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恒温中药包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给予对照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炎患者常规西医治疗及护理,在此基础上给予研究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炎患者联合恒温中药包治疗及个性化护理干预。治疗2个疗程(14 d)后,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关节疼痛评分(VAS)和生活质量(HAQ)差异。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显著优于对照组78.3%(P<0.05);观察组关节疼痛评分为(2.33±1.65)分,生活质量评分为(4.08±3.39)分,改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效改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关键词:恒温中药包;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型;疗效评价
本文引用格式:杨洁群,董杏娟,卢琼芳,等.联合恒温中药包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炎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0):347-349.
0引言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关节疼痛、晨僵、肿胀、功能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全球发病率约1%-2%,男女发病率约1:2-1:3,我国发病率约0.32-0.36%[2]。现代临床西药治疗以减轻疼痛、控制病情进展为主,长期服药毒副作用大,部分患者难以耐受,治疗依从性降低而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2]。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仍缺乏特异性治疗方法,近年来,随中医学的发展,中医药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在RA的临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本研究主要探讨联合恒温中药包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本院120例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作为课题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所选120例患者样本中包括男性38例,女性82例。年龄为20-70岁,平均(53.78±11.62)岁。病程6-35个月,平均(31.20±15.14)个月。分别比较两组的病程、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组间差异不构成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标准
1.2.1临床诊断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符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和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提出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诊断标准[3]。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002年版)中关于寒湿痹阻型证候辨证标准[4]。主要表现:关节冷痛、肿大,遇冷则痛增,得热则痛减,同时具有关节屈伸不利、畸形、晨僵等症状。次要表现:患者容易口淡不渴,恶风寒,肢体沉重,阴雨天尤为严重。舌脉检查:舌质较淡,舌苔呈白色,脉弦较紧。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如患者符合上述主症中2条及以上,方能确诊。
1.2.2纳入标准:①符合中西医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20岁,且<70岁;③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核实批准;④患者熟知研究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排除标准:①经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②精神障碍者;③合并风湿性疾病者(如系统性硬化、多发性肌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④置有心脏起搏器者;⑤皮肤知觉障碍者(如严重关节畸形、破溃、功能丧失);⑥药物禁忌或电流不耐受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并按照风湿免疫性疾病一般护理实施干预。药物治疗:①甲氨蝶呤,口服,每次10 mg,每周1-2次。生产企业:吉林通化茂祥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2022674;②硫酸羟氯喹,口服,首次剂量为每次0.4 g,后根据患者情况减少剂量,保持每次0.2 g,每日1次。生产企业:上海上药中西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19990263;③尼美舒利胶囊,餐后口服,每次100 mg,一日2次。生产企业:威特(湖南)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83692。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采用中药包联合场效应仪治疗及个性化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中药包配方。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拟定处方药[5],以散寒除湿、祛风通络为原则。中药包具体拟方为:伸筋草30 g,威灵仙30 g,羌活20 g,川弓20 g,独活20 g,红花20 g,乳香15 g,桂枝15g,防风15 g,草乌15 g,没药15 g,川乌15 g,细辛10 g。取上述中草药,将其打粉,并制作成药包(厚度:1 cm,大小:20×18 cm)。首次使用时,应先将中药包浸入水中,使药粉能够充分的湿透,然后将浸好的中药包置入微波炉,高火加热(约4 min)。待中药包温度升至60-70℃时,取出备用。
(2)场效应仪治疗。选用羊城牌场效应治疗仪(YC-EOⅡB型),该治疗仪主要由主机和治疗带构成,主机上方附有调节旋钮和定时旋钮,可随时调节温度,调整治疗时间。用温度计测量药包温度约(42±2)℃,并将中药包置于患者的疼痛部位。预热场效应带后,将其覆盖在中药包表面,并借助绑带、沙袋等物品妥善固定,促使中药包可与患者皮肤进行充分接触,导电均匀。此外,医护人员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特点、病情状况、耐受能力,以及体质强弱等因素,合理调整治疗仪温度,密切观察患者反应,避免失效或烫伤。每次30 min,每日2次。7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3)寒湿痹阻症护理。根据患者的认知接受能力采取不同方式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意识到日常生活的预防保健措施对疾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性。掌握中医的药效以及药性,温服中药汤剂。饮食以温辛发散食物为主,适当添加健脾胃、滋补肝肾及散邪寒的食品,如桂皮、药酒、骨汤等。戒烟戒酒,禁食辛辣刺激及生冷食物。保持室内温暖、干燥。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运动指导,在可耐受范围内积极进行主动或被动锻炼。康复方案的制定应与患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充分考虑年龄、性别、体质,以及病情的不同。如四肢关节肌肉的收缩练习、关节操、慢走、太极等,以增加局部血液循环,使肌肉松弛,减轻疼痛,解除关节僵硬。鼓励坚持功能性锻炼,强化自我生活控制能力。
1.4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临床疗效判定:根据《中药新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显效: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基本消失,其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有效: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有所减轻,其活动功能略微提升;无效: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活动功能均未发生变化。
