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药对胃癌术后患者具有预防复发、减轻化疗副反应、增加放化疗敏感性的作用。它还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改善全身状况,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国医大师徐经世在胃癌术后治疗中运用扶正安中法为指导,疗效斐然。
关键词:胃癌;扶正安中;中药;徐经世
本文引用格式:桑伟,李崇慧.扶正安中法治疗胃癌术后经验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8):305,307.
0引言
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居消化道肿瘤的首位,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预后较差[1]。胃癌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化疗、手术、放疗、免疫疗法、靶向治疗和中药治疗[2]。虽然直接切除病灶是治疗胃癌最重要的方法,但对人体也有很大的损害。特别是复发、转移、体质减弱、食欲减低、失眠等症状困扰着术后患者。现在将徐老先生治疗胃癌术后的经验浅谈如下。
1扶正气,培植本元
《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导致正气虚损是肿瘤生长、发展的主要原因。人体正气不足,内环充满癌毒,脏腑气血、阴、阳失衡,是导致肿瘤发生的病理基础[3]。医宗必读中论述“积”的成因时,指出“正气不足导致积成,而后邪气踞之”。肿瘤相对于机体来说,可视为邪气的一种。身体正气虚弱,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外来病邪更容易侵入身体。肿瘤患者术中受金刃之伤,正气虚弱,脏腑功能紊乱,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乏源。人的脉络术中也受到损害,恢复后也可能导致血流不畅、淤滞。术后化疗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亦可损害人体的正气,导致脾胃运化障碍、胃肠道反应,常见恶心、呕吐等。徐老认为“正气”的范畴应包括机体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气血阴阳、津液营卫、经络运行等。扶助正气、培植本元是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之一,运用这一方法,可使机体气血阴阳平衡,脏腑营卫和,津液、经络运行通畅。体质状况的改善会增强机体的免疫调节能力,抑制肿瘤的进展,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近年来,“养正积自消”越来越成为胃癌术后治疗的共识。
2重安中,调护脾胃
中医学认为,脾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为四运之轴,万物之母,五脏之中心,脾胃合为“气血生化之源”,共同承担着化生气血的重任,是后天之本[4]。胃癌病灶虽然在于胃,但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当代著名中医肿瘤专家邱佳信教授明确指出,脾虚在胃癌中普遍存在,且贯穿胃癌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5];徐老多次指出,健脾养胃在治疗中尤为重要。只有脾胃功能趋好,才能平衡五脏,精、气、血、津液生化有源,灌溉、滋养脏腑、经络、四肢、肌肉和皮毛。李杲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浊气在上,则生真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气血生化无源,机体的抗病驱邪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机体术后恢复缓慢,容易造成并发症甚至复发转移。胃癌治疗既要重视脾虚也要辅以补肾,这是扶正培本治疗的关键所在[7-8]。对于如何调理脾胃,《临证指南医案》说:“胃属燥,脾属湿 燥湿相济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相辅相成,徐老的经验需要掌握两点:一是掌握证治规律,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应将理脾宗东垣,和胃效天士之旨作为指导,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尤当注重“补不峻补、温燥适度、益脾理气、养胃甘平”。二要合理选择方药,组药时注意药性不能克伐太过,进而伤脾,方药配伍及剂量大小也应反复斟酌,针对患者的不同症状,主要以平和多效方药为主,将双向调节的方法运用其中,药效到则脾胃升降平衡,五脏随之而安。
3扶正汤,临证化裁
