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目的 构建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模块设置规范 (简称“规范”) , 为中医护理课程设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教学培养方案进行调研分析, 以理论研究、专家会议法、德尔菲法构建“规范”。结果 确定了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专业基本教学条件、课程设置要求 (包括中医学概论、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三大课程模块) 以及中医护理实习安排。2轮专家咨询, 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24%和81.40%, 专家权威系数为0.85, 第2轮专家咨询Cochran's Q值较低, 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结论 本研究以理论为先导, 立足中医特色护理教育现状, 通过科学论证, 制订的“规范”可以作为中医护理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有力依据。
关键词:
教育, 中医, 护理; 中医课程; 规范;
作者简介:单亚维, 女, 硕士, 讲师, E-mail:yaweishan78280@163.com
作者简介:郝玉芳, E-mail:haoyufang0903@sina.com
基金: 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学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究”子课题;
The criteria development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SHAN Ya-wei NIU Hui-jun YUE Shu-jin HAO Yu-fang
School of Nursing ,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velop the criteria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ra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olleges.Methods A survey and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plans of baccalaureate nursing progam in the colle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f China. Criteria were developed through theoretical research, expert panel meeting and Delphi method. Results The study identified the basic requirements (cultivation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basic educational requirements) , course setting requirements (general information for TCM, fundamentals of nursing in TCM, clinical nursing in TCM) , and clinical practice. The Delphi included the two rounds consultation, with the response rate of 88.24% and 81.40% respectively. The expert authority score was 0.85. The Cochran's Q of the second round consultation was relatively low indicating that experts' opinions reached an agreement. Conclusion The Criteria which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characteristic of TCM is ready for use and promoted for the course setting and educational reform in the TCM colleges.

Keyword:
EDUCATION, NURSING (TCM) ; CURRICULUM TCM; Benchmarking;
教育质量是高等学校能否生存的生命线[1]。专业认证促使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保障由外部力量转变为教育机构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内在需求, 是保证各专业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2]。在全球护理教育国际化和标准化的进程中, 我国先后制订出台《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和《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3-4], 明确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育基本标准、改进与发展方向。但基于我国传统医学与西方医学并驾齐驱的发展现状, 我国护理教育拥有双轨发展的特色。近年来, 中医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5]。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历经十几年的护理教育实践中, 形成了富有中医特色的培养模式。这一专业特色, 一方面导致了其与西医院校的差异, 另一方面也是中医院校间差别的主要原因, 尤其在教育学制、培养要求、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参差不齐, 无统一的标准[6-10]。而目前出台的《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特色护理的教育办学条件和毕业生应达到的要求未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3], 以至于中医特色护理教学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要求不明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以其总括性、统领性, 涵盖了高等中西医护理院校应达到的基本教育办学标准要求, 但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本科专业设置规范尤其是中医特色护理课程模块的设置有待进一步探讨[4]。基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本科教育的自身特点以及中医特色护理教育发展的各方要求, 为规范中医特色护理教育的基本建设和办学行为, 保证中医特色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有必要制订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模块设置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为中医特色护理教育发展提供更明确的指导和发展方向, 为实现中医特色护理专业认证奠定基础。
1 研究方法与阶段性成果
1.1 理论研究
1.1.1 方法
