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索早产儿院外规范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及改善母子生存质量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分析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依从性、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母子生存质量及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依从性影响因素。结果A组早产儿院外规范化护理模式实施后的依从性显著高于B组(P<0.05),且A组早产儿院外规范化护理模式实施后母子生存质量情况显著高于B组,在后遗症发生人数、发育不良(脑瘫)对比上(P<0.05),而在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上(P>0.05),同时A组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影响护理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和育儿知识缺乏、育儿观念落后、心理因素和求医条件限制四项因素相关。结论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对于母子生存质量改善具有重要影响,不仅可以提升母子生存质量,同时也可以为早产儿护理提供帮助,对于后遗症预防、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和发育不良(脑瘫)的控制上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早产儿;院外规范管理模式;应用效果;母子生存质量;影响
本文引用格式:伍洁,张雷.探索早产儿院外规范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及改善母子生存质量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99-100.
0引言
早产儿指的是胎龄不足37周的新生儿,对于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而言,科学管理是非常关键的。由于早产儿的管理工作实施存有一定的困难[1]。如果不能科学的管理,不仅会影响到新生儿的发育,同时也会出现一系列的管理差错。院外规范管理模式,是近年来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通过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可以为早产儿管理提供完善的管理环境,同时也可以给予早产儿科学的护理支撑,对于早产儿的自身成长和发育是非常关键的[2]。本研究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探索早产儿院外规范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及改善母子生存质量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其中A组男26例,女14例,平均胎龄(32.01±3.62)周,新生儿出生体重(1.52±0.85)kg。B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胎龄(31.25±1.63)周,新生儿体重(1.66±0.45)kg。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早产儿家属知情,签署同意书,且早产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B组以常规护理为主,即在早产儿护理中,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并且在环境护理上给予保障。A组在此基础实施规范化管理模式,方法如下:首先,结合早产儿护理工作实施需求,成立规范化管理小组,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带队。其次,针对规范化管理小组内的人员技能培训,提升小组内人员职业技能,进而在早产儿护理过程中,可以给予早产儿充足的护理保障。再次,针对早产儿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需求,对早产儿母婴护理依从性培养,让母婴护理依从性提升,这样才能便于母婴护理工作实施。最后,依照早产儿护理工作实施需求,对早产儿护理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规范化落实,其中包含对早产儿管理中的肠外营养支持、生活环境管理以及早产儿家长的心理指导等。
1.3观察指标。分析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依从性、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母子生存质量及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依从性影响因素。首先,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依从性分析中,主要以自制问卷调查为主,对早产儿家长的依从性护理分析,其中包括母乳喂养、皮肤护理、保暖和生长发育等,依从性评分满分为100分,评分越高代表依从性越高。其次,对于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母子生存质量则主要从后遗症发生人数、并发症发生率和发育不良(脑瘫)等三项进行。最后,对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则主要从育儿知识缺乏、育儿观念落后、心理因素和求医条件限制等四项因素进行。
1.4统计学处理。用SPSS 22.0统计软件作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χ2)校验;计量资料用(t)校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依从性分析。A组依从人数38人,占比95.00%,B组依从人数29人,占比72.50%,相比之下,A组早产儿院外规范化护理模式实施后的依从性显著高于B组(P<0.05)。
2.2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母子生存质量。A组早产儿院外规范化护理模式实施后母子生存质量情况显著高于B组,在后遗症发生人数、发育不良(脑瘫)对比上(P<0.05),而在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上(P>0.05),见表1。
2.4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A组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后,影响护理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和育儿知识缺乏、育儿观念落后、心理因素和求医条件限制四项因素相关,如表2。
3 讨论
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是一种以院外管理工作实施为基础进行的护理模式,在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构成中,需要由专门的带队人员组织,成立规范化管理小组,然后结合不同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中的要求,制定规范化管理方案,时刻为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提供帮助[3]。并且在针对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中,需要从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中的要求,对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中的指导工作落实[4]。实践证明,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在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不仅可以为早产儿管理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在早产儿管理过程中,转变早产儿管理方式,为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的工作控制提供了帮助[5]。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早产儿在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指导实施中,早产儿管理效果显著,不仅提升了早产儿管理水平,同时也为早产儿管理的依从性提升奠定了基础。对于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而言,母子生存质量改善是非常关键的,通过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为A组早产儿母子生存质量改善奠定了充足的基础,不仅降低了早产儿后遗症发生人数,在并发症发生率和发育不良(脑瘫)的控制上也是起到了一定的干预作用,这对于早产儿自身的管理工作实施而言是非常关键的。而在早产儿院外管理模式实施的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中,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影响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依从性的因素主要和育儿知识缺乏、育儿观念落后、心理因素和求医条件限制四项因素相关,并且随着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施理念推进,早产儿父母的育儿观念和育儿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这对于早产儿的管理工作实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在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实施中,影响母子生存质量的因素主要和后遗症发生人数、并发症发生率和发育不良(脑瘫)相关,只有及时的排除以上影响因素,这样才能为早产儿院外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提供帮助。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中,通过规范化管理模式实施,有效的提升了早产儿管理水平,降低了早产儿管理过程中的差异因素,为早产儿管理工作实施的科学性控制提供了帮助,展示出了早产儿管理特色。
参考文献
[1]陈俊玲.308例早产儿出院后规范化延伸保健服务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2(14):3201-3203.
[2]傅晓丹,吴丽晓,丁志勇.院外延续性护理管理在早产儿护理保健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7,24(4):633-635.
[3]丁鹏,宫红梅.早产儿护理干预中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55(78):15343-15343.
[4]任红娟,张苏红.家长参与式护理模式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0):125-128.
[5]王瑶.早产儿生长发育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25(6):154-1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