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解毒消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4 11:03: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解毒消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相关颈动脉超声被诊断为颈动脉硬化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应用瑞舒伐他汀钙片及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解毒消痈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IMT、斑块总积分变化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斑块总积分均较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毒消痈方能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并同时具有调节血脂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解毒消痈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石锐,常立萍.解毒消痈方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192,198.

0引言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 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病变的前期相关病理改变,其不断的进展恶化将导致冠心病、脑梗死等一系列临床并发症的出现[1],是直接导致相关临床危及重症出现甚至导致临床死亡的重要病因。早期进行相关的抗动脉硬化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患病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相关研究证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具有直接相关性[2],因此积极采用药物治疗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解毒消痈方联合西药动脉粥样硬化,观察解毒消痈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现将本次研究报道如下。

\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相关颈动脉超声被诊断为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11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男29例,女26例,年龄42~73岁,平均(61.27±2.67)岁;对照组男30例,女25例,年龄43~72岁,平均(61.03±2.3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诊断标准

参照《超声医学》[3],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硬化,即颈动脉内膜厚度IMT≥1.0 mm即为异常,如果IMT≥1.3 mm,且向血管腔内突出,可以诊断为动脉斑块。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给予瑞舒伐他汀钙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10 mg/片,1次/d,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制药有限公司)100 mg,1次/d,口服。观察组在以上用药基础上加用解毒消痈方:金银花30 g、瓜蒌30 g、丹参20 g、甘松10 g、川芎15 g、地龙10 g、黄连10 g、知母10 g、水蛭5 g。水煎取汁200 mL,早晚分服,以3个月为1个疗程。

1.4疗效观察

①观察两组患者TC、TG、LDL-C、HDL-C水平变化。

②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MT测量值[4],取3个心动周期血管外模与内膜界面厚度距离的平均值[5],斑块积分:应用Crouse法测量。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


由表1所示,疗前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无差异(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HDL-C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P<0.05)。经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TC、TG、LDL-C水平下降更明显(P<0.05),且HDL-C上升幅度更高(P<0.05)。


\
 

2.2两组患者IMT及斑块总积分比较

表2所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MT及斑块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斑块总积分均较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指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是发生于人体周身的广泛性的动脉改变,颈动脉因其解剖位置的特殊性,极容易受到累及,并因其位置浅表故而作为评价全身动脉硬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颈动脉斑块的不稳定及破裂产生栓子及碎块引起脑栓塞事件以及因斑块扩大导致颈部动脉狭窄等多种发病机制参与到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脑缺血事件之中,颈动脉斑块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特殊预测指标,相关研究也显示高龄以及血压、血糖、血脂异常是引起颈动脉硬化斑块的重要危险因素[6]。常规的西医治疗多以他汀类药物通过其稳定板块的作用来实现的,通过缩小并稳定斑块已达到预防疾病进展的目的,但是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部分会出现相关性肝功能改变,且药物依赖效应较重,需要患者终身服药,靶点较为单一,临床治疗已经达到瓶颈期,依从性不佳。

中医药治疗靶点广泛,全身调节,同时副作用小,无明显的药物依赖作用。在中医理论中并尚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相关病名,但结合其病理属性以及相关致病特点以及转归,目前多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多由“痰”“瘀”所致[7-8],《金匮要略心典》:“毒为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根据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致病特点以及其与痰瘀相关特性,笔者认为痰瘀互结成痈化毒是颈动脉硬化斑块存在以致导致病情恶化出现急性脑栓塞等危重病情的重要机制,内痈是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在中医概念中的同义表达。解毒消痈方中以金银花为君以清热解毒,直中“热常蕴毒,毒常育热”病机,瓜蒌和水蛭为臣药,瓜蒌清热化痰,水蛭化瘀通络;佐药为川芎、丹参,川芎行气散瘀,丹参凉血活血,以地龙血肉有情之品为使,以增强通络之效,黄连、知母同用提高全方解毒之力。

本研究发现加用解毒消痈方的观察组无论是在改善血脂水平,还是在降低IMT以及斑块总积分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说明解毒消痈方可以显著改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大小并提高其稳定性,提示从“痰、瘀、毒”角度论治动脉硬化性疾病对于心脑血管相关事件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金远志,王邦宁.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的临床探讨[J].安徽医学,2010,31(6):556.
[2]Bots ML,Hoes AW,Koudstaa P,et al.Common carotid intima media thickness and risk of strok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Rotterdam-Study[J].Circulation,1997,96(5):1432.
[3]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799-800.
[4]华扬.如何提高超声技术对颈动脉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测的准确性[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11):483-487.
[5]国家巾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6]陈飞,陈晓波,卢吴柱,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4):55-57.
[7]解品启,李洁.益肾活血化痰胶囊治疗老年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4):444-446.
[8]刘艳,王坤根,叶武,等.痰瘀共治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7):1466-14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97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