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中的诊断价值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9 14:46: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在肝外胆结石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胰胆管成像的效果。方法搜集整理我院影像科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接收的85例肝外胆结石患者,均予以核磁胰胆管成像与腹部ct诊断,观察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并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85例肝外胆结石患者,其中核磁胰胆管成像的结石≤9 cm确诊76例,结石>9 cm 5例,误诊2例、漏诊2例,其确诊率为95.29%(81/85);腹部ct确诊结石≤9 cm确诊68例,结石>9 cm 4例,误诊8例、漏诊5例,确诊率为84.71%(72/85),核磁胰胆管成像对结石大小的确诊率明显高于腹部ct,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的确诊率(95.29%)明显高于腹部ct(84.71%)(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的误诊率(2.35%)、漏诊率(2.35%)均明显低于腹部ct(9.41%)(5.88%)(P<0.05)。结论在肝外胆结石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其确诊率较腹部ct更高,诊断效果确切,可加强推荐。

关键词:肝外胆结石;腹部ct;核磁胰胆成像;诊断价值

本文引用格式:刘永飞.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7):190-191.

0引言

肝外胆结石是肝胆系统常见的病症,主要指发生于胆总管的结石,临床表现以胆汁排泄异常、胆管阻塞、胆管内压力明显增高、黄疸、高热、胆绞痛及寒战等多种症状为主,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1-2]。目前,临床上诊断肝外胆结石以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主,可明确具体的病变位置。核磁胰胆管成像、X线、腹部CT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其中X线是一种操作最为简单、确诊率最低的诊断方法,不建议用于肝外胆结石临床诊断[3-4]。腹部CT可将结石的具体位置、大小、性质等多方面的情况显示出来,特异性较高,其应用价值比X线更高。本研究主要对85例患者采取核磁胰胆管成像检查与腹部CT检查,旨在探究核磁胰胆管成像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搜集整理我院影像科于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接收的85例疑似肝外胆结石患者,包括48例男性(56.47%)、37例女性(43.53%);年龄为25~82岁,平均(52.44±5.72)岁。

纳入标准:(1)知晓此次研究意图,并签下书面同意书;(2)均存在腹痛、黄疸、发热、寒战、胆绞痛等肝外胆结石症状,猜测可能为肝外胆结石,未经相应诊断方法确诊;(3)临床诊断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依从性差的患者;(2)患有严重心脏、肾脏功能不全者;(3)有沟通障碍及听觉障碍的患者;(4)有精神障碍的患者;(5)对此次研究意图不明且不愿签下书面同意书的患者。

1.2方法

1.2.1腹部ct检查


检查前1 d,指导患者空腹8 h,每天饮下250~500 mL水,静脉滴注造影剂,剂量为1.5 mg/kg,选择1.5T西门子核磁Aerα型号CT机进行腹部CT检查,取仰卧位,行动态容积灌注、成像,之后行常规扫描、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以肝脏下缘、膈顶区域为主,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扫描参数,层距设置为5~10 mm、层厚设置为6~8 mm,螺距为1.5 mm。着重检查患者的病变位置,最后将所得数据上传至工作站有效处理。

1.2.2核磁胰胆管成像

选择1.5T西门子核磁Aerα型号,检查前1 d,指导患者空腹4 h,横断面与呼吸触发取T2W-SPAIRRRT序列,冠状位取B-TFE序列、屏气取MRCP-HR-3D序列。以上序列扫描完成后,将所得图像数据上传至工作站,重建原始薄层图像,由2名资深的医师负责分析图像,并同意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种诊断方法对结石大小的诊断情况,并对比其确诊率、误诊率及漏诊率。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均纳入SPSS 21.0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结石大小的诊断情况对比


8 5例肝外胆结石患者,其中核磁胰胆管成像的结石≤9 c m确诊76例,结石>9 cm 5例,其确诊率为95.29%(81/85);腹部CT确诊结石≤9 cm确诊68例,结石>9 cm 4例,确诊率为84.71%(72/85),核磁胰胆管成像对结石大小的确诊率明显高于腹部CT,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对结石大小的确诊率明显高于腹部CT,P<0.05,影像图见图1、图2、图3。



\
 
2.2两种诊断方法的确诊率、误诊率与漏诊率对比

核磁胰胆管成像的确诊率(95.29%)明显高于腹部CT(84.71%)(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的误诊率(2.35%)、漏诊率(2.35%)均明显低于腹部CT(9.41%)(5.88%)(P<0.05),见表1。


\
 

3讨论

肝外胆结石属于胆道系统常见结石之一,具有高发病率的特点。近年来,肝外胆结石的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的发热、腹痛、黄疸及寒战症状,甚至造成胆道堵塞,诱发细菌感染,严重时诱发胆管炎、胰腺炎及肝脓肿等并发症,甚至死亡[5]。该病症早期阶段缺乏特异性症状,导致该病症的临床误诊率、漏诊率较高,故需开展有效诊疗方案,才可保证患者的临床疗效[6]。

腹部CT、核磁胰胆管成像是当前临床上诊断肝外胆结石的常见影像学检查方法,其腹部CT虽然具有高分辨率的诊断优点,但对泥沙样结石、等密度结石的分辨率较低,成像单一,无法准确定位结石位置,对阴性结石的诊断有误差,其漏诊率、误诊率相对较高[7]。而核磁胰胆管成像是一种新型的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性的诊断优势,不必使用造影剂便可将人体的胆道系统情况清晰地显示出来,有助于临床医师全面掌握患者的胆管系统病变情况,同时可以展现出多个角度的胆管系统影像图,对肝外胆结石有着较高的分辨率,且确诊率高,漏诊率与误诊率低。本研究表明,85例肝外胆结石患者,其中核磁胰胆管成像的结石≤9 cm确诊76例,结石>9 cm 5例,其确诊率为95.29%(81/85);腹部CT确诊结石≤9 cm确诊68例,结石>9 cm 4例,确诊率为84.71%(72/85),核磁胰胆管成像对结石大小的确诊率明显高于腹部CT,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对结石大小的确诊率明显高于腹部CT,P<0.05;核磁胰胆管成像的误诊率(2.35%)、漏诊率(2.35%)均明显低于腹部CT(9.41%)(5.88%)(P<0.05),提示核磁胰胆管成像的确诊率较高,且误诊率与漏诊率均低,比腹部CT更具临床诊断价值。

综上所述,在肝外胆结石临床诊断中应用核磁胰胆管成像技术,其确诊率较腹部CT更高,诊断效果确切,可加强推荐。

参考文献

[1]胡示超.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7,26(4):960-961.
[2]张鹤.腹部CT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对比评价[J].中外医疗,2017,36(34):188-189.
[3]康艳美.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1):96-97.
[4]曹一杨.腹部CT、MR与核磁胰胆管成像在肝外胆管结石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1304.
[5]闫晓明.肝外胆结石诊断中应用腹部CT与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36):34-35.
[6]周伟,张怀信,蒋雪峰.腹部MDCT与MRCP在肝外胆结石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影像技术,2017,29(6):15-17.
[7]唐雨,于加贝,王翠,等.MRCP对胆总管囊肿合并胰胆合流的诊断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19):228-22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744.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