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2]、教育目标的层级构造理论[12]、哈蒙德 (Hammond) 教育评价模式[13]、克尔课程编制模式[14], 提出“规范”构建的框架。
1.1.2 阶段性成果
通过理论研究, 形成以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育办学要求、课程设置、实习安排为要素的构建框架。“规范”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教育办学, 作为原《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的补充规定, 确定初步框架构建如下。 (1) 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要求 (素质要求、能力要求、知识要求) 。 (2) 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办学要求:包括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师资队伍、实验室、临床基地、图书资料教材) 。 (3) 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包括课程体系与知识模块 (中医学基础课程、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中医护理学专业课程) 、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中医实习安排。
1.2 现况调查
1.2.1 方法
对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培养方案进行横向比较和内容分析, 以课程模块为主线, 总结课程模块与中医必修课程的内涵。
1.2.2 阶段性成果
截至2013年7月, 收到20所护理学院以电子邮件及信件形式提供的培养方案。分析表明, 中医相关课程名称繁多, 共有224种不同课程名称;院校间中西医课程比例差异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选修与必修课程设置随意[15-17]。根据各院校设置的各类课程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及其平均学时和学时波动范围, 初步将其课程设置安排归纳如下。 (1) 中医模块总学时约230学时。 (2) 模块类别。包括中医学概论、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 (3) 各模块内涵及学时安排。中医学概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建议学时:约80学时, 实践学时比例约5%。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护理基础、中医护理技术、针灸推拿、饮食营养学;建议学时:约70学时, 实践学时比例约25%。中医临床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外科护理学、中医妇科、产科护理学、中医儿科护理学等临床常见病症;建议学时:约80学时, 实践学时比例约15%。中医护理实习:中医特色科室/中医科实习, 建议学时:4~8周。
1.3 专家小组会议
1.3.1 方法
本研究共举办3次专家小组会议, 首次会议于2013年8月举行。邀请教育部高教司以及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专家对讨论初稿的构建进行讨论, 后者均为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院的院长或教研室主任, 专家研究或工作领域为护理教育、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医疗教育、医疗临床, 共计35人。该会议对现况调查总结的课程设置安排提纲进行讨论并定稿。第2次会议于2013年12月举办, 专家同前, 对德尔菲的咨询问卷初稿进行修订。第3次会议为德尔菲专家咨询结束后讨论稿的专家论证, 开展于2014年12月。
1.3.2 阶段性成果
第1次会议确定中医课程模块总学时180~300学时。课程模块如下。 (1) 中医学概论。课程内容包括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总学时:80~120学时, 实践比例建议为10%~20%。 (2) 中医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包括中医护理基础和中医护理技术;总学时:48~90学时, 实践比例建议不少于30%。 (3) 中医临床护理学。课程内容包括中医临床 (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 护理学临床知识点;总学时54~90学时, 实践比例建议为15%~30%。 (4) 中医护理实习不少于4周。第2次会议主要对由理论研究得出的构建框架及其内涵进行讨论, 会议决定删除“实践性教学环节”, 保留“专业基本教学条件”的内容, 并增加“保障机制”。
1.4 德尔菲法
于2014年1月—9月选择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2轮专家咨询。咨询问卷采用2级评分法, 分为同意/不同意, 专家对问卷具体条目需求定位的恰当性、内容的全面性、描述的清晰性、要求的可实现性以及专家的赞同情况5个方面提出合理的评价和建议。本研究以各院校专家自荐形式, 选择至少30名来自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从事中医护理教育、管理和临床实践的院长或教研室主任。本研究中专家意见一致率应达到80%, 删除不足80%且变异系数>0.3的条目。采用Cochrane's Q检验 (检验水准P>0.05示无统计学差异) 检测专家意见的一致程度, 以此来决定是否开展第3轮专家咨询。
2 结果
2.1 专家情况分析
第1轮专家咨询共发放问卷51份, 回收有效问卷43份 (有效率84.31%) ;第2轮发放问卷43份, 回收有效问卷35份 (有效率81.40%) 。参与咨询的专家具有较好的地区代表性, 专家整体权威系数为0.85;积极系数分别为:88.24%和81.40%。
2.2 专家咨询结果
2.2.1 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表1)
2轮“培养目标”的内容同意率分别为100%与96.7%, 变异系数分别为0与0.17。修改意见主要集中于语言修辞, 尤其对“中医特色护理”称谓的斟酌。本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18], 保留了该称谓。“素质要求”的补充规定为1条, 2轮专家咨询的同意率分别为94.74%和100%, 其变异系数分别为0.21和0。主要修改意见认为“热爱……理念”表述不当, 改为“对……有正确的认识……责任感”。“能力要求”的补充规定有2条, 2轮专家咨询, 第1条的同意率分别为89.47%和100%, 变异系数为0.28与0;第2条同意率为97.37%与100%, 其变异系数为0.16与0。主要修改意见认为“中医疾病观察”“辨证施护”的要求过高, 改为“具备一定的……能力”。“知识要求”的补充规定分为3条, 因《本科护理学专业规范》中已经涉及第1条, 故将其删除;第2条将“发展史”改为“发展动态”;第3条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中药学和方剂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最终改为“中医学与中医护理基本理论知识”。
2.2.2 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表2)
