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9-02 16:08: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CT增强对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通过CT平扫加增强的方式为患者进行检查。结果肝脏血管瘤动脉期和门脉期的强化高度存在一定的差别;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呈低密度强化;肝脏转移瘤在动脉期和门脉期表现都是低密度、环形强化。结论CT增强对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具有重要的鉴别和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价提供参考信息,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肝脏肿瘤;肝脏血管瘤;CT增强

本文引用格式:徐高永.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220+222.

0引言

肝脏血管瘤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海绵状血管瘤,发病过程中患者并无典型症状表现,目前尚未明确其发病原因。分析和激素刺激学说、先天性发育异常等存在密切关系,以胃肠道出现不适、压迫症状、腹部出现包块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情况下还会出现肝血管瘤破裂出血的严重症状,多见于晚期。肝脏部位有肿瘤病变现象即可判定为肝脏肿瘤,其病情发生、发展与酒精、饮食、病毒性肝炎等关系密切,以肝区疼痛、乏力、消瘦、发热、消化道不适等为主要表现[1]。两种疾病因为症状均不明显,所以误诊、漏诊率较高,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分析CT对肝脏肿瘤、肝脏血管瘤的诊断鉴别价值,选取我院收治的肝脏肿瘤和肝脏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现作以下汇报。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70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年龄在37-76岁,平均(56.8±8.3)岁;患者体重在61-82 kg,平均(65.4±5.2)kg。其中肝脏血管瘤40例,肝脏肿瘤30例。

1.2方法。通过CT平扫加增强的方式为患者进行检查,使用东芝Aquilion16 CT,检查前10-20分钟患者口服1.5%泛影葡胺对比剂500-1000 mL,以充盈胃肠道。采用仰卧位,扫描范围上至膈肌,下至肝脏下角,全部显示满意为止。常规层厚5 mm,间隔5 mm。发现病灶后,在病灶部位加用3 mm薄层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碘海醇80-100 mL,速率3.0-3.5 mL/秒,开始做动脉期扫描,70 s后行门静脉期扫描,240 s后行平衡期扫描,必要时可进行15分钟及30分钟并延迟5-8分钟延迟扫描。对较小病灶的患者进行感兴趣区域3 mm薄层扫描。着重观察、分析不同扫描时相肝血管瘤和肝脏肿瘤CT表现特征的动态变化过程[2-5]。

2结果

肝血管瘤本组中密度均匀者37例,不均匀者3例。肝转移瘤本组中有8例。肝脏肿瘤本组中有典型表现者有19例,不典型者3例。

3讨论

肝血管瘤瘤体多较小,直径为2-4 cm,肿瘤多为暗红色或紫褐色,界限清楚,但无包膜。质地柔软,其内充满血液,肿瘤中心旺旺可见灰白色纤维瘢痕。镜下可见瘤体为含血液的血管腔,血管壁厚薄可以不同,多由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瘤体内常可见血栓形成、血栓机化。肝脏血管瘤主要CT征象:单发多见,平扫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密度均匀,较大血管瘤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均表现为肝血管瘤病灶被造影剂充填的表现,大部分动脉期可见边缘呈结节状强化,且环绕病灶周围,静脉期强化区域,进行性向病灶中心扩展,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高于肝脏密度,呈“慢显慢退”特征性改变,较大病灶的中心区可以始终不充填,与平扫所见的低密度区一致或更明显。本组中密度均匀者37例,不均匀者3例,可能与瘤体内存在纤维瘢痕或血栓形成有关[6]。

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①转移瘤:转移瘤多为乏血供,增强常无明显强化,动脉期很少见强化改变,门脉期表现为周边强化,中心不强化,即“牛眼征”,此点可与血管瘤鉴别。②肝细胞癌:平时为低密度病灶,增强表现为“快进快出”,即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造影剂退出较快,病灶呈低密度改变。但有时肝细胞癌表现可以不典型,早期可以明显强化,门脉期退出不明显,此时与血管瘤不易鉴别,若增强时见强化病灶超出原平时低密度病灶,可以考虑血管瘤。肝脏肿瘤属于临床常见肝脏病变之一,无论是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均需要在建立典型且特殊的供血系统基础上才能为其持续成长发育提供保证[7-8]。CT扫描可将肝脏病变全貌充分的展示给医师,同时显露出肿瘤、胆管的解剖和结构关系,CT增强和CT延迟扫描可进一步提高肝脏病变诊断准确性。相比于B超等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CT检查肝脏血管瘤不再单纯的依赖血管瘤的敏感性、病变声像图,经过CT诊断后可见清晰的圆形或椭圆形边界的密度灶,密度不高,对病灶单位进行增强扫描时,可更加清晰的显示出来,从病灶边缘开始会逐渐呈现特征性强化表现,强化的团状性、结节性会逐渐扩展至病灶中心,故CT对肝脏血管瘤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9-11]。CT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过程中发现,肝脏血管瘤患者所表现出的显著指标涉及两个,分别其一为门脉期扫描后能够获得更大的一个信息量,其二为会出现边缘结节性强化的现象。血管瘤持续性出现明显强化现状,同时还存在等密度或高密度病灶的情况。算在转移瘤的边缘地区出现的强化现状十分显著,但是在延迟扫描过程中还是会呈现出差异化的填充形态的情况,转移瘤的边缘本身也处于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临床方面会选择临床诊断联合CT鉴别的方式。

本次研究发现,由此表明,CT对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具有重要的鉴别和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价提供参考信息,具有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

 
参考文献

[1]武君.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04):1102-1103.
[2]周小玲.CT增强延时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07):711-712.
[3]钟景云,聂悦富,黎宁.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02):157-159.
[4]王星.螺旋CT增强扫描与MRI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7,29(07):93-96.
[5]武君.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8,27(4):1102-1103.
[6]钟景云,聂悦富,黎宁.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8(2):157-159.
[7]于林丛,翟秀宇.CT鉴别诊断肝脏血管瘤和肝脏肿瘤在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06):47.
[8]孙雪峰,袁新宇.儿童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12):2282-2288.
[9]朱恒美,房树恒,许丽丽.多形式宣教模式在肝脏肿瘤手术患者亲属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7,34(7):68-71.
[10]陶溢潮,聂敏,周江,等.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肝脏肿瘤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4):627-628.
[11]刘璐,殷淑芳,赵云.五大评分系统在围手术期肝脏肿瘤患者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5):5443-544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311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