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体质理论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基础,且是中医理论的一大特色,用以研究人体体质的概念、形成、类型特征,并对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预后进行系统的阐述,且根据不同的体质,对疾病进行系统的指导诊断与防治的理论知识。引起眩晕的病因诸多,它是内科的常见病以及多发病,无年龄控制,但是多发于老年人,随着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工作的压力,近年来发病日益年轻化,中医在防治眩晕上有着有丰富的经验,并且眩晕的发生亦与体质的影响有着不可或缺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习性与环境的改变,正常健康的体质多为理想化,多数皆为偏颇体质,不同的偏颇方向,引起眩晕疾病的发生皆为不同。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在临床上对指导眩晕患者的防治与转归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体质学说;中医理论;眩晕
本文引用格式:刘磊,白玉昊.基于中医体质学说浅析眩晕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2):266-267.
1概述
1.1体质
体质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是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等方面相对稳定的内在表现。人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的反映体现了体质的差异性[1]。体质与个体遗传因素紧密相关,也受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此形成了体质的多样化与差异性。换言之,体质影响人的生命过程,对人的生理心理及形态皆有影响,它是与生俱来的,也受后天环境影响。根据王琦教授[2]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基本类型即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湿热体质、痰湿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平和质是理想健康的体质,特禀体质是一种特殊的体质,它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是遗传造成的一种过敏、生理缺陷的特殊体质。因此我们对其余7种偏颇体质进行分析。《灵枢·五变》曰:“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疾病的发生受着外界环境的影响,也与自身体质有关,由于体质的偏颇,均有着自己的易感疾病[3]。朱丹溪在《格致余论》提出“肥人湿多,瘦人火多”,也是解说因其体质的差异性也会使引起疾病的致病因素的差异。
1.2眩晕
中华中医药协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12版中的眩晕诊断标准为: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不定,轻者闭目则止,重者如坐舟车[4]。西医则定义为:人与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的失真扭曲,并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闷、耳胀、听力障碍、畏光畏声、变色苍白和眼震等症状[5]。可知中医与西医对眩晕均有各自具体的认识,眩晕亦为临床上的多发常见病,眩晕多见于中老年人,也见于青少年,轻者预后良好,重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现代医家基于《内经》对眩晕进行了认识,归纳总结历代医家的临床治疗经验,概括有以下常见证型: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阻滞、瘀血内停[6-8]。早有古书对于眩晕的记载,《丹溪心法》:“眩者,言其黑晕转旋,其状目闭眼暗,身转耳聋,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医林绳墨》中:“其症发于仓卒之间,首如物蒙,心如物扰,招摇不定,眼目昏花,如立舟船之上,起则欲倒,恶心冲上,呃逆奔上,得吐少苏,此真眩晕也”,古人对于眩晕的了解与掌握,也为后人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基于体质学说讨论眩晕
2.1气虚质
