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采用护理干预对于其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8例血液肿瘤患者,双盲法将患者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4例)采用护理干预,将两组血液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和导管阻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采用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护理干预;血液肿瘤;PICC置管;并发症
本文引用格式:匡兆香.护理干预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影响的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5):340-341.
0引言
随着社会生活习惯的变化,罹患恶性肿瘤的人数不断提升,恶性肿瘤主要采用的治疗方式为化疗,但是对很多化疗的患者而言,在长时间的治疗中需要采用高渗溶液和刺激性较强的药物进行治疗,通过PICC置管可以缓解对患者的损伤情况,避免因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1]。研究为了分析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采用护理干预对于其并发症的影响效果,纳入血液肿瘤患者88例进行具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88例血液肿瘤患者纳入研究,时间在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使用双盲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纳入标准:诊断为血液肿瘤的患者;患者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认知能力障碍的患者;合并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对照组(44例)中,女23例、男21例;年龄为44-77岁,平均(56.87±4.59)岁。观察组(44例)中,女22例、男22例;年龄为43-76岁,平均(55.49±4.95)岁。两组血液肿瘤患者资料相比,(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①置管前,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置管的目的和优势,告知患者置管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护理人员在置管前需要掌握患者的基础情况,明确患者是否存在凝血障碍,置管中取合适静脉血管[2]。②改良导管固定工作:护理人员在PICC静脉穿刺,必须进行导管固定,固定在上肢静脉U字形,下肢静脉固定C字形固定,避免患者导管折叠后,一旦发现及时调整,,患者活动幅度较大需要采用管支架。③患者PICC的第一次接触,会有某种意义上未知的恐惧,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插管后要安抚病人的情绪,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患者及其家庭成员了解,减少病人的恐惧、减少并发症发生[3]。④并发症护理,①护理人员在穿刺前检查患者凝血功能,停止使用抗凝药物。护理人员按压患者穿刺部位,降低穿刺部位活动强度,避免穿刺部位出血。②放置导管后,湿敷导管。护理人员待消毒剂完全干燥后穿刺,避免将消毒剂放入患者体内,避免患者静脉炎。③按照无菌操作的原则,用碘伏消毒,盖上无菌盖。老年患者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如果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治疗。应该使用抗生素来减少感染的发生,避免感染。④脉冲正压封管预防,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定期更换冲管,避免出现导管堵塞[4]。⑤置管成功后,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巡视的力度,每天对患者的手臂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维护管道中需要坚持无菌操作的原则,选择透气性较好的敷贴。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予以患者PICC置管基础护理。
1.3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血液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并发症主要包括: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和导管阻塞。
(2)对比两组血液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参考SF-36评定,包括生理功能、躯体疼痛、心理功能、心理状态、生理功能。
1.4统计学分析。两组血液肿瘤患者的数据资料在确认无误后,输入统计学软件SPSS 20.0进行处理,并发症发生率的表示方式为(%),检验法为卡方检验。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的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t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血液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1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中包括3例静脉炎、3例导管阻塞、5例穿刺点渗血;观察组仅出现1例并发症。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具体数值见表1。
2.2对比两组血液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心理功能、心理职能、生理功能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具体数值见表2。
3讨论
PICC置管主要是通过外周静脉穿刺将导管尖端送至患者的上腔静脉,PICC的安全性高,适用于大型手术的治疗中,但是,PICC置管后并发症不容忽视。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因素包括:穿刺点渗血(穿刺方法有误,压迫时间短,穿刺位置肢体活动过度)、静脉炎(主要为机械性、化学性伤害造成的,患者出现皮肤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主要是因为穿刺后屈肘过度,静脉内膜受到刺激,医务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导致的)、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移位、弯折。或药物堵塞、冲洗方法出现错误以及冲洗液失误)[5]。PICC置管是国内外普遍使用的静脉置管方式,对慢性病患者的长期治疗意义重大。在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实施护理干预,通过置管前的讲解,提升患者和家属的配合度;通过导管固定,降低导管移位等情况的出现;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通过并发症护理,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几率[6]。
综上所述,结合本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生活质量评分更高,由此证明:在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采用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以更好的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使用与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艳梅.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7):299-300.
[2]周永超.护理干预对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5):15+17.
[3]王茹.品管圈活动对降低血液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效果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25(15):153.
[4]朱雪梅.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8,24(13):166-167.
[5]钟晖,陈永平,牟庆云,等.电话随访对PICC血液肿瘤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4,43(07):866-868.
[6]章玉英,唐秋兰.血液肿瘤患者PICC置管处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效果的观察[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2,32(06):955-9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