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及治疗的一门学说。根据最新调查结果推算目前我国冠心病现患人数有1100万,2016年中国城市与农村居民冠心病死亡率继续保持2012年以来的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冠心病死亡率上升趋势明显,男性冠心病死亡率高于女性。目前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刻不容缓,近年来,随着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以预防为主,以健康为中心的大卫生观念的树立;如何从中医角度探寻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策略,如何将中医体质学说临床应用于指导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系统总结与梳理,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说;冠心病;临床应用;阳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综述
本文引用格式:李耀兵,李婵玉,李淑霞,等.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相关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149-150,153.
0引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heart disease CHD),简称: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堵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它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占据世界人口非传染性疾病死因的首位。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病”范畴。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探究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有助于我们运用中医体质学说预防及治疗冠心病,现将近10年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相关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1中医体质学说概论
王琦教授认为: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及治疗的一门学说[1]。并提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个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方面所固有的、相对稳定的特性,与心理性格具有相关性[2]。
王琦将体质学说的基本原理概括为:(1)体质过程论;(2)心身构成论;(3)环境制约论;(4)禀赋遗传论,并认为这四个基本原理,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3],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目前实施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ZYYXH/T157-2009)将中医体质分为九种基本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4]。
2体质学说与疾病关系的中医理论
早在先秦及两汉时期,《黄帝内经》就对体质有了初步的论述,《灵枢经·寿夭刚柔》云:“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体质形成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体质特点是根据不同个体所决定的;《灵枢经·逆顺肥瘦》按体质把人划分为“肥人”、“瘦人”、“常人”。医圣张仲景根据体质不同把人分为“强人”、“瘦人”以及“尊荣人”、“羸人”、“虚家”、“虚弱家”、“阳气重”、“其人本虚”等。根据病史的不同,又将病人分为“喘家”、“疮家”、“亡血虚家”、“失精家”、“黄家”等。这不仅从生理角度对患者进行了区分,还从病理角度也做了划分,并提出了不同病人的禁忌,相较《内经》对体质学说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对不同体质之人所受漆毒之病机不同有深刻体会。如《诸病源候论·漆疮候》云:“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亦有性自耐者,终日烧煮,竟不为害也。”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主张“火热论”,认为人的体质属火者居多,针对这种“火热”体质,主张使用寒凉药。就火热体质论述为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李东垣为四大家中“脾胃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李氏根据其自身理论,创制了适用于气虚体质的补中益气汤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宋代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中首次提到小儿体质:“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明代医家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中对体质理论也有很多论述,如《景岳全书·藏象别论》中说:“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脏有强弱则神志有辨也,颜色有辨也,声音有辨也,性情有辨也,筋骨有辨也,饮食有辨也,劳逸有辨也,精血有辨也,勇怯有辨也,刚柔有辨也。”这里提到人的体质可通过神志、色泽、声音、性情、饮食起居习惯来认识和鉴别。上述医家对体质与疾病的关系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当代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中医体质与疾病关系的现代研究
赵宇捷等[12]收集230例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亚临床组122例与并发症组108例)作为病例组,130例无脂代谢异常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发现:亚临床期的原发性血脂异常与平和质、痰湿质、阳虚质相关;并发冠心病、脑梗死的原发性血脂异常与平和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相关;并得出痰湿质、阳虚质为亚临床期的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发病的危险体质,阴虚质、痰湿质、瘀血质是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并发冠心病、脑梗死的危险体质,平和质为原发性血脂异常2个临床分期的保护体质。张向农等[8]关于355例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得出:肿瘤患者中平和质患者占17.46%,8种偏颇体质占82.54%;胃肠癌患者以阳虚质、气虚质较多见,分别占23.98%、23.39%;肺癌患者中气虚质居多(42.93%),其次是阳虚质(15.76%)。李红梅等[9]对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的调查研究发现:脂肪肝中医体质分型中痰湿质、气虚质居多,中医证候分型中痰湿蕴结和肝郁脾虚型居多,气郁质与肝气郁结证、湿热质与肝胆湿热证、阴虚质与肝阴不足证、痰湿质与痰湿蕴结证正相关。朱燕波等[10]对778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健康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研究发现,高血压患病率较高的前5种体质类型是痰湿质、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血瘀质,进而采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为高血压有意义的主要体质影响因素。孙理军等[11]对咸阳地区476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为痰湿质、阴虚质、血瘀质、湿热质、气虚质、五种,其中痰湿质阴虚质约占糖尿病发病人数的80%,并且痰湿质发病人数明显高于阴虚质。张静等人[27]通过对437例广州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研究,发现高脂血症患者中痰湿质人数占比最多,痰湿质、气虚质高脂血症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脂代谢正常患者。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中医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4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的关系
