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分析综合康复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功能性的影响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20 11:11: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综合康复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功能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1月医院外科收治的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常规组。康复组15例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常规组15例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性恢复情况。结果康复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2个月,康复组的Neer评分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法,可促进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是肱骨近端骨折行内固定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法,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综合康复;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功能性

本文引用格式:姚立静.分析综合康复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功能性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9):40,49.

0引言

肱骨近端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移位骨折占比15%~20%。大部分位移骨折患者均予以手法复位与内固定手术治疗。临床上,外科医师十分重视骨折手术方式的选择,常忽视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1]。大量资料显示,术后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快速愈合有着重要意义[2]。本次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分别在术后予以综合康复治疗与常规治疗,旨在探究综合康复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功能性的具体影响,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11月医院外科收治的3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分组研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康复组和常规组。康复组15例中有8例男性、7例女性;年龄40~60岁,平均(48.72±3.49)岁;按照Neer分型为6例二部分骨折、5例三部分骨折、4例四部分骨折。常规组15例中有9例男性、6例女性;年龄40~60岁,平均(48.78±3.46)岁;按照Neer分型为6例二部分骨折、6例三部分骨折、3例四部分骨折。两组基础资料差异不大(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常规组予以常规治疗,康复组予以综合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心理辅导。向患者介绍康复治疗的整个流程及预后情况,及时为患者消除心中疑虑,让其认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并提高其配合度。根据每一位患者的骨折分型和内固定术治疗方案,为患者制定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2)功能锻炼。第一阶段,骨科医师与康复医师配合完成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在术后1周进行上肢钟摆样、外旋功能锻炼,20~30 min,2~3次/d,持续锻炼4~5周,锻炼期间适当地应用止痛剂、肌肉松弛剂,消除疼痛感;第二阶段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是否固定稳定,逐渐增强肢体功能训练。增加三角肌、肩袖的肌力训练,在床上取仰卧位,做上肢肌力训练,再加强上肢外展与外旋训练,逐渐恢复上肢的生活能力,20~30 min/次,2~3次/d,2次/周;第三阶段,指导患者加强抗阻力前屈外展训练和抗阻力后伸训练,逐步加强耐力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其中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包括穿衣、吃饭、梳洗、个人卫生处理等日常活动训练,持续训练6个月,1次/周,并复查X光片,关注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3)物理治疗。利用红外线、蜡疗、熏蒸疗法帮助患者缓解痉挛、消炎、镇痛,促进血肿吸收;通过超短波疗法、中频电疗法,帮助患者改善其局部血液循环、缓轻痉挛症状,充分发挥其消炎、镇痛作用。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经门诊随访,详细记录其术后骨折愈合情况,术后12个月拍摄骨折部位X光片,应用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评定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中35分为疼痛,30分为功能使用情况,25分为活动范围,10分为术后解剖位置,综合评分越高则表示骨折愈合情况及功能恢复越佳。优良率判定: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70分,通过这4个指标对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进行有效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优良率对比


康复组的优良率(93.33%)显著高于常规组(73.33%),P<0.05,见表1。

\

 

2.2两组Neer评分对比

术后12个月,康复组的Neer评分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见表2。


\

 

3讨论

肱骨近端骨折主要指人体肱骨大小结节骨折、骨骺分离、解剖颈骨折、外科颈骨折,其发生率为4%~5%,80%~85%的患者均无位移骨折,予以保守治疗便可获得理想疗效[3]。15%~20%位移骨折可进行经皮穿针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钉、钢板螺丝钉、螺丝钉、张力带钢丝内固定。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年纪较轻的患者需要帮助其恢复解剖结构,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老年患者则选择创伤小、康复快、对肩关节功能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尤其重视对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方法,最大限度地保持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性稳定,为术后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4]。

大量文献资料表示,骨科医师对手术治疗效果的关注度较高,但容易忽视术后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因此,术后施行康复治疗方案,对改善预后,缓轻疼痛,增强肩关节功能,促进骨折端稳定意义重大。临床经验证实,在骨折端固定的情况下,患者的疏松结缔组织在1~2周可变成致密结缔组织,若合并水肿、循环障碍,可在2~3周产生胶原纤维,缩短肌腹的结缔组织[5]。治疗期间,长期制动会造成静脉、淋巴液回流不畅,导致纤维粘连情况出现。若炎症扩散,侵入关节囊、腱鞘及韧带等多个部位,会加重粘连,加快韧带挛缩硬化,加剧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与淋巴回流障碍,增加患者的疼痛感[6]。以上情况均会导致肩关节创伤性僵直,最终造成功能障碍。因此,内固定术后应实行综合康复治疗方案,先予以心理辅导,帮助患者及时消除心理障碍,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认知度,让其充分认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患者积极配合康复训练[7]。指导患者配合完成相应的功能锻炼,根据其骨折愈合情况,灵活调整功能锻炼计划,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强患者的关节功能与生活能力。采用物理治疗,通过对生理应力的刺激,促进骨折愈合,肱骨近端骨折收缩、钙质吸收,降低骨折疏松的发生率[8]。本研究中,康复组施行综合康复治疗,常规组施行常规治疗,康复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常规组;术后12个月,康复组的Neer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提示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通过心理辅导、功能锻炼、物理治疗为患者提供具有针对性、合理性、科学性、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案,既可显著增强临床疗效,又可促进功能恢复,扩大其活动范围,明显提升其肢体活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法,可促进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快速恢复,是肱骨近端骨折行内固定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法,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会锋.中医骨折3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康复影响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4):53.
[2]楚利涛.经皮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8):1415-1416.
[3]曾周景,叶建华,谭通,等.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后影响肩关节功能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4(16):1462-1465.
[4]田峰.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效果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4):46-47.
[5]元启鸿,吴征杰.肱骨近端骨折术后中医骨折三期治疗的效果分析[J].陕西中医,2016,37(8):999-1001.
[6]吴焘,张国秋.微创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改善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肩关节功能: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案[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44):6655-6660.
[7]杨文才.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端骨折术后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1):10124.
[8]马敏,元启鸿.肱骨近端骨折术后中医骨折三期疗法的疗效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8):59-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93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