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遴选我院于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28例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患者,均应用介入治疗。随访5年,分析患者的近期疗效,统计1年、3年、5年存活情况以及平均存活时间,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富血供肿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1年存活率为91.67%,3年存活率为58.33%,5年存活率为41.67%,平均存活时间为(30.25±2.74)个月,比之乏血供肿瘤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胸闷、腹痛、呕吐恶心、低热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
本文引用格式:赵凯.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36-37.
0引言
消化道肿瘤包括源自实质脏器上皮的胃癌、直肠癌以及间叶组织的胃肠间质瘤,其终末阶段容易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为肝脏,从而形成肝转移瘤。目前,肝转移瘤的首选治疗措施为手术切除治疗,但多数患者因缺乏手术切除指征而无法实施手术,故应用受限[1]。笔者将28例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患者应用介入治疗,在增加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等方面效果颇优,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遴选28例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患者,均为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并经胃肠镜、病理学、CT或MRI、消化道钡餐、实验室检查而而综合确诊,两组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肝脏代谢障碍性疾病、肝损害者。28例患者中,男性、女性人数分别为18例、10例;年龄(58.64±5.27)岁;乏血供肿瘤16例,富血供肿瘤12例;原发肿瘤:胰腺癌2例,贲门癌5例,结直肠癌11例,食管癌4例,胃体癌6例;病理分型:未分化癌3例,鳞癌4例,腺癌21例。
1.2治疗方法
(1)介入治疗:经皮穿刺实施肝动脉造影(应用Seldinger技术),分析肿瘤血供情况,若患者为单发性结节,则应用微导管插管;若患者肝动脉变异,则对变异血管插管,并对肾上腺动脉、内乳动脉、膈肌动脉等肝动脉以外迷走肿瘤供血血管实施超选择插管,尽量于血供动脉附近插管,先后给予灌注化疗、化疗栓塞。对于16例乏血供肿瘤患者,实施化疗栓塞,注入约7.5 mL栓塞剂;对于12例富血供肿瘤患者,所用栓塞剂为含有1种化疗药物的超液化碘油,取适量剂量来充分填充肿瘤,慢慢将栓塞剂注入其中,保证碘油在肿瘤组织中可完全沉积。治疗约2个月后,参考CT检查结果再次进行上述治疗,共治疗3次。(2)化疗方案:参考病理分型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未分化癌应用顺铂(70 mg/m2)、依托泊苷(200 mg/m2)、表柔比星(50 mg/m2)联合治疗;鳞癌应用卡铂(400 mg/m2)或顺铂联合丝裂霉素C(10 mg/m2)、表柔比星;腺癌应用羟喜树碱(12 mg/m2)或丝裂霉素C联合亚叶酸钙(100 mg)、5-氟尿嘧啶(500 mg/m2)、表柔比星治疗。随访5年,分析乏血供肿瘤组和富血供肿瘤组的近期疗效,比较1年、3年、5年存活情况以及平均存活时间,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1.3疗效评定
当病灶彻底消失时为完全缓解(CR);当病灶减幅大于50%时为部分缓解(PR);当病灶减幅小于50%或增幅小于25%,未出现新病灶时为稳定(SD);当病灶增幅大于25%,或出现新病灶时为进展(PD)。总有效率=(CR例数+PR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的2检验、t检验来分析不同组别的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间差异,P<0.05时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近期疗效分析
与乏血供肿瘤组相比,富血供肿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为83.3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2=4.6796,P<0.05)。见表1。
2.2远期疗效分析
富血供肿瘤组的1年存活率为91.67%,3年存活率为58.33%,5年存活率为41.67%,平均存活时间为(30.25±2.74)个月,比之乏血供肿瘤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分析
乏血供肿瘤组与富血供肿瘤组的胸闷、腹痛、呕吐恶心、低热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肝脏是机体全部器官中唯一一个接受肝动脉同门静脉双重供血的脏器,狄氏间隙不但含有流出于肝血窦且营养丰富的特殊滤过液,且不会被其他细胞所影响或对抗,这种环境十分利于转移瘤的生长,因肝脏具有十分特殊的解剖结构和双重供血的特殊性,致使它易被肿瘤所侵犯进而形成转移瘤[2]。肝转移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患者五年生存率约为30%~40%,但符合手术切除指征的患者小于15%,即使进行全身化疗也无法获得良好效果,中位生存期约10个月[3]。由于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的关键血供为肝动脉,故出现介入治疗疗法,并且实施该疗法的人数逐年增加,治疗时参考患者自身情况以及肿瘤类型、血供、血常规和肝功能检查结果来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可获得良好疗效[4]。实施介入治疗时,将相关化疗药物经肝动脉注入肝脏中,能够增加它们的局部药物浓度,可高出全身药物浓度的数百倍,并且瘤区的药浓度也高于正常肝组织数十倍,可有效杀伤癌细胞[5]。
本研究分析了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的临床效瘤组织建立侧支循环,加快肿瘤细胞坏死速度[8]。本研究结果。介入治疗时应用的栓塞剂为碘油,它可与肿瘤血管内皮部位的电荷互相吸引,肿瘤血供可影响碘油的初期积聚,若为富血供肿瘤,其内部血流速度与血流压力呈现虹吸效应,肿瘤血管因缺乏肌细胞层和弹力纤维而无法伸缩,加之血管管径宽于乏血供肿瘤的血管,血管走行无规则、分支多,故血流速度缓慢,这有助于碘油黏附且难以冲掉,可使其在肿瘤中维持高浓度且缓慢释放,利于改善抗癌效果[6-7];碘油为小颗粒物质,机体吸收速度慢,对微血管栓塞效果好,可抑制肿果显示,富血供肿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33%,1年存活率为91.67%,3年存活率为58.33%,5年存活率为41.67%,平均存活时间为(30.25±2.74)个月,比之乏血供肿瘤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胸闷、腹痛、呕吐恶心、低热的发生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介入治疗可有效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但富血供肿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更优,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钟明艳.根据原发肿瘤选择性介入治疗肝转移瘤的临床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13):1780-1782.
[2]姜立东.洛铂与顺铂联合氟尿嘧啶在胃肠道肿瘤肝转移介入治疗中的比较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4):119-120.
[3]闻世龙.洛铂与顺铂联合氟尿嘧啶在胃肠道肿瘤肝转移介入治疗中应用的对比观察[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6):225-226.
[4]陈威,张孟增,鲁北,等.TACE联合微波消融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的疗效分析[J].肝胆外科杂志,2018,26(3):202-205.
[5]李金柱.介入治疗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临床效果分析[J].黑龙江医学,2018,42(3):238-239.
[6]陆重元.介入治疗在消化道肿瘤肝脏转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8,37(22):99-100,103.
[7]侯立泳,念丁芳,高兴强.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瘤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4):32,34.
[8]潘洋.消化道肿瘤肝转移介入治疗方式及临床预后分析[J].系统医学,2019,4(2):110-111,1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