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对足月新生儿实施袋鼠式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90例足月新生儿随机分成观察组(n=45)与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常规产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上袋鼠式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7 d、15 d两组新生儿母乳喂养评分均较护理1 d升高,新生儿行为状态评分较护理1 d降低,但观察组评分升高/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对于足月新生儿,予以袋鼠式护理,可改善新生儿的母乳喂养行为及新生儿行为状态,保证新生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袋鼠式护理;足月新生儿;母乳喂养;行为状态
本文引用格式:王学敏.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母乳喂养及行为状态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8):298+301.
0引言
对新生儿的护理服务一直都是妇产科工作的重点,具体的护理内容上,包括母乳喂养、体温调控及疼痛控制等,通过合理的护理干预,促进新生儿各脏器的发育,让新生儿可健康成长[1]。在对足月新生儿的护理中,临床中常推广袋鼠式护理这一模式,该护理模式主要指的是新生儿出生后,让新生儿尽早同母亲接触,母亲以类似袋鼠妈妈的育儿袋方式环抱婴儿,这样可带给婴儿安全感,提高新生儿的母乳喂养率以及改变新生儿的行为状态[2]。本次研究中,探讨了对足月新生儿实施袋鼠式护理的效果,旨在为新生儿护理工作提供有利参考,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本院分娩的90例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新生儿均经阴道自然娩出,胎龄为37-41周[3]。②新生儿出生5分钟的Apgar评分均大于8分,无窒息、先天性疾病等不良症状。③母亲均自愿进行母乳喂养,且母亲也都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新生儿出生后存在窒息并接收抢救。②母亲存在乙肝、艾滋病等传染疾病。③不同意母乳喂养的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足月新生儿分成以下两组:观察组45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胎龄37-41周;平均(39.2±1.3)周;出生体重2400-3500 g,平均出生体重(3124.3±226.7)g。对照组45例,男24例,女21例;胎龄37-41周,平均(38.8±1.4)周;新生儿出生体重为2500-3500 g,平均体重(3100.7±225.4)g。对比两组新生儿在胎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上并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新生儿实施常规的产后护理,主要是新生儿娩出后,剪短脐带及清理呼吸道,使用温水予以沐浴并及时擦干;测量新生儿体重、留取脚印并佩戴手脚带,并给予新生儿注射维生素及穿戴纸尿裤;对病房进行干预,保证室内良好通风,维持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母婴受不良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产后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袋鼠式护理,具体护理策略如下:①安排产妇与新生儿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控制室温在22-24℃,湿度为50-55%,且可在室内一些舒缓的音乐。②嘱咐母亲按规范步骤洗手,保持皮肤洁净,然后穿好定制的袋鼠衣,不穿戴胸罩,同时选择舒适的半卧位。保持新生儿裸体,穿好尿布。③让新生儿保持生理性自然屈曲位,将其放到母亲的胸前,让婴儿的手脚均可同母亲的皮肤充分接触,让婴儿产生安全感[4]。婴儿的头部则偏向于一侧,母亲则使用一只手将新生儿的臀部托住,另一只手则放在新生儿背部,这样形成一个环绕的姿势,让新生儿感觉安全。④保证母亲尽早观察到新生儿,让母亲可以及时的观察到新生儿的情绪、体征变化情况,缓解母亲的焦虑及恐惧心理,此外还可嘱咐母亲同新生儿交流,以从言语上让新生儿感觉到安全。
1.3观察指标。①在干预1 d、7 d及15 d,均采用LATCH母乳喂养评估工具对两组母乳喂养评分进行评价,内容包含5个项目,各个项目的分值为0-2分,总分为0-10分,得分越高表明母乳喂养也越有效。②干预1 d、7 d与15 d采用新生儿行为评分法(BNAS)评价新生儿的行为状态,分成深睡眠、浅睡眠、瞌睡、安静觉醒、活动觉醒与啼哭6个状态,对应分值为1-6分,得分越低表明新生儿越安静。
1.4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0.0软件做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母乳喂养。干预1 d两组母乳喂养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干预7 d、15 d评分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行为状态。干预1 d两组行为状态评分无显著差异,在干预7 d、15 d两组评分均较干预1 d降低,但是相比之下观察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对于足月新生儿,在其出生后应进行科学且有效的干预,借助早期的干预促进新生儿重要脏器的发育及智力的发育,提高新生儿机体免疫力[5]。
在对足月新生儿的护理中,母乳喂养、体温护理、行为干预是主要的护理内容,其中母乳喂养可改善新生儿的营养状况,体温及行为干预可促进新生儿内分泌及神经系统反馈,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6]。基于上述护理需求,当前多推广袋鼠式这一护理模式,该护理模式已经推广就受到临床中的广泛重视,具体护理中主要是强调对刚出生的新生儿,让新生儿同产妇皮肤进行持续性的接触,以让新生儿感觉到安全,同时通过袋鼠式护理,还可以改善母婴关系,让母亲母乳喂养的积极性提升,同时可有效控制新生儿体温,改善新生儿的行为状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使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加用袋鼠式护理的观察组母乳喂养评分的提高幅度及行为状态的降低幅度更显著,这一结果充分表明对足月新生儿实施袋鼠式护理的干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针对足月的新生儿,在产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袋鼠式护理干预模式,可以改善母婴关系,提高母乳喂养率及改善新生儿的行为状态,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万静,游勇.袋鼠式护理对母乳喂养、新生儿神经行为及新生儿疼痛的影响[J].广西医学,2018,40(13):112-114.
[2]邹潇璐,牟晓文,刘红红.袋鼠式护理对足月新生儿疼痛、摄入量及母乳喂养率的影响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7,25(8):92-93.
[3]王红勤.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17(12):88-90.
[4]易美兰,晏彤娟.袋鼠式护理干预对足月新生儿操作性疼痛的缓解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86+88.
[5]朱跟娣,张翠凤“.袋鼠式护理”对新生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4(23):67-68.
[6]毕叶,官祥丽“.袋鼠式护理”对早产儿神经行为及体格发育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4(17):5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