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在门诊伤口护理中采取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入门诊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进行换药的慢性伤口患者70例,对患者进行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对比干预前后患者对伤口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焦虑情况、疼痛评分情况。结果和干预之前相比,干预后的患者对伤口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更高,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之后,患者焦虑情况、疼痛评分情况均低于干预之前,组间具有差异(P<0.05)。结论将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应用在慢性伤口患者的护理中,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以及患者对伤口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缓解患者的焦虑,提升患者对疼痛的耐受,有利于伤口的恢复。
关键词:病人;需求;护理模式;门诊;伤口护理;临床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陆晓君.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在门诊伤口护理应用的效果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0):221-222.
0引言
随着国内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慢性疾病的患者人数逐年增加,对于伤口的处理也越来越困难。慢性伤口具有高发病率、高费用等[1],已经成为医疗保健的难题之一,慢性伤口久治不愈,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门诊换药室是治疗慢性伤口的主要场所,需要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护理,进而提高治疗效果。本文通过门诊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进行换药的慢性伤口患者,评定在门诊伤口护理中实施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见正文展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门诊于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期间进行换药的慢性伤口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依据:经过医院伦理会批准,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研究均属于知情、配合的状态,同意书已签署。排除依据:精神障碍、血液疾病等。其中男40例,女性30例,年龄上限89岁,下限24岁,平均年龄在(72.35±13.16)岁。
1.2方法。对患者均进行护理,具体方式如下:①组建一支专业的伤口护理团队,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担任组长,其余人员也需要具备成熟的操作水平和理论知识,能够依据患者的伤口类型进行相应的换药护理;②及时的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为患者进行换药的时候,对患者的病情有着基本的评估,同时需要将注意事项和换药的目的告知患者,使患者明白换药的意义[2],这样有利于提高患者的对换药的依从性;③在进行换药的时候,和患者进行沟通,给予患者全面的人文关怀,在换药的时候营造良好的换药环境以及气氛;对于固定伤口的护理,由专门的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这样有利于及时的了解伤口的实际情况;进行换药的时候动作要轻[3],尽可能的降低对患者的刺激;护士主动对患者进行关怀,以语言的形式多鼓励患者,让患者能够得到相应的放松,以正常的心理状态进行换药;④换药之后,依据每一位患者对健康教育内容的需求,及时的做好指导。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的解答患者的疑惑,即如何进行伤口的自我护理、饮食等,也需要护理人员对伤口的相关内容做好指导[4-5],例如影响伤口愈合的因素,伤口并发症等,同时可以对患者发放健康教育的相关资料,进行讲座等,加强患者对伤口健康认知的情况;患者治疗结束后,进行电话随机访问、网络指导等,及时的回答患者的问题,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1.3观察指标。测评干预前后患者对伤口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焦虑情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越焦虑)、疼痛评分情况(采用疼痛数字评分表,以0-10分进行评分,0分判定为无痛觉、1-2分为轻微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处理。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6.0软件完成统计及分析,其中干预前后患者对伤口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干预前后患者疼痛评分情况以(%)进行表达,并且采用卡方进行检查,将干预前后患者焦虑情况以(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记录,采用T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为P<0.05时,说明患者的上述指标的对比有统计学含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对比患者对伤口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干预后,患者对伤口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干预前后对比患者焦虑情况。表2数据证实,干预之后,患者的焦虑情况低于干预之前,组间具有差异(P<0.05)。
2.3干预前后对比患者疼痛评分情况。干预之后,患者疼痛情况低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3讨论
门诊每日进行换药的伤口类型多且复杂,又因为患者的文化知识程度不同,对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相关的方式有着不同的需求,倘若对每一位患者进行一样的健康教育,会让患者产生更多的疑惑,并进行抵抗[6]。所以护理人员需要在进行换药的时候,不断的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最快的进行问题的解答,依据患者的伤口情况以及接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样才能够让患者对伤口的相关知识有着全面的了解,进而提高对治疗的顺从性。同时基于患者的需求进行护理,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焦虑的情况,使其心理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下,主动的接受治疗,焦虑的情况越少,换药的时候对于疼痛的耐性就越高[7]。该项护理模式也要求护理人员熟练的掌握换药的技能,不断的进行工作总结,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以便能够能好的护理患者。
本次实验数据证实,干预后患者对伤口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焦虑情况、疼痛评分情况均比干预之前理想,P<0.05。此现象表示为,进行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患者对伤口健康知识的认知情况,减少焦虑和疼痛发的几率,有利于患者尽快的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在门诊伤口护理采用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缓解焦虑以及减少疼痛,值得门诊护理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萍.减轻门诊换药疼痛因素及对策[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5,11(1):58-59.
[2]杜乔.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在门诊伤口护理应用的效果[J].医药前沿,2018,8(5):299-300.
[3]世萍.心理护理对门诊换药患者疼痛诱发的焦虑情绪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2):2267-2268.
[4]张海平,吴佳妮,杨树晨,等.某三甲医院门诊患者用药行为与知识需求状况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8,27(2):117-121.
[5]张宁.门诊换药患者焦虑情绪和疼痛的相关性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22):129.
[6]周梅英.门诊烧伤换药患者焦虑情绪的分析与护理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1):161.
[7]裴啸,寇冬茹.基于病人需求的护理模式在门诊伤口护理中的作用[J].健康必读,2018(20):159-16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