“师资队伍”的2轮专家咨询的同意率分别为95.12%与100%, 变异系数为0.21与0。本条目的修改意见主要要求教师为“双师型”专业背景。“实验室”的2轮专家咨询同意率分别为95.12%与100%, 变异系数为0.21与0。专家的修改意见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表述以及实验室或技能操作室的命名统一上。“临床基地”2轮同意率分别为97.56%和100%, 变异系数分别为0.15和0。专家对基本内容同意, 但要求措辞重新组织, 如将原来“实习基地”改为“临床基地”。“保障机制”的2轮专家咨询同意率分别为97.50%与100%, 变异系数为0.15与0。专家意见仅作语言表述的修改。“图书资料、教材”的2轮专家咨询同意率分别为97.56%与100%, 变异系数分别为0.15与0。该项目专家并未给出任何修改意见, 故参考《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 不做修改。

表1 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表2 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基本教学条件
2.2.3 中医护理课程设置 (表3)
该部分对中医学概论、中医护理学基础、中医临床护理学的学习目标、基本教学内容、知识点进行了界定, 并对中医实习目标、内容、条件和参考学时进行了确定。
中医学概论包括3条学习目标, 11个知识点, 并对知识点的名称进行了统一, 建议学时为81 (63学时理论+18学时教学实践) ~144 (111学时理论+33学时教学实践) 。本部分在第2轮专家咨询后, 实习目标与基本教学内容Cochran's Q值为5.00, P=0.416, 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知识点与参考学时Cochran's Q值为41.25, P=0.001, 其分歧主要集中在知识点7和9, 有3名专家不同意, 但未给出修订意见。
中医护理学基础包括3条学习目标, 10个知识点, 建议学时72 (42学时理论+30学时教学实践) ~108 (63学时理论+45学时教学实践) 。本部分在第2轮专家咨询后, 学习目标与基本教学内容Cochran's Q值为4.00, P=0.406, 一致性较好;知识点与参考学时Cochran's Q值为17.00, P=0.108, 说明专家意见趋于一致。
中医临床护理学包括3条学习目标, 16个知识点, 建议学时54 (36学时理论+18学时教学实践) ~90 (63学时理论+27学时教学实践) 。本部分在第2轮专家咨询后, 学习目标与基本教学内容P=1, 完全一致;知识点与参考学时Cochran's Q值为100.07, 其知识点的分歧主要在于是否细化到病证还是专科, 对知识点的专科选择一致性较好。
中医护理实习安排确定了2条实习目标, 4~8周的实习学时安排。第2轮专家咨询后, 中医实习安排的专家咨询同意率为100%, 专家意见完全一致。
3 讨论
3.1“规范”构建的特点
3.1.1 理论先导, 立足调研, 科学论证
本研究在基于已出台的《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 对框架的构建要素再次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审查, 以确保规范构建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并立足调研, 明确了目前该领域教育办学中暴露出的问题, 再次佐证实施该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并掌握目前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的共性和特色, 使课程设置符合现状。本研究举办3次专家会议分别对“规范”的结构要素, 内容、形式、定位, 以及适用前景进行了讨论。期间通过2轮专家咨询, 广泛征询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该领域学科专家的意见, 保证“规范”研制的严谨性, 使其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育办学更具引导作用。
3.1.2 围绕核心, 恰当定位, 重视实践
本研究紧密围绕中医模块设置规范, 以三大中医模块作为主线, 设定相应的内容。对学科、学生能力、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恰当定位, 比如:“中医特色护理”称谓的修订, 既考虑其学术领域定位, 又要斟酌该词目前运用的广泛性和可接受性。在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中医护理实习安排部分, 本研究明确提出各个模块实践比例与实习要求, 对实践教学软硬件设施做出了规划, 弥补了目前中医护理教育中实践环节薄弱的缺陷。

表3 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与实习安排
3.2“规范”的结构内容
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的直接出发点和归宿[19]。早期中医护理培养模式的研究确立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20], 在该模式下提出了相应的人才素质要求, 结合《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 在中医护理领域更应该注重的是本特色专业的专业素质和职业人文素质。本研究最终确定的素质要求包括: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学科理解和职业责任。
前期研究提出, 毕业生应具备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础医学知识、常见病多发病护理知识、相关临床医学知识[21]。而本研究在知识方面指出, 对于中医学与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史与现状的了解, 对中医学的整体理解与思维方式的认识, 是持有积极专业态度和专业热情的基础, 故本研究将“发展史”作为重要的知识要求之一。
在能力要求上, 前期研究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相关能力, 比如临床护理能力和健康教育能力[21]。本研究最终确定的能力要求涵盖了先前的研究结果。在该部分专家咨询中, 争议最大的是辨证施护能力的要求。故本研究最终纲领性地提出应“具备一定的中医临床辨证思维能力”, 各院校可根据自身教育办学水平和特色, 对学生进行重点培养。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的界定, 本研究将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归纳为三大模块, 层层递进、相互依托, 充分体现了“优化整合”的课程设置原则, 并充分体现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原则[22], 以必须、够用为度, 在统一的基础上, 尊重各校的办学特色和能力, 对教学学时和实践学时做了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规定。
在专业基本教学条件方面, “规范”要求中医护理教学要具备结构合理的“双师型”队伍, 以符合教育部下发的相关要求[23-24]。中医护理有其独特的诊断方法和护理技能, 为确保教学质量, 应具备相应的中医护理实验室、教学模型和实验仪器设备[25]。临床实践基地是保障中医护理实践教学的基础设施, 是理论与实践转化的重要场所, 其可反映并巩固学校高等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 故本研究考虑到各院校附属医院的层次或类型差异, 要求至少具备1所能够满足中医护理教学的三级甲等医院, 以保证高质量的临床带教, 并以轮转科室的常规时间———4周为实习时间, 考虑到部分院校的特色办学, 拓宽到4~8周的实习学时安排。
3.3“规范”的应用问题
3.3.1 呈现形式
中医特色护理或中医护理隶属于护理学科, 在此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制订的发展性专业规范, 应作为《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的补充性或发展性文件, 明确规定了中医特色护理专业认证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其可以《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附件的形式呈现, 亦可与其融合, 以完整版呈现。
