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脑胶质瘤(GC)是最常见的脑内原发肿瘤,大多数呈浸润性生长。目前的诊断类型多以形态学为基础,可通过MRI检查以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分析。对其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化疗和放疗。综合以上方法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本文根据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进行统一概述。
关键词:脑胶质瘤;诊断;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李东阳,李昆临,于乐,等.脑胶质瘤诊断及治疗刍议[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140.
0引言
GC占所有恶性原发性脑瘤的80%,在美国每年的发病率约为6‰,是以神经系统的间质细胞病变为基础的原发性肿瘤,其组织解剖学表现为神经胶质细胞在脑内的弥漫性增生。本疾病的发病年龄分布较广,以中年为主,且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本文通过近年来临床相关研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相应的概述。
1GC发病机制
目前GC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同时受外界因素影响,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已知的外界因素包括长期暴露于高剂量的射线、长时间接触石油、生产氯代乙烯化工等化学因素等。罕见综合征相关的高外显率基因遗传突变是影响患病风险的遗传因素[1]。
2GC的分类
明确不同类型的GC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临床上能准确地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根据目前WHO的分类,GC可根据组织学等级分为4级:Ⅰ级胶质瘤,如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其生长缓慢,如果完全切除,这些肿瘤可以达到临床治愈。Ⅱ级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和Ⅲ级胶质瘤(间变星形细胞瘤、间变少突胶质细胞瘤),而Ⅳ级胶质瘤(胶质母细胞瘤)是临床预后最差的胶质瘤,其中位生存期仅为14至16个月。尽管WHO的组织病理学分类被广泛使用,但由于观察者间的可变性以及与临床结果的相关性较差而受到一定的限制[2]。
3GC的诊断
3.1临床表现
GC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颅内压升高所引起,临床表现主要有,包括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等三大主症,还有精神症状异常等其他症状;另一临床表现是肿瘤增生压迫脑组织,引起局部神经功能的损害。GC为低分化的肿瘤,呈弥漫性生长,病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3.2辅助检查
目前常用的辅助学检查主要是影像学检查,由于其大多无创且临床价值较高等已成为指导手术和评估预后的重要手段。①放射学检查:CT、DSA。CT扫描可在一定程度上区分低密度瘤和恶性肿瘤,但可靠性较差。DSA检查能明确评估GC的供血动脉以及肿瘤组织侵犯的血管位置、大小。②MIR:MIR是目前GC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可以发现早期微小肿瘤。MRI通过其对比增强的成像,结合MRS、DTI等其他新型功能成像技术可以明确病变的准确范围,评估周围脑组织的受损程度和提供肿瘤组织的代谢功能等信息,因此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其准确性和效度较CT更高[3]。
4GC的治疗
4.1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也是低级别GC实现临床痊愈的基本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上的手术切除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微手术治疗:显微手术即在光学显微镜下进行病灶切除手术。此项操作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手术部位的操作在显微镜下进行,使视野变得更加清晰,相对于传统开颅手术而言,准确度更高,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手术的出血和操作者失误等对脑组织的损害。
②术中唤醒与皮质电刺激:术中唤醒与皮质电刺激是指通过严格的手术麻醉控制技术,使病人在手术中保持意识的清醒,利用神经电生理检测仪进行脑功能区定位从而确定手术范围,可有效保护病人大脑功能区,减少术后并发症。
4.2放疗疗法
放疗多采用全脑放疗方式,根据国内调查统计数据可发现,采用手术和放疗的综合疗法,病人的存活时间明显多于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方式,表明放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放疗剂量和次数根据患者GC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改变。例如对低级别GC采用的标准治疗方案为总剂量50.4~50.0Gy,每次采用1.8Gy的剂量。
4.3化疗疗法
化疗即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甲基苄肼+罗氮芥+长春新碱和替莫唑胺两种治疗方式可以对肿瘤的控制起一定作用,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放疗联合PCV化疗,放疗联合TMZ化疗等多种方案在临床可供选择。TMZ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普遍治疗方式,较PCV副作用更小,可提高2年无进展生存率和2年生存率[4]。
4.4其他疗法
除上述治疗疗法以外,临床常用于治疗GC的疗法还包括免疫治疗、靶向干细胞治疗、电场疗法以及联合治疗等方法,对GC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5小结
GC对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严重影响。尽管临床综合治疗方式日趋完善,但做到治愈GC的目标还十分遥远,国内外医疗研究者也在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同时,目前倡导的个性化治疗也对GC患者具有很大意义,针对不同个体采取相对应的精准治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治疗期间的病人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预后效果影响较大,治疗时应做到兼顾。通过持续研究,在未来争取做到更加有效延长患者存活时间,减少患者痛苦,更大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鹏超,靳峰.胶质瘤研究进展[J].济宁医学院学报,2019,42(01):47-50.
[2]Louis D N,Ohgaki H,Wiestler O D,et al.The 2007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Acta Neuropathol,2007,114(2):97-109.
[3]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年第22卷主题词索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01):56-80.
[4]赵志鑫.胶质瘤的治疗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08):87-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