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10 09:10: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2例肠套叠患儿,按照不同诊断方法分为实验组(46例,应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方法)和对照组(46例,单纯应用腹部超声诊断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肠套叠患儿的正确诊断率。结果病理组织检查显示92例肠套叠患儿中有30例回结型肠套叠(占32.61%)、32例回盲型肠套叠(占34.78%)、23例小肠肠套叠(占25.00%)、7例结肠肠套叠(占7.61%),实验组肠套叠患儿的正确诊断率(44/46,95.65%)高于对照组肠套叠患儿的正确诊断率(33/46,71.74%)(P<0.05),实验组肠套叠患儿的错误诊断率(2/46,4.35%)低于对照组(13/46,28.26%)(P<0.05)。结论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比较高。

关键词:腹部超声;浅表超声;小儿肠套叠;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白雪.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213-214.

0引言

由于小儿的网膜发育处于基础发育阶段之中,所以对炎症的抵抗能力不够高,此时一旦发生肠套叠疾病,势必会加速病情发展,出现肠穿孔或者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病情严重者会直接导致患儿死亡。研究资料显示,对肠套叠患儿进行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具有较高价值[1]。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92例肠套叠患儿,按照不同诊断方法分为实验组(46例,应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方法)和对照组(46例,单纯应用腹部超声诊断方法)。纳入标准:①均为肠套叠者;②均在患儿家长知情下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合并先天性肠胃疾病者;②中途退出本次研究者。实验组中有33例男、13例女;平均年龄为(4.15±2.22)岁,平均体重为(26.68±10.11)kg。对照组中有34例男、12例女;平均年龄为(4.21±2.14)岁,平均体重为(26.86±10.02)kg。

1.2方法。对照组单纯应用腹部超声诊断方法。采用飞利浦EPIQ5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定探头频率为3 MHz;取肠套叠患儿平卧位,全方位地扫描肠套叠患儿的腹部,再记录相关结果。实验组应用腹部超声(采用飞利浦EPIQ5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定探头频率为3 MHz)联合浅表超声(采用飞利浦EPIQ5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设定探头频率为7 MHz)诊断方法,在腹部扫描进行扫描后,发现同心圆包块或者靶环征包块时,使用浅表超声进一步检测,测量包块的最大径线,精确测量套筒直径或者内外圆直径;确定包块的具体位置后,再精确测量包块的大小,再听取包块内的回声,便于了解包块内部是否出现淋巴结肿大情况;对邻近肠管加以详细检查,清楚掌握肠套叠患儿的邻近肠管有无出现腹腔积液情况或者扩张情况;变换肠套叠患儿体位,了解包块的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分析两组肠套叠患儿的正确诊断率。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n)、百分数(%)表示,两组间的构成比较用χ2检验,以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以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病理组织检查显示92例肠套叠患儿中有30例回结型肠套叠(占32.61%)、32例回盲型肠套叠(占34.78%)、23例小肠肠套叠(占25.00%)、7例结肠肠套叠(占7.61%),实验组肠套叠患儿的正确诊断率(44/46,95.65%)高于对照组肠套叠患儿的正确诊断率(33/46,71.74%)(P<0.05),实验组肠套叠患儿的错误诊断率(2/46,4.35%)低于对照组(13/46,28.26%)(P<0.05),见表1、表2。

\

 


3 讨论

小儿发生肠套叠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肠套叠疾病的主要表现是:患儿的某一段肠管套入了与此肠管相连的肠腔之中,导致患儿肠内物出现障碍[2]。相关资料显示,我国肠套叠发病率比较高,主要是受到不良饮食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影响[3]。肠套叠的发生会给患儿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损害,及时且准确诊断肠套叠患儿具有重要价值。

由于肠套叠患儿的年龄较小,所以在发病时无法准确表达主诉,导致病情延误,继而给患儿带来巨大痛苦。以往常用X线方式来诊断肠套叠患儿,但是由于X线诊断方式具有较大的放射危害,所以不被肠套叠患儿家长所认可。腹部超声和浅表超声诊断方式不会对肠套叠患儿产生辐射作用,与此同时能够有效穿透患儿骨骼,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确保医生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诊断结果。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学者表明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较高。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病理组织检查显示92例肠套叠患儿中有30例回结型肠套叠(占32.61%)、32例回盲型肠套叠(占34.78%)、23例小肠肠套叠(占25.00%)、7例结肠肠套叠(占7.61%),实验组肠套叠患儿的正确诊断率(44/46,95.65%)高于对照组肠套叠患儿的正确诊断率(33/46,71.74%)(P<0.05),实验组肠套叠患儿的错误诊断率(2/46,4.35%)低于对照组(13/46,28.26%)(P<0.05)。上述研究结果充分显示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能够提高肠套叠患儿的正确诊断率,降低错误诊断率;在经过详细地诊断检查后,能够发现肠套叠患儿腹腔内的包块。在超声图像中,不难发现包块周边清晰可见淋巴结稍微重大状况。在诊断肠套叠患儿过程中,需鉴别诊断急性阑尾炎,单纯腹部超声诊断即使能够取得一定价值,但是无法清楚显示肠套叠患儿的特点,因此不建议临床广泛应用[5]。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诊断方式可以鉴别诊断急性阑尾炎(多发于麦氏区域)和肠套叠(清楚观察到肠套叠患儿肿块发生在患儿的右上腹部)的临床特异性,继而让医生能够准确判断出患儿的病情[6]。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在诊断过程中仍然出现漏诊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当患儿出现极易肠套叠情况时,临床图像特征与急性阑尾炎非常相似,再加上个别医生的检测技术不够高超,最终会将急性阑尾炎和肠套叠的图像特征搞混,继而无法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

综上所述,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比较高。

参考文献

[1]武静,朱向明,张霞,等.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6(6):595-597.
[2]吴东阳,陈亚军,彭春辉,等.51例儿童术后肠套叠临床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8,39(1):50-52.
[3] 崔朋伟,罗伟濠,刘娜,等.2007年至2013年郴州2岁以下住院肠套叠儿童临床特点[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11):867-869.
[4]成阳洋,岳文胜,何秀丽,等.超声诊断胃肿瘤伴胃十二指肠套叠1
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6):568.
[5]崔朋伟,刘娜,李静欣,等.苏州市2007-2013年2岁以下儿童住院肠套叠流行特征[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3):410-414.
[6]王凤磊,张福文,李巍,等.腔内型回肠憩室致肠套叠消化道出血一例[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7,34(9):67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66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