气虚患者体质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其更易导致脾胃虚弱,致使形成水谷精微及其运化吸收功能减退,无以化生充足的气血,气血运化不足导致诸多脏腑功能减退,气虚质人群患眩晕的症状多以气虚为主,症状有头晕目眩,体虚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畏寒恶风,脉虚,动则诸证加剧等主要表现。气虚则无力载血,气血亏虚,致使清阳不升,脑失濡养而发为眩晕。李杲的《脾胃论》中提出用“益气生阳”法调理脾胃,恢复脾胃功能,促进脾胃运化之司,使水谷精微之精气上升于头目,浊气下降并排出体外,使之自然运化有常,脏腑和安,元神清明,眩晕消失[9]。对于气虚质患者在日常防治过程中可酌加补中益气之药物,如黄芪,甘草,多种参类,党参、人参、太子参。可针灸或自行按摩气海穴、足三里穴,膻中穴等,日常合理饮食,多食性味平淡之物,忌食生冷肥腻之平,易损伤脾阳,需适当运动。
2.2阳虚质
阳虚体质多因久病伤及阳气,或是气虚发展而来,亦或久居寒凉之处,或过多服用寒凉之品,损伤阳气而形成。阳气虚衰,命门之火亏虚,体内正气虚衰,脏腑虚损[10]。阳虚质人群患眩晕多以阳虚证为主,症状多有头晕目眩,畏寒肢冷,面色晄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或尿少浮肿,大便稀薄,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主要表现。《伤寒论》:“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疽。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提示脾胃阳虚,水谷精微运化无力阻遏于中焦,清阳不升发为眩晕。并且临床多见脾肾阳虚证。郭进财等[11]认为命门火衰,诸脏亏损,元气不足,无力推动脏腑功能是导致虚性眩晕的重要原因。对于阳虚质患者在日常防治过程中可酌加干姜、肉桂、菟丝子、益智仁等补阳之品,可针灸或自行按摩命门穴、肾俞穴、神阙穴等,亦可日常熏艾保健,动则升阳,需合理运动。
2.3阴虚质
阴虚质多为热病后期,久病伤阴,或过服温燥之品,暗耗阴液所致。阴虚型人群患眩晕的多以阴虚为主,主要症状为头晕目眩,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脉数多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中“肝阴虚风上巅,头目不清”,说明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肝风易扰动风阳。临床上也以肝肾阴虚证多见,肝肾亏虚,致使髓海不足,脑失所养,从而导致眩晕。对于阴虚质患者在日常防治过程中可酌加麦冬、百合、玉竹、枸杞子等补阴之品。可针灸或自行按摩太溪穴、照海穴、三阴交穴等,注意条畅情志,合理饮食。
2.4湿热质
湿热质多以脾胃功能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珍馐美味逐渐代替了粗茶淡饭,加之日常酗酒吸烟的习惯,使湿热体质的人愈加增多,过多的珍馐美味加大了脾胃的负担,致使脾胃功能失常,脾失健运,湿邪阻遏于中焦,久而郁化热所致。湿热质的人群患眩晕多以湿热证为主,症状为头晕头蒙,脘腹满闷,厌食油腻恶心为主要表现。《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气虚,运化失司,痰湿内生,浊痰上犯清阳之位,故见眩晕”。可见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对于湿热质患者在日常防治过程中可酌加茯苓、葛根、藿香等清湿热之品。可针灸或自行按摩曲池穴、承山穴、丰隆穴、委中穴等,注意条畅情志,合理饮食,忌腥辣之品,忌酗酒吸烟。
2.5痰湿质
痰湿体质的形成与湿热体质的形成的原因均是脾胃功能失司,也可以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等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停聚而形成,其中以痰湿中阻多见,脾失健运,水湿凝聚成痰,阻遏于中焦,使其清阳不升,发于眩晕。痰湿型患者多见头蒙眩晕,胸闷恶心,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濡滑。《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的《丹溪心法》中:“湿痰滞于上,阴火起于下。痰扶虚火上冲于头目,故而忽然眼黑生花,所谓无痰不作眩也”所谓朱丹溪“无痰则不作眩”。对于痰湿质患者在日常防治过程中可酌加茯苓、泽泻、陈皮、薏苡仁等化痰祛湿之品。可针灸或自行按摩的穴位与湿热质大致相同,如曲池穴、承山穴、丰隆穴、委中穴、阴陵泉穴等,注意条畅情志,合理饮食,忌腥辣肥甘厚味之品,忌酗酒吸烟,适当体育活动。
2.6瘀血质
