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二次分娩选择剖宫产手术的原因及其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3 14:28:5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足月妊娠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足月妊娠二次分娩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选择剖宫产术作为分娩方式的主要因素。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的年龄、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孕前BMI、上次妊娠间隔年数、家庭年收入、多胎妊娠、孕期合并症、既往病史、产前自然分娩教育、负面情绪、医疗保险方式与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的年龄、孕前BMI、家庭年收入、多胎妊娠、孕期合并症、负面情绪、既往病史是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自然分娩教育是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与孕妇的年龄、孕前BMI、家庭年收入、多胎妊娠、孕期合并症、负面情绪、既往病史具有密切相关性,临床上应结合孕妇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剖宫产指征,降低二次分娩剖宫产率。

关键词:二次分娩;剖宫产手术;影响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王琴,梁振,王敏.二次分娩选择剖宫产手术的原因及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0):113-114.

0引言

剖宫产术是临床解决难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降低减少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病死率,挽救母婴生命,保障母婴安全[1]。随着剖宫产技术逐渐发展成熟,我国剖宫产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开放,二次妊娠的妇女人数越多,使得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作为分娩方式的孕产妇数量增多[2-4]。但剖宫产术作为一种非正常分娩方式,其带来的并发症和不利影响远远超过阴道分娩,剖宫产术后产妇的死亡风险是阴道分娩产妇的2-11倍,剖宫产术后产妇出现产后大出血、产后感染、静脉血栓的风险是阴道分娩产妇的5-10倍[5-7]。因此,对影响二次分娩孕妇选择剖宫产术作为分娩方式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二次分娩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选择剖宫产术作为分娩方式的主要因素,以期为临床控制剖宫产率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经过本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后,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二次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⑴二次分娩;⑵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⑵孕期丧偶者;⑶孕期离异者;⑷沟通障碍者;⑸临床资料不全者。本组孕妇年龄21-43(29.44±3.30)岁,孕周37-40(38.87±0.31)周,上次妊娠方式:自然分娩47例,剖宫产31例,与上次妊娠间隔年数1-9(3.94±1.62)年。

1.2方法。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调查孕妇的个人信息(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居住地、孕前BMI、负面情绪、上次妊娠间隔年数、孕期合并症、既往病史、产前自然分娩教育、医保方式)、丈夫信息(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信息(家庭年收入),向孕妇及其家属解释此次调查的意义,参照CD的危险因素指标,由两名受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将获得的相关资料录入到电脑中。本次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78份,有效回收率97.5%。

1.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SPSS 25.0版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计算分析,本研究中的计数资料使用“%”代表,组间、组内数据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表示结果差异。

2结果

2.1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的单因素Logistic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的年龄、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孕前BMI、上次妊娠间隔年数、家庭年收入、多胎妊娠、孕期合并症、既往病史、负面情绪、产前自然分娩教育、医疗保险方式与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有关(P<0.05),见表1。

\

 
2.2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的年龄、孕前BMI、家庭年收入、多胎妊娠、孕期合并症、负面情绪、既往病史是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自然分娩教育是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的保护因素(P<0.05)。见表2。

\

 
3讨论

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993年的剖宫产率为6.7%,到2003年时我国剖宫产率上升到20.55%,随着我国剖宫产率的逐年持续升高,我国孕产妇及围产儿的死亡率并没有出现明显下降,但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并发症发生率却有明显增高的趋势[8-10]。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选择剖宫产术作为分娩方式的二次分娩孕妇会越来越多,不仅会对母婴安全造成不利影响,还会大量消耗卫生资源,增加社会的经济负担[11,12]。因此,将我国剖宫产术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了解二次分娩孕妇选择剖宫产术作为分娩方式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的年龄、民族、居住地、文化程度、孕前BMI、上次妊娠间隔年数、家庭年收入、多胎妊娠、孕期合并症、既往病史、负面情绪、产前自然分娩教育、医疗保险方式与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有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孕妇的年龄、孕前BMI、家庭年收入、多胎妊娠、孕期合并症、负面情绪、既往病史是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的独立危险因素,产前自然分娩教育是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的保护因素(P<0.05)。结果说明,孕妇的年龄越大、孕前BMI越高、家庭年收入越高、负面情绪越严重、有多胎妊娠、有孕期合并症、有既往病史等,其选择剖宫产术作为二次分娩方式的倾向越大,从而导致剖宫产率升高[13]。

为降低二次分娩孕妇的剖宫产率,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干预。①饮食指导:孕前对孕妇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为孕妇制定科学化的食谱,以降低孕妇产前BMI,避免增重过多导致胎儿过大[14]。②建立微信公众号:通过公众号推送图文消息,对孕妇进行产前健康教育,重点宣传经阴道自然分娩的优点及剖宫产术的风险和术后可能出现的一些不利影响,提高孕妇对剖宫产、阴道自然分娩的认识度,积极鼓励孕妇自然分娩,并鼓励家属、丈夫多关心孕妇,提高孕妇自然分娩的信心,消除孕妇对自然分娩的恐惧、紧张和担忧等情绪[15]。③建立孕妇系统管理模式:对来院就诊的孕妇进行建档管理,嘱咐孕妇定期进行孕检,对于高危妊娠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16]。④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作为产科医护人员不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产科医生对于自己管理的孕妇群要充分了解其综合情况,严格把握剖宫产指征,医护人员要积极鼓励符合阴道试产条件的孕妇进行自然阴道分娩,尽量杜绝各种社会因素导致的无指征剖宫产[17]。

综上所述,孕妇二次分娩时选择剖宫产手术与孕妇的年龄、孕前BMI、家庭年收入、多胎妊娠、孕期合并症、既往病史具有密切相关性,临床上应结合孕妇的实际情况,合理控制剖宫产指征,降低二次分娩剖宫产率。

参考文献

[1]高振忠,杜凤香,李晓东,等.潍坊市非医学指征剖宫产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8,16(11):1-4.
[2]姜燕.山东省某三甲医院二孩政策前后剖宫产影响因素差异分析[D].山东大学,2018.
[3]冯俊英,邹芳铭.二胎政策开放对剖宫产率的影响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21):2611-2614.
[4]江静.初产妇选择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05):27-30.
[5]姜燕,徐振彦,孙晓茹,等.山东省某医院孕产妇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7,23(10):741-743+748.
[6]殷彬燕.瘢痕子宫产妇选择再次剖宫产影响因素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
[7]张丽丽.天津市某医院产妇分娩方式及导乐分娩情况调查[D].天津医科大学,2017.
[8]杨小丽.某医院孕产妇剖宫产率的影响因素调查[D].第四军医大学,2016.
[9]谭彩,张倩平,陶玉玲,等.江西省孕产妇剖宫产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06):1123-1126.
[10]白燕,吕军,叶年升,等.恩施州剖宫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0):3311-3314.
[11]刘晶.衡阳市产妇选择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效果评价[D].南华大学,2014.
[12]郝欣欣.北京市两家医院孕产妇剖宫产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13]王洪玲.剖宫产后二次怀孕分娩方式的选择[J].中国医药科学,2012,2(01):72+74.
[14]叶冬仙.湖南省孕产妇分娩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
[15]韩亚.首次剖宫产分娩的影响因素分析[D].遵义医学院,2010.
[16]张明星,王玮.孕妇分娩方式选择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29(07):549-552.
[17]周晓军.重庆市三峡库区剖宫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75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