1.4.2实验室检查:治疗前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以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1.4.3关节疼痛评分[6]: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关节疼痛程度改善状况予以评估。按10分法计算,0分表示无痛;1-3分表示轻度疼痛,可进行日常活动,影响不大;4-6分表示中度疼痛,日常生活明显受限,且睡眠质量显著降低;7-9分表示严重疼痛,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等均遭受到严重影响;10分表示疼痛症状无法忍受。
1.4.4健康评估问卷(HAQ)评分[7]: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问卷中的各项目对应的分值所示:无困难,0分;有些困难,1分;很困难,2分;无法进行,3分。把各项分相加即为总得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低。治疗前后各评估1次。
1.5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SPSS 19.0对本组课题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或χ2检验。若P<0.05,表示数据差异可构成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研究结果显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3.3%(56/60),对照组为78.3%(47/60),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关节疼痛评分为(2.33±1.65)分,HAQ评分为(4.08±3.39)分,对照组关节疼痛评分为(3.83±1.40)分,HAQ评分为(7.12±3.54)分,观察组各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RF、ESR与CRP的变化,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VAS评分、生活质量HAQ评分比较,见表3。
3讨论
3.1联合恒温中药包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疗效。中医学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寒湿痹阻证即“痛痹”,表现为关节刺痛、畸形、屈伸不利,遇寒加剧,得温则舒。中医治以祛风散寒,温经止痛为原则。因此,临床常用草乌、川乌等药物,可显著提升温经止痛、祛风除湿的功效。根据现代药理中的相关研究表明,草乌头、川乌头中含有丰富的次乌头碱、乌头原碱,这种药物成分不仅可对关节肿痛产生良好的缓解作用,还具有显著的抗炎效果[8];红花、伸筋草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消肿的功效;细辛、桂枝等药物则具有行气散寒、消肿止痛的功效。取上述诸药,磨粉制成中药包,可在扶正祛邪、祛风除湿的同时,帮助患者温经通络、止痹镇痛。场效应仪具有远红外线温热效应,其远红外线辐射场温度能达到40-70℃,作用可达到皮下3 cm[9]。场效应仪可以自主选择适宜温度范围:低温:39-41℃,中温41-43℃,高温43-45℃,正常皮肤烧伤的阈值为45℃左右[10],中药包联合场效应仪治疗时将温度设定为(42±2)℃[11],可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控,降低了低温烫伤的风险[12]。在热力的帮助下,不仅能够加速局部的血液循环,促使淋巴回流,同时有助于药物成分的透皮吸收、渗入,进而实现活血化淤、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温经通络的治疗效果。中药包借助场效应仪磁场、恒温效应持续在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为患者创造舒适的治疗体验,缓解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3.2对HAQ的影响。Stanford健康评估问卷调查表(HAQ)评估包括功能障碍、经济花费、疼痛不适、药物不良反应和死亡五大部分。将HAQ引用到中医药研究中来在国内较少见,由于本组研究课题仅涉及到患者的功能障碍部分,所以,通过该调差问卷可对患者关节功能、生活质量进行准确评估。类风湿关节炎病程长且反复发作,随着关节变形疼痛程度加重,劳动能力丧失,成为影响患者日常活动、情绪状态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13]。根据中医辩证思维来看,对于不同证型的患者,为了提高其对于疾病的正确认识,积极遵医治疗,应予以个体化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不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而且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4]。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配合积极有效个性化护理干预后,HAQ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3不足与展望。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寒湿痹阻证型现代医学研究,目前国内研究尚少。本课题进行中药包联合场效应仪治疗时,主要可能出现烫伤或中药过敏,如皮肤出现红斑、水肿、瘙痒、水疱等现象。因此,治疗过程中加强巡视,询问患者的感受并对温度强弱及时进行调整,如有头晕、皮肤灼热、胸闷等不适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或降低治疗强度,以免激化病情。由于药材质量、批次,以及药效浓度无法准确衡量,反复加热也可能改变药物成分,所以会对本组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经现代药理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中药包中的部分中药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的功效和作用,但在实际治疗中,由于药物成分的透皮吸收程度仍处在推理阶段,为了提升疗效,还需严格把控药物质量、批次等。此外,因为缺乏患者样本,观察时间相对较短,再加上疗程不长,导致本次研究无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的追踪调查,尚不能充分、客观地对寒湿痹阻型RA治疗的长远期疗效进行评价。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疗法有效改善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志文,任晨晖,袁强.中西医结合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1):130-134.
[2]曾小峰,朱松林,谭爱春,等.我国类风湿关节炎疾病负担和生存质量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3):300-307.
[3]吕芳,李兴福.201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联合欧洲抗风湿病联盟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解读[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0,9(4):307-310.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6.
[5]杨亚旭,黄小丽,陈琳,等.治疗风寒湿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药外治方剂的筛选归纳[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5):25-28.
[6]敬雪明,李芸,罗万红.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11-13.
[7]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S].郑州大学出版杜,2011:195.
[8]周友红,呼海涛.浅述乌头碱类药物的功效及毒性[J].河南中医,2008,28(7):89-90.
[9]包力,徐新玉,卓鹰.温痹散场效应热敷疗法治疗膝关节炎47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0(1):49.
[10]潘东洪,吕艳,李桂贤,等.中药恒温药熨联合恒温雷火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15.
[11]刘燕,刘爱珍.中药熏蒸温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止痛效果的影响.[J]中医护理,2002,17(6):436.
[12]张永红,彭旭玲,朱彬,等.中药热奄包联合场效应治疗仪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与护理干预[J].河北中医,2016,38(3):442-445.
[13]宋秀珍,公慧萍,王平,等.综合干预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抑郁状态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0):1005-1008.
[14]余佳,罗敏,张雄.中医护理技术在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管理中的运用研究[J].四川中医,2015,33(3):179-1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