瘀血体质人群,多有气血精液亏虚,血液运行不畅等致病因素,其易导致血行不畅从使致瘀,临床上多见的致瘀因素有: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致瘀、气滞阻遏血液运行致瘀、血热致使破血妄行致瘀等,凡是离经之血均可致瘀。血瘀质人群患眩晕多以血瘀证为主,症状多有眩晕,或伴有头痛,痛有定处,多为刺痛,兼见失眠健忘,耳聋耳鸣,精神不振,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古文《直指方》中明确指出:“瘀滞不行,皆能眩晕”,《医读》亦有:“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桃红四物”。瘀血阻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无以濡养脑府,或由于外伤等因素致使瘀血阻遏与脑络,均使脑络失养,以致眩晕。对于瘀血质患者在日常防治过程中可酌加川芎、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当归等行气活血之品。可针灸或自行按摩的穴位如三阴交穴、血海穴、合谷穴、膈腧穴等,注意条畅情志,合理饮食,适当体育活动。
2.7气郁质
气郁质多因长期情志不遂,悲伤易怒,思虑过度,性格抑郁内向为主要的性格体现,长期的情志抑郁易导致气机瘀滞,郁久化火,郁怒伤肝,从而致使肝火上炎,引发眩晕。引起气机郁滞的因素还有实邪阻遏,或阴寒凝滞,湿邪阻滞,外邪阻络等。这些因素易导致气机瘀滞,阻遏气机,清阳不升而引发眩晕。气郁质人群患眩晕多以气郁表现为主,症状为眩晕,有头痛者痛为胀痛,烦躁易怒,两胁胀满不适,舌红苔薄黄,脉弦。《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情志过及,使肝失条达,肝气郁结,使清阳不升或易扰清风,而发为眩晕。对于气郁质患者在日常防治过程中可酌加柴胡、郁金、枳壳等行气之品。可针灸或自行按摩的穴位如天井穴、少海穴、涌泉穴、合谷穴等,注意条畅情志,保持乐观调达的心态,合理饮食,适当体育活动。
3小结
体质是对个体的内外环境的总概括,它基于个体的遗传差异,受运动,饮食,居住环境等诸多外界环境的影响,在生长发育的缓慢过程中逐渐累积形成。因体质的差异性,疾病在发展过程中的表现也具其各自的体质特点,与此同时,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与预后也受体质的差异性所决定。三因制宜中的“因人制宜”便是最好的概述。引起眩晕的病因众多,但由于个人体质存在差异性,对于某些外邪的易感性及其耐受性做出的反应各有不同,通过对体质学说在眩晕疾病上的认识,我们可通过了解体质的强弱,预测它是否正在发生以及它是如何发生的。如体质偏虚弱型,易患气虚血瘀型,阳气虚衰型,肾精亏虚型的眩晕。体质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着病理变化,所以说通过对体质的认识,纠正体质的偏颇,对眩晕病辩证进行了指导。与此同时,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合理饮食,起居有时,劳逸结合,适当体育运动,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12-13]从辨证论治,治病求本上而言,就是从体质的角度来求得治病之根本。因此,《内经》是体质的开河[14],中提出的“三因制宜”中的“因人制宜”,其核心应是就体质而言来进行治疗的。
参考文献
[1]刘秀娟,廖志航,黄蜀,等.中医体质研究进展[J].四川中医,2014,(1):172-175.
[2]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潘奔前,周俊亮.辨证调治在调整体质中的重要性初探[J].新中医,2006,38(12):3-4.
[4]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43-45.
[5]粟秀初.眩晕的临床诊断[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5,5(5):54-69.
[6]田德禄.中医内科学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63-269.
[7]王永炎,鲁兆麟.中医内科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64-273.
[8]沈全鱼,吴玉华,沈丽绡.眩晕论治[M].中国古籍出版社,1988:154-146.
[9]张子明,樊建平,历金财,等.清眩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113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5,37(8):1137-1144.
[10]温上彬,王凌.从阳论治老年病[J].陕西中医,2015,36(05):585-587.
[11]郭进财,刘雪娜,洪炳根.眩晕的经方诊治思路[J].中国中医急诊,2012,21(7):1111-1112.
[12]杨克勤.体质学说在眩晕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医研究,2013,04:10-11.[13]王巧.中医体质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9-333.
[14]任辉.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1-1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