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我院放射科接受乳腺类疾病接受诊断的患者,并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时间: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期间,依照单双号信封法等分为对照组(116例)和观察组(116例)。对照组患者通过单一的临床病理分析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诊断。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的总阳性率,以及良性、恶性乳腺癌的临床诊出率。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有81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45例乳腺增生,36例乳腺癌),阳性检出率为69.83%,观察组患者中,有102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52例乳腺增生,50例乳腺癌),阳性检出率为87.93%,组间总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共诊断出36例乳腺癌(58个病灶),其中良性22例(38个病灶),恶性14例(20个病灶),其中包括22个良性病灶,36个恶性病灶,恶性病灶诊出率为55.56%(20/36),观察组患者共诊断出49例乳腺癌(86个病灶),其中良性20例(26个病灶),恶性29例(60个病灶),其中包括34个良性病灶,52个恶性病灶,恶性病灶诊出率为86.67%(52/60),组间恶性病灶诊断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于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来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的方法可有效提升临床的阳性检出率,同时在诊断恶性病灶正确率方面的提升也有着更加显著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腺癌;临床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刘俊芳,杜丽新,李凤莲,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213+215.
0引言
乳腺癌以及乳腺增生均属于乳腺疾病的类型范畴,而乳腺癌则是恶性肿瘤的一种,病理学显示其发病通常和乳腺增生有关[1]。在当前各种影响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当中,乳腺癌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大概每年的发病人数为170万左右,而在国内的发病率上升速度则是世界水平的2倍左右[2]。并且乳腺癌内乳区还可能出现淋巴转移的情况,使得乳腺癌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疾病[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式,由于目前在乳腺疾病方面的诊断效果仍然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取232例患者,探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选232例患者开展研究,纳入标准:选取的均为我院放射科开展乳腺类疾病接受诊断的患者,并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时间: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期间,在依照单双号信封法分组,并对不同的组实施不同的诊断方式。等分为116例对照组和116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3-66岁,平均(45.8±2.9)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3-65岁,平均(44.7±2.4)岁。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已将研究内容告知患者、其家属,均知情同。研究分组依据为单双号信封法分组,组间患者除临床诊断方法存在差异之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相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全体患者均在此次研究中签署研究的知情且同意书;②患者年龄在18岁至70岁之间。
排除标准:①患者确认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或者有着语言沟通有障碍;②患者集体存在有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③患者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④患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⑤患者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心律失常;⑥患者正在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治疗;⑦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出血倾向;⑧患者存在近1个月内参加其它临床试验情况;⑨患者存在治疗过程中提出异议,拒绝诊断方案情况。(注:同一受试者不能重复进入同一临床试验,符合以上任何不可纳入)[4]。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通过单一的临床病理分析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诊断。检测方法:免疫组化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7170S)来进行检测,CA125采用GPO-PAP法测定,CEA采用CHOD-PAP法测定,CA72-4、CA19-9采用直接一步法测定。抽取两组的血液样本来进行检测,每次均进行校对,确保相关指标的误差在±10%以内。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的总阳性率,以及良性、恶性乳腺癌的临床诊出率。
1.4统计学处理。在本次研究结果的处理中,均采用SPSS20.0对结果进行处理,检验方法如下。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以卡方()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以t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组间统计学差异检验方法:以P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当P<0.05时,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阳性检出率对比。对照组患者中,有81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9.83%,观察组患者中,有102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7.93%,组间总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患者良性、恶性检出率对比。对照组患者共诊断出36例乳腺癌(58个病灶),其中良性22例(38个病灶),恶
性14例(20个病灶),其中包括22个良性病灶,36个恶性病灶,恶性病灶诊出率为55.56%(20/36),观察组患者共诊断出49例乳腺癌(86个病灶),其中良性20例(26个病灶),恶性29例(60个病灶),其中包括34个良性病灶,52个恶性病灶,恶性病灶诊出率为86.67%(52/60),组间恶性病灶诊断率统计学处理结果得出=11.6148,P=0.001。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当前各种影响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当中,乳腺癌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大概每年的发病人数为170万左右,
而在国内的发病率上升速度则是世界水平的2倍左右。患者在患病之后短期内并不存在显著的症状,几乎不会影响正常生活,非常容易忽略,但是在有所察觉时则已经进展得较为严重,治疗效果遭受折扣。同时因为乳腺癌细胞有着较强的转移能力,使得乳腺癌成为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临床上针对疾病的治疗,首先需要开展诊断,科学准确的诊断方式有利于及时的发现病情和确诊病情,从而为医师后期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提供帮助[5-7]。
本次研究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232例患者利用单双号信封法实施分组研究,针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断方式,进而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总阳性率、良性、恶性乳腺癌的临床诊出率,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的方法对乳腺疾病有着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来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的方法可有效提升临床的阳性检出率,同时在诊断恶性病灶正确率方面的提升也有着更加显著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默,王希明,胡粟,等.乳腺癌中MR动态增强的TIC与DWI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2):66-68.
[2]杨瑞达,李洪义,邢健,等.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诊断的临床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38(1):46-47.
[3]关岚.MR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4):88-90.
[4]胡玉贵.联合MR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2):44-45.
[5]杨文涛,步宏.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J].中华病理学杂志,2015(4):237-239.
[6]席晨辉,庄大勇,郑鲁明,等.术中冰冻切片联合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1,05(4):10-15.
[7]杨雪梅,李凤朝.结合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浅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7):2298-229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