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糖尿病肾病护理中渗透心理护理的有效性及满意度影响。方法选取本院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所有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其中参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研究组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心理状态、临床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基本一致(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糖尿病肾病的护理工作中渗透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护理;心理护理;有效性;满意度;影响
本文引用格式:谢冬丽.糖尿病肾病护理中渗透心理护理的有效性探究及满意度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317-318.
0引言
糖尿病肾病是临床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也是重要的一种合并症之一。近些年来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逐年递增趋势上涨,是引发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因素,仅居于各种肾小球肾炎之下排名第二位。糖尿病肾病的代谢紊乱系统复杂,一旦呈加重趋势或者是引发终末期肾脏病则会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考验,由此可见,有效的护理工作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1]。本文主要就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患者护理工作中的有效性和满意度进行探讨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开展本次研究,标本纳入时间范围为2018年03月至2019年03月,所有患者通过数字表法进行平均分组,分别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其中参照组有男27例,女23例,平均(57.68±5.35)岁;研究组有男26例,女24例,平均(58.03±5.14)岁。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其差异性体现为(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参照组:该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对患者进行基础病理知识教育、饮食护理干预、用药护理干预、运动护理干预等。
1.2.2研究组:该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主要内容有:①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实时观察和了解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情感状态,在发现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时,通过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及时对患者进行疏导。时常与患者进行对话谈心,在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同时,深入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了解患者本身的情感倾向和内心祈求[2]。②心理护理方式。可以通过聊天、建立病友会等方式,促进患者与护理人员、患者与患者之间的交流,以帮助患者建立抵抗疾病的自信心。另外还可以请成功的典型的案例参与人为患者就病情和护理的全过程进行交流和讨论,以此帮助患者减少或者是消除无助、自卑等心理,进一步引导患者将一些负面情绪疏导和派遣出来,比方焦虑、紧张、愤怒、自卑、悲伤等。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还可采取音乐、影视、阅读等方式适当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以提升临床护理的实际效果[3]。③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心理护理展开。护理人员对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糖尿病肾病知识宣教,包括与该病有关的基础知识、治疗和护理的流程、应该注意的事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及其应对措施等,让患者更全面的了解该病的医护工作,尽可能减轻其紧张感和恐惧感,充分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使得患者能够更积极更乐观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工作。正确面对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属提出来的各项问题,护理人员需采取亲和的态度为患者和其家属提出来的疑问进行解答,以消除患者对临床医护工作的未知感。④建立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以患者的实际病情为基础,综合每一位患者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其基本信息和心理状况的不同为患者制定更具综合化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在护理过程之中随患者病情和心理上的变化而予以调整。对于出院的患者可以通过随访或者是微信群等方式定期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充分给予患者安抚和宽慰,以确保患者始终维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以焦虑、抑郁(SAS、SDS)自评量表为基础评估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与护理效果成反比例关系;以满意度调查表为基础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具体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项内容,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以发生率调查表为基础评估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具体分为感染、低血压、高血压、低血糖和心律失常五项内容。
1.4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18.0软件对取得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应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来代表;应用卡方检验,计数资料用%来代表,当组间差异显示为(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护理前两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基本一致(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低于参照组且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且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2.3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且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3。
3讨论
糖尿病肾病临床上常见的病因有遗传因素、由高血糖而引起的代谢异常、肾脏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由血管活性物质而引起的代谢异常以及高血压等,临床上常见的症状有蛋白尿和慢性高血糖等。近些年来,糖尿病肾病患者例数正在不断上涨,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水平[4]。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析研究糖尿病肾病护理中渗透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心理护理干预是以患者的心理状况为基础,主要针对其紧张、焦虑、烦躁、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进行全面性的整体性的护理干预,以此来增加患者的实际临床医护效果,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去抵抗疾病[5]。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前两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基本一致(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说明心理干预的应用能有效优化糖尿病肾病患者护理工作的质量,起到更显著的护理效果,有利于实现改善预后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4 结论
综上所述,在糖尿病肾病的护理工作中渗透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马丽.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05):637-638.
[2]王晓君.不同置管部位连接护理方式对糖尿病肾病行血液透析治疗患者的血糖值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4):243.
[3]张丽辉.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223-224.
[4]邵珠苓.心理护理在糖尿病肾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13):2612.
[5]刘细寒.角色扮演法在糖尿病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6,3(20):246-24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