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等全文数据库关于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并运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3项研究,累计样本量108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OR=6.89,95%CI为4.43,10.70,合并效应量检验Z=8.58,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SFGS静态对称心性和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及Burers-Fisch面神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雷火灸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肌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但研究文献的整体质量较低。
关键词:雷火灸;周围性面瘫;Meta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徐静,金艳芳.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171-172.
0引言
面瘫是一种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症状,故又称为“口眼歪斜”“口僻”,相当于西医学的面神经麻痹。目前,中医中药及中医特色技术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安全、可靠、副作用小等优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近几年来,关于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较多,但其效果还缺乏全面评价。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探讨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相关的证据。
1研究方法
1.1纳入标准
文献要求符合以下标准:(1)研究类型: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发表时间为建库到2018年12月31日。(2)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文中有明确诊断标准。(3)干预措施:单独采用赵氏雷火灸或赵氏雷火灸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对照组采用非赵氏雷火灸疗法。(4)结局指标:①总有效率;②评价量表:SFGS静态对称性和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等。主要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
1.2排除标准
排除以下类型文献:(1)顽固性面瘫、亨特综合征或由肿瘤、腮腺炎、中耳炎引起周围性面瘫的文献;(2)文献类型为动物试验、个案、综述、专家意见;(3)摘要提供信息不足或相关数据缺失的文献;(4)重复发表的文献。
1.3检索策略
选用的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检索时间为每个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2月。所有检索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检。中文检索词包括“周围性面瘫/面瘫/贝尔面瘫/面神经麻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麻痹”“雷火灸/赵氏雷火灸”“随机/随机对照试验”英文检索词为“Peripheral facial paralysis/Facial paralysis/Bell's palsy/Facial neuritis/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Thunder fire moxibusti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andom”。
1.4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交叉核对。提取信息包括:作者、发表时间、研究设计、干预措施、对照措施、结局指标、结果。并按照Cochrane评价手册5.1.0的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并分级。
1.5统计学分析
应用RevMan5.3软件进行数据学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表示,连续变量采用均方差(MD)及95%置信区间(95%CI)表示。通过2检验确定研究结果间是否存在异质性,若P>0.05,Ι2<50%可以认为多个同类研究异质性可以接受,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各研究进行Meta分析;反之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或采用亚组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文献检索及筛选流程及结果共检出199篇文献,包括中文文献199篇,英文文献0篇,采用NoteExpress软件查重后获得相关文献26篇。初筛获得文献19篇,进一步阅读全文,依据排除标准进一步筛查,最终纳入13篇文献进入分析。
2.2纳入研究文献的基本特征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共纳入13项研究,质量等级均为B级,提示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中等。方法学质量评价见图1、图2。
2.3Meta分析结果
2.3.1总有效率
纳入的13篇文献均报道了总有效率,累计样本1088例,异质性检验2=7.77,P=0.80>0.05,Ι2=0%<50%,纳入文献同质性较高,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OR=5.82,95%CI为4.11,8.24,合并效应量检验Z=9.9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3。
2.3.2SFGS静态对称性和随意运动性对称评分
2项研究采用SFGS静态对称性和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评价雷火灸干预结束后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影响,量表分为静态对称性评分和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两部分。静态对称性评分的异质性检验2=0.59,P=0.44>0.05,Ι2=0%<50%,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D=-2.52,95%CI为-3.32,-1.72,合并效应量检验Z=6.19,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意运动对称性心性评分的异质性检验2=0.00,P=0.96>0.05,Ι2=0%<50%,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D=4.97,95%CI为1.63,8.32,合并效应量检验Z=2.9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5),表明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SFGS静态对称性和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
2.3.3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及Burers-Fisch面神经评分
2项研究采用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及Burers-Fisch面神经评分评价雷火灸干预结束后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影响,FDI量表分为FDIP和FDIS两部分。FDIP的异质性检验2=1.93,P=0.16>0.05,Ι2=48%<50%,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D=9.35,95%CI为5.30,13.40,合并效应量检验Z=4.53,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DIS的异质性检验2=0.32,P=0.57>0.05,Ι2=0%<50%,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D=-12.09,95%CI为-15.08,-9.10,合并效应量检验Z=7.9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urers-Fisch面神经评分的异质性检验2=0.01,P=0.93>0.05,Ι2=0%<50%,因此选用固定效应模型。MD=-12.69,95%CI为-16.12,-9.27,合并效应量检验Z=7.2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及Burers-Fisch面神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图5。
3讨论
本研究纳入13个临床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共108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雷火灸在单独治疗或联合其他疗法如针刺在周围性面瘫的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SFGS静态对称性和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及Burers-Fisch面神经评分上也具有明显优势,因而雷火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肌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均有一定改善作用。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文献的整体质量不高,大多是小样本RCT,无一例多中心试验。纳入的13篇研究均存在较大的偏倚风险,仅2个研究提到随机序列产生的具体方法,1个研究描述了失访情况,盲法均未提及。这些局限性极大可能造成本次Meta分析结果可靠性的降低。综上所述,雷火灸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具有优势,但鉴于本次研究纳入研究文献较少,质量较低,建议今后开展试验研究时提升其方法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征,王海燕,陈伊,等.浮刺配合雷火灸治疗贝氏面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2):36-38.
[2]高丽红,胡雪艳,路学荣.雷火灸对面瘫患者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6):256-259.
[3]廖秋菊.雷火灸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福州: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
[4]冯艳,程娟,盛玉霞.雷火灸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疗效及舒适护理措施[J].中西医结合护理,2018,4(9):77-79.
[5]王晓艳,郭伟,李晓玲.雷火灸治疗面瘫病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3):144-145.
[6]赵钧,郭巧素,李宁,等.透刺配合赵氏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0):679-681.
[7]鞠庆波,王鹏琴.眼针配合雷火灸治疗急性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5):1067-1069.
[8]柯红林,曹明根,倪伟春,等.赵氏雷火灸治疗贝尔麻痹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20-22.
[9]黄颜颜.赵氏雷火灸治疗贝尔面瘫风寒型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0]杨丽艳,秦少,周红娟.针刺结合雷火灸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3,45(8):167-168.
[11]马俊,张治华.针刺结合赵氏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临床疗效观察[J].名医,2018,9(8):52.
[12]史哲.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78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5):24-25.
[13]雷霆.针刺配合赵氏雷火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6):70-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