3.3.2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中医特色护理教育的教育办学建设, 以及后续的认证与评估。该“规范”不用于院校间的排序, 开展该专业方向的院校教育办学可以该“规范”为借鉴。在多次专家论证以及试点后, 若“规范”的各方面都鉴定为妥当并可作为专业认证依据, 开设有该领域专业并旨在得到认证的院校必须符合“规范”中提出的各项要求。
3.3.3 修订与完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标准与规范的出台, 一定要经过严谨的实践和论证, 以验证各项指标的适用性和区分度。通过试行不断完善, 在信息饱和的基础上, 经教育部正式颁布, 赋予其真正的权威性, 发挥其法规条文的规范作用。“规范”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护理学科尤其是中医特色护理的发展不断地修订和完善。“规范”应考虑到各个利益体的要求, 包括教师、学生、社会、政府等, 在本研究中因未涉及学生等利益体的意见采纳, 故可在其后续的实践试行中, 充分尊重这部分人群的意见和建议, 使其代表广泛人群的根本利益和需求。
4 小结
办学宗旨和培养要求是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 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的核心。中医护理专业办学应符合学科发展趋现状, 聚焦学科发展前沿, 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本研究基于理论研究, 对“规范”的结构框架和构成要素进行了构建, 以全国高等中医药大学教育办学培养方案为调查对象, 总结共性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教育办学设施要求以及课程设置和中医护理实习安排, 并通过3次专家会议和2轮专家咨询, 最终确定了“规范”的试行稿, 以规范该领域的教育办学行为,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中医护理的教学发展和临床实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希望经过后期的试行和反馈,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为教.高校“质量生命线”难以落实的深层原因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 2008 (19) :10-13.
[2]董秀华.专业认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 2008, 6 (6) :33-38.
[3]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S].2010.
[4]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S].2010.
[5]单亚维, 郝玉芳.基于文献状分析对中医护理发展现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14, 11 (8) :565-569.
[6]刘贤亮, 谭景予, 邓艳芳, 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 (7) :291-293.
[7]陈祖琨, 夏丽荣, 张琳, 等.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2, 35 (6) :56-59.
[8]高焕香.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本科四年制课程设置的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1.
[9]陈莉军.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凸显中医特色的研究[J].护理研究, 2012, 26 (2B) :467-468.
[10]岳树锦, 郝玉芳, 韩丽沙.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临床实践的现状分析[J].中医教育, 2010, 29 (2) :66-67.
[11]厉以贤, 柯文澄, 傅维利.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259-260.
[1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3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208-302, 311.
[13]洪明.哈蒙德教师教育思想述评[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6.
[14]石伟平.克尔的课程理论概述[J].外国教育资料, 1996 (4) :39-43.
[15]单亚维, 晏利姣, 岳树锦, 等.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5, 22 (1) :122-125.
[16]单亚维, 高尚谦, 郝玉芳.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涉外护理专业方向教育办学现状及办学模式的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15, 15 (4) :444-447.
[17]晏利姣, 单亚维, 郝玉芳.高等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类课程设置情况的现状调查[J].护理管理杂志, 2014, 14 (5) :348-350.
[18]单亚维, 高尚谦, 乔雪, 等.中医护理专业化发展之路的思考[J].护理学报, 2014, 21 (11) :19-22.
[19]郑修霞.当代教育学理论与护理教育[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4:131.
[20]成信法, 朱乔青, 李健美, 等.中医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1 (5) :68-69.
[21]李守国, 张霄艳, 严靖, 等.国际化趋势下护理专业本科培养目标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 2008, 5 (5) :249-252.
[22]刘伟.中医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23]于坤, 于静.“双师型”教师内涵探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4 (4) :142-144.
[24]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04-05-24) [2015-04-01].http://www.moe.edu.cn/jyb_xxgk/gk_gbgg/moe_0/moe_1/moe_162/tnull_3553.html.
[25]尤黎明, 汪建平.对中国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1999, 34 (12) :741-743.
《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中医模块设置规范的构建》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0729/20180729075717867.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