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动态血压监测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10-13 08:58: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监测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偶测血压监测,观察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对比两组监测结果和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监测结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夜间舒张压和收缩压显著优于白天,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及时了解患者血压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冠心病;高血压;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金萍.动态血压监测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67-68.

0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具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高血压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证明,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压水平为正相关,对患者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是减少靶器官损伤的关键。冠心病的发生与脉压、昼夜节律以及晨峰变化关系密切。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于患者的血压变化具有重要价值,能够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1]。本次研究以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动态血压监测对患者的应用价值,详细如下。

\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男性55例,女性45例,平均年龄为(56.9±6.4)岁,采用偶测血压监测,观察组男性5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为(57.2±6.5)岁,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两组患者在基础资料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我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偶测血压监测,患者保持坐位,对左上肢进行3次测量,取平均值作为血压值。观察组给予动态血压测量,检测仪器为美国提供的AMR4型无创便携式,告知患者在测量前一周停止服用降压药,在患者左上臂处固定袖带,松紧度以能够容纳2根手指为宜,白天30 min/次,夜间60 min/次,记录时间需高于22 h。根据检测结果对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药物剂量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监测结果;(2)对比动态血压监测昼夜情况;(3)对比两组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将数据纳入SPSS 18.0软件中分析,使用t和(±s)检验和表示计量资料,使用卡方和(%)检验和表示计数资料,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监测结果对比


观察组动态血压检测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


2.2观察组昼夜监测结果对比

观察组夜间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优于白天,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
 

2.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


3讨论

高血压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主发人群为中老年人,随着患者年龄的增长其血压亦具有升高的表现,其中收缩压表现最为明显。有研究指出,50岁以上的患者舒张压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其脉压会随之增加。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有关高血压临床诊断标准在不断的调整[2]。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不同,因此血压分层的概念被提出,简而言之,患者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不同,其所对应的血压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明确患者适宜的血压范围,并为患者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相关研究显示,我国70岁以上的人群患高血压的几率可达50%,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可达20%,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故对患者的血压进行有效的控制意义重大[3]。

既往,对于血压的测量主要采用血压测量计,该方式属于临床常见的一种手段,但该方式所测得的血压并不能准确有效地反映出患者血压的真实情况,在此种背景之下,24 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应运而生,24 h动态血压监测技术能够有效地反映出血压的变化规律以及波动的情况,随着该项技术的不断完善,当前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高血压的诊断、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预测方面具有重要价值[4]。与诊室血压相比较,动态血压检测在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病死率方面具有更好的相关性。相关研究证明,高血压患者以及健康人的血压均存在着昼夜波动性,该波动的曲线与长柄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若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高于昼间血压的10%称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若下降率不足10%则视为昼夜节律不正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时可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其损害程度以及高血压的程度可通过夜间血压下降进行评估[5]。

正常人血压昼夜波动性和动态血压曲线具有双峰一谷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凌晨2:00~3:00血压值处于最低阶段,而在清晨活动后血压逐渐上升,在6:00~10:00以及15:00~20:00达到高峰值,再逐渐下降。若患者血压监测水平持续升高,日夜节律减少,血压具有明显的变异性,血压负荷增高则提示患者具有高血压并发症的可能,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可能性较大,变异性越明显提示患者的并发症越严重,故24 h动态血压检测可作为评价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并发症的客观依据。相关研究表明,平均动态血压水平低于120/80 mmHg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极低,而平均血压水平高于160/100 mmHg的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临床可根据患者血压的变化情况合理选择药物,使药物的作用时间与患者血压升高的时间相符合,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6]。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通常发作于清晨血压升高的高峰期,因此对患者进行的降压治疗不应仅局限于降低患者的血压,还应使患者絮乱的昼夜节律得到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动态血压监测,能够有效观察到药物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保证能够使患者的血压水平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对治疗的方案进行调整,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避免因血液过低导致脑血栓情况的发生。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血压监测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夜间舒张压和收缩压明显优于白天,组间数据对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24 h动态血压检测能够有效监测到患者血液变化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能够避免患者发生并发症,极大地提高了临床治疗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将动态血压监测运用到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能够明确患者血压变化情况,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使用价值高,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杨志星,张亮清.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特点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29):105-106.
[2]高连杰.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仪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2):39-40.
[3]赵雪莲,郭文娟,郑铎.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仪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167-168.
[4]张文君.动态血压监测在老年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9):25-26.
[5]黄志杰,王皓翔,周志衡,等.远程动态血压监测下综合干预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9):82-86.
[6]张永强,迟庆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动态血压的变化[J].医学临床研究,2017,34(3):502-50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6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