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24 16:09: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巨细胞病毒又称细胞包涵体病毒,是一种属于疱疹病毒属的双链DNA病毒。在人群中感染率较高,育龄期妇女巨细胞病毒血清阳性率较高,提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育龄期妇女中较为常见,无论是初发感染还是再发感染,都易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是引起胎儿永久性听力损伤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主要原因。因此对巨细胞病毒感染进行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途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概括,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生儿;巨细胞病毒;病毒感染;研究进展

本文引用格式:毕博,张艳波,陈鹏.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4):36-37.

0引言

巨细胞病毒也称细胞包涵体病毒,其结构为双链的DNA螺旋结构,属于疱疹病毒类别,巨细胞病毒侵害范围广,攻击力强,无论人还是动物种属均可被巨细胞病毒感染,感染率、发病率极高,可攻击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引发不同的病灶及并发症[1]。新生儿由于免疫力较低,易受到巨细胞病毒的攻击,无论是初发感染还是再发感染,都易使胎儿发生宫内感染,是引起胎儿永久性听力损伤和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主要原因[2]。而且若治疗不当,容易导致脏器受损,产生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巨细胞病毒感染常常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的方式[3]。

\

 
1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途径

1.1母婴垂直传播


(1)出生前感染:发于妊娠期,巨细胞病毒可直接通过胎盘或者子宫颈传给胎儿。(2)出生时感染:指感染发生在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母亲生殖道中被巨细胞病毒污染的分泌物而感染。(3)出生后感染:多为婴儿直接接触母亲含有巨细胞病毒的唾液、尿液或者吸食母乳所致。

1.2水平感染

水平感染传播是指新生儿出生后接触含有巨细胞病毒体液所致的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主要分布于唾液腺、乳腺、肾脏、生殖腺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继而可持续或间歇性地经唾液、乳汁、尿液、宫颈或阴道分泌物、精液等排出;唾液是水平传播的常见媒介[4]。

1.3医源性感染

指通过输血、手术、器官移植等医源性传播方式导致的巨细胞病毒感染,通常免疫功能正常的感染者无临床症状表现,免疫功能较低的感染者会表现出临床症状,严重的甚至会死亡[5]。

2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类

2.1依据感染源划分


(1)原发感染,指首次感染巨细胞病毒,原发感染可排毒长达数年之久,排毒方式主要通过排汗、排尿等方式。

(2)继发性感染,包括内源性病毒活化和体外的二次感染两种,继发感染排毒时间较原发感染时间较长。

2.2根据原发感染的时间分类

(1)先天性感染,指新生儿从出生14 d(包含14 d)内检查出巨细胞病毒。(2)围生期感染,指新生儿出生14 d内未查出巨细胞病毒。(3)出生后感染,指新生儿出生80 d后被检测出感染巨细胞病毒。

2.3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类

(1)症状性感染,指感染后有明显症状的发生,当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器官受损时,称为全身性感染。(2)无症状性感染,指有被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证据,但是没有相关症状表现。

3临床表现

3.1先天性症状性人巨细胞病毒感染


源自宫内感染,症状表现为器质性损伤:(1)发育迟缓,表现为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及低体重出生儿。(2)肝脏器官受损,主要症状有黄疸、肝脾器官肿大及肝功能受损。(3)血液系统受损,多表现为贫血或者血小板减少性瘀斑。(4)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为胎儿宫内感染所致,小部分先天性感染患儿出生时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5)其他损害:如心肌炎、关节炎、膀胱炎、肾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等[6]。

3.2人巨细胞病毒肝炎

人巨细胞病毒肝炎多见于婴幼儿期原发的感染者,国内李莉萍等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液症患儿进行调研,结果显示28.1%患儿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肝炎患者[7]。

3.3人巨细胞病毒肺炎

人巨细胞病毒肺炎发病群体多为6个月以下的婴儿。巨细胞病毒对上皮细胞嗜性较强,能侵染肺表面上皮细胞,感染支气管黏膜。临床通常表现为咳嗽和发热,特异性表现不明显。胸部可见两肺纹理增多,同时出现斑片、磨玻璃样改变。