徐老常说“药之为用,生命所系,救人济世,遣方组药定要至微至精,否则,无异于杀人”,故其用药往往斟酌再三,力求做到矫其偏颇、协同增效。徐老林指出,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用药应该补而不滞、温而不燥、滋而不腻。徐经世教授根据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从调理脾胃、调和中焦、滋补源头、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等方面入手,创立“扶正安中汤”,具体方药如下:生黄芪25~30g,仙鹤草15~20g,怀山药10~20g,石斛10~15g,绿梅花5~10g,炒谷芽20~25g,无花果5~10g,酸枣仁25~30g,橘络15~20g,姜竹茹5~10g,灵芝5~10g。方剂中的君药是黄芪,性味甘微温,功效为补中益气,脱里排毒,具有补中寓行、补而不滞的特点。仙鹤草止血,解毒,补肾不足。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仙鹤草抗肿瘤效果肯定,可抑制瘤体增殖,防止转移[9]。山药能够健脾、补肺、补肾,更能增强君药黄芪的功效。石斛作用在胃为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兼能补肾。炒谷芽可以健脾开胃,绿梅花可以疏肝平胃。上述五药共为臣药,佐用酸枣仁宁心安神,无花果清热生津,健脾开胃,兼有防癌抗癌之功。橘络护胃降逆,竹茹除烦止呕,助胃受纳,多角度多方位促成“安中”效果。诸药虽药性平淡,然治养结合,温燥适度,亦有升有降,共同发挥扶正安中、滋养化源之功。
4病案举例
患者,林某男69岁,2018年因胃Ca行“全胃切除术”,术后行化疗6程,刻诊:体倦乏力,腰背酸痛,稍劳则前胸易汗出,气促少神,胃脘时有胀满,伴返酸,大便尚调,夜眠多梦,舌质淡胖,苔中白腻,脉来弦滑,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脑供血不足。综合分析,考之贵患宿有高血压病史,从中医学理此为下元不足,阳浮于上,呈本虚标实,而用药尚属稳定,惜之去岁胃见癌变,手术后又行化疗,病灶得以控制,但木乘土位之象又较明显,见脘胀吞酸等症状较为突出,兹诊脉来虚弦,舌红苔滑腻,按其治当降逆和胃,扶正安中为先策,待症情缓解再作斟酌以善其后,拟方如下。北沙参20g,石斛15g,竹茹10g,仙鹤草15g,绿梅花20g,桔络20g,炒川连3g,姜半夏10g,枣仁25g,陈枳壳15g,谷芽25g。分二次早晚饭后温服。
前方尽服,二诊自觉诸症稍有缓解,刻下:食后胀气明显,矢气多,偶伴返酸,体倦乏力,腰背酸痛,纳食可,小便调,大便黏腻,夜寐多梦,舌红,苔黄略腻,脉弦滑,夜间口干,双下肢瘙痒。考之乃为术后气阴两伤,胃失和降之征,前以和胃安中之剂,症情有见缓解,但以舌脉相参,仍当从中调治以射四旁,乃为图治本病的基本原则,拟方如下,北沙参20g,竹茹10g,枳壳15g,石斛15g,绿梅花20g,桔络20g,布包代赭石12g,枣仁25g,杜仲20g,炒诃子10g,仙鹤草15g,炒川连3g,干荷叶10g,谷芽25g。分二次早晚饭后温服。
三诊:服前药症情尚稳,惟觉体力偏差,腰背酸胀疼痛不舒明显缓解,胃脘隐胀不适,时见嗳气,食纳可,二便尚调,夜寐多梦,舌质暗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腻,脉来弦滑。考之乃为胃失和降,心肾失交之征,予以和胃安中,交通心肾以资调节。北沙参20g,陈枳壳15g,姜竹茹10g,桔络20g,姜半夏12g,炒川连3g,绿梅花20g,石斛15g,仙鹤草20g,枣仁25g,杜仲20g,干荷叶10g,灯芯草2g,谷芽25g。患者目前病情稳定,仍在中药治疗中。
近年来,对肿瘤病因病机的研究趋于深入,中医界普遍认同肿瘤的病机本质为“正虚邪实”。扶正安中法是中医药防治胃癌的重要法则之一,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循证医学基础。因此,对扶正安中法的理论探索也应日益深入,扩大行业共识,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将对对胃癌中医药防治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胃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9,5(01):55-82.
[2]彭智,张小田,沈琳.2018年胃癌治疗进展综述[J].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2019,5(01):1-4.
[3]李小江,贾英杰.补益解毒法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3,6(7):534-536.
[4]凡巧云,单红梅,许晓洲,等.徐经世从脾论治消化系统肿瘤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03):411-412.
[5]邱佳信,贾筠生,杨金坤,等.健脾法治疗晚期胃癌的探讨[J].中医杂志,1992,33(8):23-25.
[6]杲.脾胃论/(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
[7]毕晓艳,李戈.李戈教授治疗胃癌的经验[J].中医现代远程教育,2001,2010(3):11-12.
[8]慕晓艳,赵爱光.胃癌从脾论治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3):79-82.
[9]朱源,黄思瑜,王珏,等.仙鹤草抗肿瘤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综述[J].世界中医药科技现代化,2018,20(12):2196-22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