4.1冠心病的中医理论基础
冠心病属于祖国医学“胸痹心痛病”范畴,对胸痹心痛病的描述最早见于“胸痹”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详细描述了胸痹心痛病的具体症状。《金匮要略》概括胸痹的病因病机是“阳微阴弦”。“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认为胸痹乃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阴盛上乘阳位而发病。
4.2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的现代研究
田松等[5]对5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的研究,得出血瘀质、气虚质、痰湿质为冠心病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冠心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李高叶等[6]关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医体质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的调查发现: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阴虚质、痰湿质、血瘀质最为常见,前两种体质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度普遍增高且高于血瘀质患者。李慧等[7]对660例新疆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发现新疆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在各型体质类型中所占比例较高,是冠心病患者主要体质类型。黎立明等[13]关于岭南地区89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岭南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体质以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为主,并得出岭南地区痰湿质、湿热质、及血瘀质的人群更容易患冠心病心绞痛。李小燕等[14]对3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并运用SPSS13.0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冠心病患者以血瘀质(31.0%)、痰湿质(23.0%)湿热质(14.7%)为主要体质类型,其次是阳虚质(8.3%)、气郁质(3.7%)、阴虚质(3.0%)、特禀质(0.6%)。王阔等[15]关于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为:痰湿质(25.7%)、血瘀质(22.9%)、阳虚质(19.0%)气虚质(11.4%)、湿热质(8.6%)、阴虚质(4.8%)、气郁质(3.8%)、平和质(2.9%)、特禀质(0.9%)。运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痰湿质、血瘀质、阳虚质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危险因素。肖长江等[16]将300名冠心病患者作为病例组,300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研究,发现冠心病组排在前三位的中医体质类型为气虚质、血瘀质、阳虚质,非冠心病组前三位中医体质类型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
4.3中医体质学说指导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
中医体质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体质客观可分又具有可调性,使体质群体预防及个体预防成为可能,将在中医“治未病”实施过程中发挥作用,有利于全球性公共健康[17]。冠心病一级预防是指在未形成疾病之前,干预形成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使其不发生或延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根本上解除冠心病的发生[18]。王琦教授根据“治未病”理论思想提出了“体质三级预防”学说,即调体拒邪、调体防病、调体防变,针对不同人群制定适宜的预防保健措施,从中医体质角度为预防疾病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路径。王琦教授[19]认为中医体质差异是多基因表达水平的外在特征反映;根据个体不同的体质,以中医体质学说为指导,制定适合个体的体质干预及调整方案,运用中药、针灸推拿、食疗、运动、心理疗法等多种方法干预体质的偏颇状态,纠正或改善偏颇体质,减少疾病的易感性,实现体质学说调体防病的目的,目前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中医体质具有可调性,如全亚萍等人[20]对有偏颇的120例中风易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干预,9个月的长期干预使得痰湿体质评分得以改善,证实了中医体质的可调性,魏德源[21]对100例痰湿体质患者进行饮食、运动、生活、心态等措施干预半年后发现实验组56例患者大多数体质量下降,痰湿体质明显改善,总有效率达79%。钱彦芳和王琦[22]等人用轻健胶囊对40例单纯肥胖痰湿体质患者进行临床干预发现,减肥有效率75%,痰湿体质改善有效率为90%。王立然[23]将126例痰湿体质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人数各63人,并对观察组运用祛湿通脉膏方口服干预后发现,祛湿通脉膏方口服能显著改善痰湿质冠心病患者的痰湿体质、血压、血脂以及体质指数。
4.3.1血瘀体质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
冠心病[24]属祖国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分为心血瘀阻、寒凝心脉、痰浊内阻、心气虚弱、心肾阴虚和心肾阳虚6种证型。血瘀质主要表现有:面色晦暗,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瘀点、易疼痛,口唇暗淡或紫,舌暗有瘀斑点,舌下静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眼眶暗黑,肌肤干,女性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色紫黑有血块。杨徐航[25]等人发现血瘀质、痰湿质人在发病过程中表现为对冠心病的易感性及病变过程中的倾向性,并认为:血瘀体质、痰湿体质是冠心病血瘀证、痰浊证产生的前提。血瘀质人群宜多食黑豆、海带、紫菜、萝卜、胡萝卜、香菇、山楂、醋、绿茶等具有活血、散结、行气、疏肝解郁作用的食物。
4.3.2痰湿体质冠心病的预防及治疗
痰湿体质患者多有面部油脂较多,胸脘痞闷痰多,面色黄胖虚浮,身体沉重,倦怠乏力,嗜食肥甘厚腻,辛辣味厚之品,大便不成形或黏滞不爽,舌苔白腻,舌体胖,脉滑等特点。李慧[26]等人有关660例新疆冠心病(汉、维)患者的体质调查研究发现:位居前三的体质为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其中痰湿质217例占比17.25%,并且发现汉族、维吾尔族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均以气虚质、痰湿质、血瘀质为主。针对痰湿体质冠心病的治疗应使用健脾化湿,行气化痰之法。张仲景指出“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开出了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代表的方剂,这些方剂主要使用瓜蒌、薤白、枳实、生姜等宽胸理气散结药物来祛除邪气;一部分使用扶正药如人参,白术,温阳散寒药如附子、麻黄等用以温阳化湿。
