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目的 研究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3 年 4 月至 2016 年 4 月于我科就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96 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入院前确诊,满足周围性面瘫的患病依据。同时将此 96 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参考组,每组 48 例患者。研究组患者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参考组患者应用单纯电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运用 HBN 量表对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基于此基础上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同时对比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HBN 量表 评分状况对比并无明显差别(P> 0.05),但是研究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的 HBN 量表评分状况显著高于与参考组(P< 0.05)。同时,研究组 48 例患者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 93.75%,参考组 48 例患者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 81.25%;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相对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而言,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周围性面瘫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治疗效果更为良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关键词: 中医;经皮穴位电刺激;周围性面瘫
本文引用格式:杨丽琼, 施宏伟. 中医护理干预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73):135+138.
0引言
一般而言,周围性面瘫患者多为一侧面瘫,并且患有此病症的患者通常会在发病在一到三天内便会出现口角歪斜, 不能抬高额头或流涎等典型症状,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严重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1]。现阶段,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多采用针灸治疗,不仅治疗效果好,并且治疗时间较短。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是近年来临床常用的一种手段,相对单纯电针治疗的效果更为良好。而为了进一步提高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临床开始选择中医护理干预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周围性面瘫,本文为了研究分析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我科特此针对 2013 年 4 月至 2016 年 4 月于我科就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96 例展开积极治疗,详细分析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 2013 年 4 月至 2016 年 4 月于我科就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 96 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入院前确诊,满足周围性面瘫的患病依据。同时将此 96 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与参考组,每组 48 例患者。其中研究组 48 例患者中,男 26 例、女 22 例;年龄为 21-54 岁, 平均(37.5±1.3)岁;患病时间为 1.3-2.8 月,平均(1.6±0.4) 月。参考组 48 例患者中,男 27 例、女 21 例;年龄为 22-55 岁, 平均(38.5±1.5)岁;患病时间为 1.4-3.1 月,平均(1.7±0.6) 月。根据研究组与参考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对比可知,研究组与参考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时间其他方面均没有显著差异(P > 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应用中医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如下所示:以患者的耐受程度为标准, 应用低频脉冲针灸治疗仪选择适宜的低频脉冲电流,再利用圆形电极片贴于患者的翳风、太阳、丝竹空等穴位将电流导入患者的体内。患者需每天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两次, 每次 20 min,一共需治疗一个疗程,即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20 次。每次在患者经皮电刺激治疗半个小时候在对患者进行电针治疗。先对患者的翳风、太阳、丝竹空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接着应用 0.25 mm×25-40 mm 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患者的穴位,应用平补平泻手法进针 0.5-1.0 寸,得气后选用脉冲针灸治疗仪,用 4 组导线分别连接地仓与迎香、牵正与翳风、攒竹与丝竹空、颧髎与太阳,选用疏密波型。急性期输出强度以患者有感觉为度,静止期以患者耐受为度。每次日治疗两次,一次 30 min,一共需治疗一个疗程,即电针治疗 20 次。参考组患者应用单纯电针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治疗方法与研究组患者电针治疗方法相同。
1.3疗效判定。
运用 HBN 量表对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进行评分(总分 100 分),利用评分结果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判定。其中,显效为患者治疗后的 HBN 量表评分提高 25 分以上,有效则为患者治疗后的 HBN 量表评分提高 10 分以上,无效则为者治疗后的 HBN 量表评分提高 10 分或 10 分以下。综合治疗有效率 =(显效例数 + 有效例数)/ 各组总例数 ×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运用 SPSS 13.0 数据包开展数据分析,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并通过 t 检测;通过 χ 2 检验,若 P < 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参考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HBN 量表 评分状况对比。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的 HBN 量表评分状况对比并无明显差别(P> 0.05),但是研究组患者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的 HBN 量表评分状况显著高于与参考组(P< 0.05),详细资料如下表 1。
3讨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是近年来临床针灸治疗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是因为此治疗方法能够通过人们的穴位将特定的低频脉冲电流导入人们体内,进而使患者的经络疏通,同时使患者的机体运动神经传导作用得到进一步改善 [2-3]。而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选择中医护理干预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组 48 例患者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的 HBN 量表评分状况显著高于与参考组(P< 0.05);同时,研究组 48 例患者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93.75%,参考组 48 例患者的综合治疗有效率为 81.25%;组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P< 0.05)。由此可见,中医护理干预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周围性面瘫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治疗效果更为良好,更值得临床应用 [4-6]。
参考文献:
[1]石安碧. 毫针联合隔姜灸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护理研究 [J]. 中国伤残医学,2016,24(6):129-131.
[2]张瑞英, 苏静, 窦峰诠.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靶控输注技术在乳腺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J]. 河南中医,2015,35(9):2259- 2261.
[3]杨洋 , 陈晓洁, 汪永坚. 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乳腺癌化疗期便秘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34(11):1070-1071.
[4]晁敏 , 梁丰, 王尊, 等.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慢性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6,31(06):710-714.
[5]张向芝. 经皮神经电刺激联合常规治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的疗效观察[D]. 辽宁中医药大学,2016.
[6]曹婧. 电针配合早期应用激素治疗贝尔氏面瘫的疗效观察 [D]. 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
《中医护理干预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8/1114/20181114045303725.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