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于2018~2019年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A组)和同时期83例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对比A、B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家族胃癌史等基本资料确定其致病危险因素;再将A组患者中的64例幽门螺杆菌(Hp)呈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参照组实施四联疗法加替普瑞酮治疗,观察组患者则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叶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在A、B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的对比中,发现年龄、家族胃癌史、Hp感染因素数据比较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通过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参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危险致病因素主要有年龄、家族胃癌史、Hp感染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四联疗法加替普瑞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叶酸治疗,疗效显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危险因素;临床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李晓敏,吕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治疗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3):130-131.
0引言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被简称为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以及食欲不振等,无特异性表现,其致病因素较多,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免疫因素以及遗传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很大癌变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1-2]。因此,要确定致病危险因素才能提高该病的预防效果,降低发病率,在发病后必须要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才能为患者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3]。基于此,本文选取同时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分析该病的致病危险因素和找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详细研究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选取我院消化内科于2018~2019年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A组)和同时期83例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B组)为研究对象,A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43:35,年龄42~78岁,平均(62.35±8.44)岁,B组患者的男女比例为47:36,年龄40~77岁,平均(58.17±7.65)岁。经检查,所选患者均已被确诊,将A组患者中的64例幽门螺杆菌呈阳性的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研究资料比较中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收集整理A、B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家族胃癌史、Hp感染以及吸烟酗酒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参照组患者实施四联疗法加替普瑞酮治疗,埃索美拉唑20 mg,丽珠得乐2袋,早晚饭前0.5 h口服;阿莫西林1 g,克拉霉素0.5 g,早晚饭后即服,替普瑞酮150 mg/次,3次/d;观察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叶酸治疗,10 mg/次,3次/d。两组患者皆需持续用药14 d。
1.3观察指标
(1)观察对比A、B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酗酒、Hp感染和家族胃癌史等基本资料,以此来确定致病危险因素[4]。
(2)观察对比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痊愈:通过治疗,患者的所有病症消失,胃黏膜得到修复,身体恢复健康;显效:通过治疗,患者的所有病症得到显著改善,胃黏膜呈红色,基本恢复健康;有效:通过治疗,患者的所有病症逐渐改善,恢复效果较慢;无效:通过治疗,患者的所有病症无任何改善或者病情恶化[5]。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纳入SPSS 23.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2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B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对比分析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A、B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的结果显示,性别和吸烟酗酒数据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统计学意义;年龄、家族胃癌史、H p感染因素数据比较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这三者就是致病危险因素,详情见表1。
2.2参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情况
通过对比分析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远高于参照组患者的(78%),数据比较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2。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发生于消化系统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有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且基层增厚,常伴有幽门腺化生和肠腺化生,或出现不典型的某些增生特征[6]。该病的致病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免疫力、体质好坏、遗传因素、放射治疗等。其临床症状主要有胃脘部胀满、疼痛、烧心、消化不良、大便异常以及贫血等,若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抑制,发生癌变的可能性极高[7]。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以说是一种多致病因素的疾病及癌前病变,极大地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一种慢性炎症反应,虽然病情严重,有很高的癌变几率,但只要深入研究其致病危险因素,明确其临床表现和特征,及早采取防御措施,就能够降低其发病率,并且减缓病情发展成功防止癌变[8]。基于此,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和非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展开了分组研究,收集整理了A、B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酗酒、Hp感染和家族胃癌史等基本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族胃癌史、Hp感染因素数据比较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年龄更大,多数是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部分人群的身体免疫力降低,体质较差,缺乏疾病抵抗力。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年龄、家族胃癌史、Hp感染都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危险致病因素。
通过对慢性萎缩胃炎患者中的64例幽门螺杆菌(Hp)呈阳性的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研究,结果显示,四联疗法加替普瑞酮的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大多都对抗菌类药物有较强的耐药性,而在治疗基础上增加叶酸就可提高其治疗效果,叶酸中含有谷氨酸和蝶啶等成分,可助消化道上皮组织增殖起到修复作用,有利于合成蛋白质,抑制癌细胞基因表达。依据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参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危险致病因素主要有年龄、家族胃癌史、Hp感染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四联疗法加替普瑞酮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叶酸治疗,疗效显著,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利英.探讨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7,25(9):40.
[2]郭忠聪,文静.自拟舒胃和肝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2018,13(4):553-557.
[3]王桂峰.胃复春片联合兰索拉唑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34(6):1757-1760.
[4]杨辉,毛艳琨,商娟娟,等.益气养阴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14(8):139-141.
[5]许建平.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11(6):102-103.
[6]WU Xiu-xia,LI Xian,DANG Zhong-qin,et al.Clinical therapy of Zisheng decoction recipe f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J].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2017,42(24):4882-4887.
[7]Ma DQ,Li Y,Han ZG,et al.Analysis on kidney injury-related clinical risk factors and evaluation 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hemoperfusion in children with Henoch-Schonlein purpura[J].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Pharmacological Sciences,2017,21(17):3894.
[8]Q Liao,S Tan,Y Zhu,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in children[J].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7,55(2):100-10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