4诊断

4.1病毒检测


通常为病毒包涵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病毒包涵体检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或吉姆萨染色,观察是否有细胞和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出现体积增大现象,该方法简单,但是灵敏度不高,病毒分离主要采用细胞培养和壳瓶培养的方法,细胞培养主要是将患儿的尿液、血细胞接种于人胚胎成纤维细胞,培养28-42d后,观察接种细胞是否有细胞核变大或者细胞肿胀现象等的出现。壳瓶培养主要是将患儿的尿液或者血细胞接种于shell vial培养瓶,然后由专业实验人员通过读片完成[7]。

4.2血清特异性抗体检测

巨细胞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M、IgG抗体,通过检测血清中这些特异性抗体,该方法临床上利用率较高,但是人巨细胞病毒IgM通常不易在第一时间内被检出,容易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有学者在此种方法上改进,提出了金标免疫层析法等检测人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方法,该种方法敏感度较高,但是通常难以实现早期诊断的目的,因为抗体是在抗原刺激后产生的,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容易出现抗体缺乏或者抗体延后出现的现象,对血清检测具有一定的干扰性。

4.3人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检测

采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和免疫染色方法检测外周血细胞抗原,当病毒入侵后,抗原就会表达,血液中抗原含量增加。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为100%。

4.4人巨细胞病毒核酸检测

该方法适用于外周血白细胞较少的患儿,该方法要求的样本量少,而且检验省时,也较为方便,人巨细胞病毒可以采用自动化检测方式[8]。

5治疗

5.1更昔洛韦


更昔洛韦药理机制为抑制病毒的DNA合成,更昔洛韦使用对婴儿较为安全,耐受性也相对较好,更昔洛韦在用药过程中由于药物作用可以使患儿尿中病毒排出减少,停药后患儿又可恢复排毒。更昔洛韦药物不良反应可以抑制骨髓,同时可能有致畸作用,还可以抑制精子形成,影响患儿的生育能力[9,10]。

\

 
5.2缬更昔洛韦

缬更昔洛韦是更昔洛韦的口服前体药物,通过肠道代谢,缬更昔洛韦可分解为更昔洛韦。副作用有头晕头痛和胃肠反应等,副作用较小。

5.3其他抗病毒药物的应用

目前常用的为膦甲酸和西多福韦。国内也有对于中药的研究,目前学者发现金叶败毒和大蒜新素对巨细胞病毒有一定的拮抗作用。

6预防

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要避免接触巨细胞病毒患者,在接触后要洗手,切断传染源。为避免医源性感染发生,在输血前要进行筛查,使用健康血液[11]。妊娠期妇女或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女性,主要通过减少病毒暴露的来源和行为干预的教育来减少巨细胞病毒的感染,对于幼儿,主要传染源可能是在尿液和唾液等体液中脱落的巨细胞病毒。因此,在对儿童护理时,应注重卫生,清理婴儿分泌物或者换尿布后要洗手,避免亲吻婴儿[12]。

参考文献

[1]彭芬,沈昌桃,吴华莉,等.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18):4257-4259.
[2]蒋卡丽,曹清勇,温勇晖,等.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8):3491-3493.
[3]王路.妊娠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筛查与处理专家共识[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7(20):8.
[4]王芳,马骏,李芬.人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的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1):56-58.
[5]曾庆贺,董加秀,孟艳,等.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7,57(12):110-112.
[6]张立群,巩振华,李毅.孕中期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76-78.
[7]Wiley RD,Gummuluru S.Immature dendritic cell-derived exosomes can mediate HIV-1 trans infection[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6,103(3):738-743.
[8]袁慧,高源.婴幼儿1200例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2016,31(5):981-982.
[9]王练英,李正,郭秀珍,等.消化道畸形与巨细胞病毒感染[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92,7(8):141.
[10]卢彦平,翁霞云,谷志远.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先天性畸形关系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33(3):132-135.
[11]宫道华,吴升华.小儿感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6-477.
[12]周霖,方凤,蒋瑾瑾,等.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J].免疫学杂志,2003,19(1):59-6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91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