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各20例。针刺组采用蝶腭神经节联合常规取穴针刺,西药组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比较两组治疗后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评分。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95.0%)高于西药组(70.0%)(P<0.05);治疗后,针灸组总症状评分低于西药组(P<0.05);同组治疗后总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辩证取穴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眼部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干眼症;肝肾阴虚;针刺;蝶腭神经节
本文引用格式:陈婷婷.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191-192.
0引言
干眼症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又称为结膜干燥综合征,是由于泪液质、泪液量以及流体动力学的异常引起泪膜不稳定、眼表损害或眼部不适感。干眼症导致的眼部不适和视觉质量下降较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舒适性。目前西医治疗只可暂时缓解干眼症状,远期疗效并不乐观,依赖性强,治标不治本。笔者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20例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门诊、眼科门诊确诊为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各20例,针刺组: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8.2±11.2岁;B组: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7.6±1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符合2013年《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中干眼症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2003年《中医眼科学》[2]中肝肾阴虚型干眼症的诊断;②年龄18~70岁;③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试验,依从性好者。排除标准:①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脏器功能不全、精神疾患,合并其他眼科疾病者;②3个月内行眼科手术者;③正在接受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干眼症者;④试验过程中因突发事件无法完成试验者。
1.3治疗方法
针刺组:嘱患者仰卧位,局部常规消毒,采用0.25 mm×60 mm毫针,进针部位在颧弓的下缘,即为颞骨颧突和颧骨颞突的合缝线隆起部的稍后位置,下关穴前方约1.5cm位置可触及一弓形凹陷,将针尖从弓形凹陷中央下方刺入皮肤,针尖微微倾斜向前上方缓慢刺入,并适时调整方向,进针约55 mm,患者针刺面部可有强烈窜电感、发麻、喷水等感觉。反复适度刺激3-5次后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刺部位2 min。再取睛明、攒竹、承泣、风池、合谷、太冲、太溪、肾俞、肝俞、光明进行常规针刺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3周。
西药组:采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每日3次,每次1滴,共治疗3周。
1.4症状评分和疗效判断标准[3]
症状评分:以眼部干涩、烧灼、视物疲劳、异物感、不适感、模糊感等症状进行评分,将症状的无/轻/中/重度分别记0/1/2/3分。疗效标准:根据症状疗效指数判定疗效,疗效指数=[(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疗效指数≥70%;有效:症状改善,疗效指数为30%~69%;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善,疗效指数<30%。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均数±标准差(±s)描述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采用频数和百分率(%)描述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治疗结果
2.1总有效率比较
针刺组总有效率(95.0%)高于西药组(7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症状总评分
治疗前,两组总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总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针刺组总症状评分低于西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干眼症属中医学“白涩症”、“神水将枯”范畴,《灵枢·五癃津液别》:“五脏六腑之津液,尽上渗于目。”《诸病源候论》:“目,肝之候也,脏腑之精华,崇脉之所聚,上液之道,其液竭者,则目涩。”
《素问》:“肾为水脏,主津液。”,指出干眼症与五脏六腑相关,津液不能濡养则目之干涸,尤与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藏血,主疏泄,肝又开窍于目,肝气条达则气血津液上行润于目,肾者水脏,为先天之本,主津液,藏精,肾精充足则目视精明,津液生化不足则目失濡养。若肝肾阴虚不能制阳,则虚火上蒸于目,津液枯竭,发为白涩。孙学争[4]研究干眼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时发现300例患者中肝肾阴虚型最多见。因此本研究选取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患者为研究对象。
蝶腭神经节的针刺方法由李新吾教授提出,其解剖研究现已比较明确,目前本法也被广泛应用于多系统疾病,以变应性鼻炎、干眼症居多,都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蝶腭神经节位于面部翼腭窝内上部,由感觉神经纤维、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根组成,是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纤维调节头面部血管和腺体的枢纽,蝶腭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为泪腺提供分泌纤维。有研究显示[5],针刺蝶腭神经节,可以兴奋副交感神经,调节泪腺主动分泌泪液,增加泪液量,改善眼周微血管循环,缓解眼部干涩、疲劳、烧灼、疼痛等不适症状。
针刺治疗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指导,选穴规律注重经络循行、强调配穴方法、凸显辨证论治,同时以滋养肝肾、通络明目原则。选取睛明、攒竹、风池、合谷、太冲、太溪、肾俞、肝俞、光明。睛明是五脉交会穴,善治目疾,有明目功效,针刺之可疏通眼部经络、调和气血。攒竹为足太阳膀胱经要穴,与睛明配伍,可强化眼部气血运行之功效,疏散眼部热结,明目通络。风池是足少阳胆经、三焦、阳维交会穴,是祛风之要穴,善治头面五官之疾病。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可以疏导厥阴经气,降肝火润目燥;合谷太冲配伍,一上一下,一阴一阳,开四关,行气血补肝肾;太溪为肾经原穴,配合肾俞、肝俞,可补肾阴之不足,又因“乙癸同源”,则可补肝肾,滋肾水水以涵肝木,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光明为足少阳胆经络穴,沟通肝胆表里两经,疏通肝胆经脉之瘀滞,调养气血。足三阳、足厥阴、足少阴经相伍和局部取穴,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特点。同时眼为标,脏腑经络为本,辨证取穴,标本兼顾。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辩证取穴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有效率明显高于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另外在改善眼部干涩、烧灼、视物疲劳、异物感等症状方面也优于西药治疗,这与商晓娟[6]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针刺蝶腭神经节配合辩证取穴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症,可明显改善患者眼部症状,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73-75.
[2]曾庆华.中医眼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8-149.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4]孙学争,彭清华,陈向东.干眼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C].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研讨会.2015.
[5]向圣锦,姜小涵,李艳,等.蝶腭神经节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治疗干眼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0):730-734.
[6]商晓娟.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09:75-7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