4.3.3气虚体质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及治疗
气虚体质应重点补气养气,因肺主气,脾生气,肾藏元气,故培补肺脾肾之气为首务。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劳逸适当,经常做一些腧穴按摩,选择足三里、关元、气海以及腰部命门穴、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等穴进行自我保健。食物上注重摄入补气食品,如牛肉、鸡肉、猪肉、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虾、蘑菇等。在药物选择上脾气虚患者,可服用四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肺气虚,可选补肺汤;肾气虚者,宜多服肾气丸。
4.3.4阳虚体质冠心病患者的预防及治疗
内经有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说明阳气对于人的重要性,阳气是生命之本。阳虚体质患者首先应重视精神的调养,心情愉快,精神舒畅,有助于振奋阳气。平时多参加体育运动如瑜伽、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球类活动等,再者可按揉气海穴,气海穴有调整全身虚弱状态,增强免疫力的作用。饮食上适宜选用栗子、橄榄、苹果、猪脊骨、羊肉、狗肉、虾等。药物可选用补肾温阳祛寒之品,如鹿茸、蛤蚧、巴戟天、淫羊藿、仙茅、肉苁蓉、补骨脂、续断、菟丝子等。方药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若偏心阳虚者,桂枝甘草汤加肉桂常服,虚甚者可加人参;若偏脾阳虚者,选择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脾肾两虚者可用济生肾气丸。
5小结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目前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需要改进之处,如缺乏强有力的理论基础,缺乏系统总结与归纳;缺乏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循证医学证据。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冠心病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分布研究,如何运用中医体质学说预防及防治冠心病的相关研究较少,在当今医学模式中越来越重视个体化治疗,国家社会层面健康理念的深入,中医体质学说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指导,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疾病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突破口。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研究过程中应不断丰富与充实中医体质学说与冠心病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王琦,盛增秀.中医体质学说[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15.
[2]陆云飞,钱彦方.首庙全国中医体质学说及腹诊研讨会学术总结[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1):702.
[3]匡调元.关于体质学说研究的若干问题[J].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6,9(4):18.
[4]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ZYYXH/T157-2009)[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04):303-304.
[5]田松,赵丽娟,梁晓葳,等.5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06):21-23.
[6]李高叶,黄惠桥,黄金姣,等.冠心病合并高血压中医体质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3,30(01):104-105.
[7]李慧,安冬青,谢晓柳,等.660例新疆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01):14-17.
[8]张向农,王欣,王梅,等.355例肿瘤患者中医体质类型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0,17(05):13-16.
[9]王慧英,李红梅,杨蓓,等.141例脂肪肝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与证候的关系[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07):500-502.
[10]朱燕波,王琦,邓棋卫,等.中医体质类型与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01):40-45.
[11]孙理军,崔刚,王震.咸阳地区糖尿病中医体质的临床调查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33(04):35-36.
[12]赵宇捷,杨惠民,王丽丽,等.原发性血脂异常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中医体质特点[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11):769-772.
[13]黎立明,李思宁,魏丹蕾.岭南地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医体质分布规律[J].中医杂志,2012,53(15):1305-1307.
[14]李小燕,何焯根,陈润东,等.300例冠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08):964-966.
[15]王阔.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痛)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
[16]肖长江,何晓华.冠心病患者体质分布特点及其与冠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江西中医药,2011,42(10):13-15.
[17]王琦主编.中医体质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8]杨阳,杨宝元,张磊,等.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谈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01):113-114.
[19]王琦.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展望[J].中医药学刊,2002(02):137-140.
[20]全亚萍,冯华,陈园桃,等.体质干预对中风易患者体质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01):108-111.
[21]魏德源.运动饮食调养对改善痰湿体质人员的观察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303-304.
[22]钱彦方,王琦.轻健胶囊改善单纯性肥胖痰湿体质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3(04):232-234+196.
[23]王利然.祛湿通脉膏方对痰湿质冠心病患者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6,23(06):702-703.
[2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19.
[25]杨徐杭,汶医宁,王军威.痰、瘀体质与冠心病痰、瘀证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1,28(04):320-322.
[26]李慧,安冬青.新疆冠心病患者(汉、维)中医体质特点分析及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02):93-98.
[27]张静,唐毅,黄思斯,等.437例广州居民中医体质与高脂血症关系初探[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04):622-6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