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索中医护理模式对消化内科消化不良患者护理效果与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还接受包括中医辨证施膳、情志调节等在内的中医护理内容,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度及焦虑抑郁状态。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平均得分为(97.6±3.45)分,而对照组评分为(83.40±6.69),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体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能够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消化不良;中医护理模式;满意度;护理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李国燕.中医护理模式对消化内科消化不良患者护理效果与满意度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324-325.
0引言
消化不良是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组上腹部症状,以该症状就诊者占消化内科门诊的20-40%[1]。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感,还可伴有上腹部胀气、嗳气、恶心和呕吐等,其发病与遗传、饮食、生活习惯以及性格特征等多因素均有相关性[2][3]。虽然消化不良是非致病疾病,但是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占用大量医疗资源,给患者及社会造成一定影响。西医药物治疗后容易反复,临床治疗效果较差,且副作用明显。消化不良属中医痞满、胃痛范畴,是公认的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得到广泛认可。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作为指导而开展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本次研究我们将中医护理模式应用于消化不良患者的治疗中,取得了较理想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符合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4],且临床资料完整,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并能够配合随访;剔除合并有其他消化道疾病者、合并有其他系统严重功能障碍者以及沟通认知功能障碍者。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对照组女性27例,男性23例,年龄28-67岁,平均(44.23±7.34)岁;观察组女性24例,男性26例,年龄21-72岁,平均(42.76±6.88)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观察组患者除接受常规护理外,还接受中医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①中医辨证施膳:依据中医原理,按照消化不良的分型,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制定食疗食谱。若为饮食积滞,则饮食应以消食散滞为主,可在饮食中适当增加山楂、苹果等食物;若为脾胃虚寒型,应注重温养脾胃,饮食中可增加红枣、桂圆等食物,同时注意加强保暖措施,防止胃部受寒;若为肝胃失和,则以养胃止痛、养肝理气为主。告知患者及家属相关的饮食注意事项,避免刺激性以及生冷食物,养成定时定量、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②中医情志调节:中医学理论中,情志不遂可致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人的情志状态与身体康健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应加强对情志的管理工作,给予情志辅导,加强沟通,以减轻患者负面情绪,帮助患者建立良好治疗依从性和信心,以积极、良好的情志状态自觉、主动配合地接受治疗和护理。同时可以辅助中医的导引、冥想的方法以及音乐疗法帮助患者保持愉悦心情,稳定情绪,积极乐观面对疾病。③中医养生运动:指导患者进行适度身体锻炼以及肌肉松弛训练,必要时按摩上腹部,调理脾胃。
1.3评价标准
①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显效:患者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无复发;有效:症状基本缓解,症状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无效: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
②护理满意度调查:出院前1日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问卷内容涉及护理能力、服务态度、健康及出院宣教、心理护理、病房环境等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别有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五个选项,分别赋值1-5分。
③心理状态:入院时及出院前1日分别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5(]SAS、SDS)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态。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描述,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和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见表1。
由表1可见,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2.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满意度调查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平均得分为(97.6±3.45)分,而对照组评分为(83.40±6.69),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理状态的比较,见表2。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时再次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得分较之前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SAS的得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SDS的得分干预前后无明显差别(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果
随着现代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转变以及工作生活压力增加,消化不良的发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消化科门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起病慢、易复发和异质性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目前临床上多此采用药物治疗,例如促动力药、抗酸及抑酸药等,但是因其疗效与远期预后受多重因素影响,且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因此结局并不稳定,具有较高的复发率[7]。消化不良属中医“痞满、胃痛“范畴,对于其认知及治疗体系中医有其独特优势,认为本病多为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过度、先天禀赋不足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原则以温养中焦为主,适当的照顾兼证[8][9]。因此除了临床药物干预外,生活方式干预、情志调节对消化不良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常规西医护理主要以保证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及相关饮食护理为主,缺乏针对性,不够个性化。中医护理模式以中医辨证为基础,根据患者自身的体质学特点提出生活和护理干预方案,弥补了上述的不足。根据患者的体质提供饮食指导,减少刺激性饮食,帮助患者恢复脾胃功能。《景岳全书》云:“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愿遂,多难取效”[10],现代医学认为[11]:“不良心理状态持续叠加作用会对于人体的免疫系统及消化系统带来巨大负担”,情志调节是该病护理的要点,本研究在护理干预着重加大了心理干预的内容,护士向患者传递正能量,积极疏导负面情绪,同时辅以冥想的方法,帮助减轻焦虑,积极乐观面对疾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经过中医护理模式的干预后,总有效率和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AS、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医护理模式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护理模式能够改善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体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能够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提高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改玲,柯美云.300例上腹部消化不良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剖析[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1,21(增刊):82.
[2]李晓波,刘文忠,戈之铮,等.上海地区消化不良症状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3):142-145.
[3]邹多武,许国铭.功能性消化不良[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765-767.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16,36(4):217-229.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第1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9-2,35-39.
[6]吴柏瑶,张法灿,梁列新,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85-90.
[7]于方.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6):515-517.
[8]幽兰,周晓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6,38(3):286-288.
[9]陈泓静,陆为民.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J].吉林中医药,2014,34(4):366-368.
[10]魏岳斌,杨小兰,程善廷,等.加味吴茱萸汤联合西药对脾胃虚寒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5):272-273.
[11]黄纯炽,李栩,王春琳.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心理因素及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初步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2,11(4):346-34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