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脑脊液标本分离布氏杆菌1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6 14:23: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布鲁氏菌病的认识和掌握。方法分析兴安盟人民医院2015年11月收治的1例从脑脊液和全血标本中分离出布鲁氏菌的临床表现、细菌培养及鉴定、临床治疗情况,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并讨论。结果52岁男性患者,职业为农民,因患者6 h前反应迟钝、不能言语,抽搐后入院,有长期接触家畜及绵羊史,血培养和脑脊液培养出布鲁氏菌,明确诊断为布鲁氏菌病。结论布鲁氏菌病为传染性人畜共患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极易误诊及漏诊,且难以彻底治愈,容易导致疾病迁延不愈或者复发,临床上该病比较罕见,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布氏杆菌病的诊治和预防。

关键词:布鲁氏菌;脑脊液;全血;治疗;预防

本文引用格式:李桂英,王志军.脑脊液标本分离布氏杆菌1例[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1):219.

0引言

2015年11月,我院微生物实验室从1名患者脑脊液和全血标本分别分离出布鲁氏菌,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表现:患者,男,52岁,职业为农民,患者入院前6 h反应迟钝、不能言语,120急救车于11月7日送入我院,就诊过程患者意识不清,发作性抽搐1次,表现四肢强直、头部后仰,3~5 min症状缓解。

入院检查:头颅和胸部CT检查考虑脑囊虫病收入神经内科,体格检查基本正常;心脏、血管、腹部、肛门和外生殖器、脊柱和四肢基本正常;神经系统专科检查:浅昏迷状态,双侧瞳孔不等大,右眼瞳孔直径3.0 mm、左眼2.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迟钝,角膜反射可引出双侧额纹对称,牙齿伸舌不能合作,左侧肢体活动相对减少,四肢肌张力减低,颈强,左侧kernig征阳性,Brudzinski征阳性;入院后APACHII评分28,死亡风险系数76.39%。

诊疗计划:完善血尿便三大常规、血生化、血培养、穿刺脑脊液检查等予以确诊,同时苯巴比妥钠治疗。

检验结果:血液检查结果:WBC:13.82×109/L;淋巴细胞:5%;中性粒细胞89.3%;CRP:76.6;CK:193.5 U/L;脑利钠肽前体:3784 pg/mL;高敏肌钙蛋白T:0.178 ng/mL。

脑脊液检查结果:总蛋白:1994.8,糖:2.8,氯:107,有核细胞数:1480×106/L,单核:14%,多核:86%,考虑细菌感染,等待脑脊液和血液培养结果。

\

 
2细菌培养及鉴定

脑脊液和血液培养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进行,使用法国梅里埃的培养瓶,临床科室于11月7日采集脑脊液1~3 mL注入儿童血培养瓶、血培养瓶(需氧及厌氧瓶)每瓶加入静脉血8~10 mL后立即送检[1],将培养瓶放置于梅里埃的BACT/ALERT3D240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中培养,脑脊液培养瓶于培养62 h阳性报警,需氧血培养瓶于培养后70.5 h阳性报警,培养液涂片行革兰染色镜下可见革兰阴性小杆菌,呈细沙样排列,微生物人员在11月10日提示临床医生脑脊液和需氧瓶中怀疑该患者为布氏杆菌生长,具体结果等待细菌生长以后再鉴定。临床医生根据微生物人员提示于11月11日采集血液送检疾控中心,显示结果SAT为1:100(+++),由于布鲁菌属生长缓慢,微生物室于11月12日血琼脂平板长出细小菌落,麦康凯平板不生长,生化鉴定:触酶(+);氧化酶(+);尿酶(+)[2],微生物室发出报告:脑脊液和需氧血培养均生长出布鲁氏菌。

3临床治疗情况

临床诊断:布氏杆菌脑膜炎,急性期。1 1月12日开始头孢曲松钠注射液2 g,2次/d,入液静点2周,链霉素50万U/2次/d,皮下注射3周后改为利福平治疗3周,口服多西环素,6周[3-4]。患者于11月30日出院,出院后继续用药,出院时精神状况良好,出院查体:130/70 mmHg,神志清,左侧睑裂小,眼动充分,无眼震。

4讨论

布鲁菌属是革兰染色阴性短小杆菌,营养要求较高,生长缓慢,由其感染引起的布鲁氏菌病是人畜共患病,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人群普遍易感,可通过人体的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感染,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症状各异,轻重不一,呈多器官病变或局限某一局部,可累计骨骼、神经、心脏,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全身乏力、疼痛为主要特征。像此案例累及神经表现为脑膜炎的占布鲁菌病患者的1%[4]。布鲁氏菌通过直接细菌感染及内毒素引发的炎症免疫反应导致神经系统损伤。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具体机制目前不清,对吞噬细胞或内皮细胞的侵犯可能是使其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之一,且有研究证明,患者体内已感染布鲁氏菌的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能抵抗凋亡发生,从而延长受感染细胞的生存时间,增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机会。布鲁菌病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患者发病前与家畜或畜产品、布鲁氏菌培养物有密切接触史,或生活在疫区,或与疫苗生产、使用和研究有关。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可因隐形染病而获免疫。

鉴于布病临床表现不典型而极易误诊,临床医生对于以不明原因的发热及多系统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尤其是来自疫区者,要高度警惕布病可能;对已经确诊布病的患者,要选用恰当的治疗方案和疗程,远离牛、羊、猪等家畜,以避免复发。

\

 
参考文献

[1]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629-630.
[2]王辉,任健康,王明贵.临床微生物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29.
[3]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15,29(5):477.
[4]Beatty RP,Jay Ritter.Investment banking,reputation,and the underpricing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6,15(1):213-2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421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