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讨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方案抗凝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按抗凝方法的不同,对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医院收治的行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的64例患者进行分组,A组(n=32)术后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抗凝治疗,B组(n=32)术后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方案抗凝治疗,对两组的抗凝效果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在PLT、CRP等各项指标测定值上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上述各项指标测定值较A组均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的出血事件相比,P>0.05,无统计学的意义;但B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较A组显著减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方案进行三联抗凝治疗,效果较二联抗凝理想,并且不会显著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在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身上值得推荐。
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术;抗凝;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
本文引用格式:王川,刘喜,侯嵋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不同抗凝方法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9):80,82.
0引言
冠状动脉支架术(Coronary Artery Stenting)对多种冠状动脉疾病的治疗均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术后有较高的概率导致冠脉再狭窄或形成血栓[1],为避免该类问题的发生,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积极的药物抗凝治疗也同等重要。2010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推荐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首选三联抗凝药物作为治疗方案[2],但部分研究指出三联抗凝治疗的安全性不及二联抗凝治疗[3-4]。本文对术后采取不同方法抗凝的64例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资料做了分析与比较,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4例患者资料来源于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均经临床系统检查明确诊断,具有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指征,患者及家属已在研究相关文件上签署姓名;且无伴发其他系统严重疾病、出血疾病以及抗凝药物使用禁忌等问题。按抗凝方法的不同分组,A组(n=32)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45~79岁,平均(62.4±5.8)岁;B组(n=32)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6~78岁,平均(61.7±6.2)岁。通过SPSS 20.0软件对A、B组间的基线材料做处理,P>0.05,适合做课题实验与研究。
1.2方法
两组均顺利完成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且于术后6~12 h进行相应的抗凝方案治疗,其中A组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方案抗凝,药量分别取100 mg/d与75 mg/d,持续用药1年。B组采取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华法林钠片方案抗凝,即在上述用药基础配合华法林钠片2.5 mg/d治疗,对其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进行定期监测,将INR维持在2.0~3.0范围内,并按此对患者的药物用量做适当调整[4];持续用药3~6个月后,改成二联抗凝用药,总疗程1年。
1.3评估项目
观察两组的出血事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同时记录两组不同治疗阶段的相关临床指标水平,包括下述几项:①血小板计数(PLT);②C反应蛋白(CRP);③D-二聚体(D-D);④纤维蛋白原(FIB)。
1.4数据分析方法
使用SPSS20.0软件中的2与t对研究数据(计数、计量资料)做检验,以(%)与(±s)的方式描述输出结果,P<0.05提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A、B组各项临床指标的记录结果
治疗前,两组在PLT、CRP等各项指标测定值上的对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上述各项指标测定值较A组均显著降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A、B组的出血事件与心血管不良事件记录结果
A组与B组的出血事件相比,P>0.05,无统计学的意义;但B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较A组显著减少,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讨论
作为一种机械性介入疗法,冠状动脉支架术在目前国际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该治疗手段也存在一些弊端,其中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即是该手术最大的不足。有资料显示,经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后1年内,约15%的患者可由于支架内血栓形成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6]。为减少该类问题的发生,寻求一种既有效且安全的抗凝方法,成为了临床学者广泛探讨的一个热点话题。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华法林均是目前临床的常用抗凝药物,其中阿司匹林是公认防治冠心病缺血事件的一种首选基础抗凝药物,能够通过对花生四烯酸合成环节的干扰,使血小板无法堆积、聚集,由此起到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氯吡格雷作为噻吩吡啶类药物中的一种,其对人体内的脂联素、血小板表面受体(P2Y12)有干扰作用,能够借此纠正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凝集以及活化状态,从而发挥抗血小板、抗血栓形成的效果;而华法林属于人工合成的香豆素类抗凝药之一,其同样具有强效的抗凝作用,并且兼具用药方便、价格低廉以及作用持久等优势,目前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中也有广泛应用。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在采取上述三种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后,患者的PLT、D-D及CRP等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出现明显下降,并且改善幅度较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方案抗凝的A组更显著;并且研究观察期间,B组发生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例数也明显减少,而A组则多达15.6%,说明采取三联抗凝方案对冠状动脉支架术患者的预后更具有改善意义,与何勇[6]研
究、向春林等[7]研究观点大致吻合。B组抗凝期间有12.5%的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略高于A组,但差异与A组基本相当,提示其抗凝安全性也较好。
综上所述,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方案进行三联抗凝治疗,效果较二联抗凝理想,并且不会显著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在无高出血风险的患者身上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李解贵,周卫建,吴欣军,等.冠脉支架术后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11(3):47-49.
[2]Antoniucci D,Valenti R,Santoro GM,et al.Bailout coronary stenting without anticoagulation or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guidance:acute and six-month angiographic results in a series of 120 consecutive patients[J].Catheterization&Cardiovascular Diagnosis,2015,41(1):14-19.
[3]孙绪华.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强化抗凝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79):160-161.
[4]陆勇良.分析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三联与二联抗凝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0):107-109.
[5]师远征.低分子肝素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抗凝的疗效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15(22):132-133.
[6]何勇.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不同抗凝方法比较[J].西南国防医药,2017,27(4):343-345.
[7]向春林,何燕,曾龙佳,等.房颤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三种抗凝方案的应用效果评价[J].山东医药,2016,56(47):54-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