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予以脑梗死患者阶段性护理干预对其负面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01月至2019年06月我院接收的脑梗死患者共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按常规开展护理)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予以阶段性护理干预)各39例,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及PSQ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及PSQI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予以脑梗死患者阶段性护理干预能改善其负面情绪及睡眠质量,值得采用。
关键词:脑梗死;阶段性护理干预;负面情绪;睡眠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赵营,闫翠平,李小杰.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317,328.
0引言
脑梗死又被称作缺血性卒中,多发于老年群体,患者临床特征是突发性昏厥、半身不遂、言语智力障碍、不省人事等。因脑梗死导致的损害多是不可逆性,除会对患者生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还会使较多患者出现心理上的异常反应,影响机体调节能力。有研究表明[1],多数脑梗死患者伴有焦虑、抑郁和失眠等症状,生活质量较低。因此,积极探索出有效合理的护理措施,对改善其负面情绪及睡眠质量意义重大。本文探讨对脑梗死患者开展阶段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01月至2019年06月我院接收的脑梗死患者共78例进行研究,均取得知情同意,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各有39例,对照组中男性共24例,女性共15例。年龄在51-68岁,平均是(60.25±4.36)岁。8例伴有高血压,6例伴有糖尿病,8例伴有慢阻肺,其余均无合并疾病。观察组中男性共25例,女性共14例。年龄在52-69岁,平均是(60.30±4.35)岁。7例伴有高血压,6例伴有糖尿病,7例伴有慢阻肺,其余均无合并疾病。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按常规开展护理,包含体位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康复锻炼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之上加以阶段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急性期:①体位护理:对于处在急性期的患者常需维持绝对卧床3-7 h,多采取侧卧位或平卧位头偏往一侧,避免静脉受压迫;与患者家属一同做好受压部位及四肢按摩工作,以防出现压疮;于侧卧腰部、胸前及各关节部位放置软枕,能提升患者舒适度;②环境护理:给患者提供出适宜入睡环境,维持湿度约50%,温度约20°C,定时开窗换气;严格规定陪护及探视制度;③操作干预:尽量集中诊疗操作于清醒时或者睡前,操作时做到稳、准、轻;及时帮助患者清除口鼻部分泌物,并予以雾化、负压吸痰以及叩背等,维持呼吸道畅通;④疼痛护理:积极寻找病因并予以对症处理,有必要可予以镇痛药物;清醒时利用暗示及诱导等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能减轻其疼痛刺激;(2)稳定期:①体位护理: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间隔1-2 h进行1次翻身,同时对四肢及关节等部位进行按摩,进食后禁止立即翻身;平卧时应适度后仰头部,以防骨突处皮肤受压过度;②饮食护理:坚持少食多餐和避免过饱的原则,进食清淡、高蛋白和易消化食物;睡前禁饮浓茶及咖啡,可适量饮下温牛奶,有助于睡眠;③健康教育:病情稳定后,责任护士应给患者讲解及有关知识,内容包含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治疗中注意事项与康复锻炼的重要性等;提前制作康复锻炼表,给患者讲解锻炼内容及作用,要求家属在一边旁听;讲解睡眠质量和预后间的关系,以提升患者重视睡眠质量的程度;(3)康复期:①心理护理:康复锻炼时应予以患者鼓励、称赞和支持,禁止采用伤害其自尊心的语言及行为,禁止表现出不耐烦;②社会支持干预:帮助家属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成员有患者家属、朋友及同事等,给患者讲解以往工作及生活中感兴趣、难忘及印象深刻的事,引导患者配合治疗;除予以患者语言安抚外,还应满足其合理需求。
1.3观察指标
选择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分别在干预前后对两组开展评估,分数越高,说明焦虑及抑郁程度越严重,睡眠质量越差[2]。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和计数数据分别用(±s)、%表示,组间差异利用SPSS18.0软件分别进行t、2检验,当P<0.05时,说明组间差异明显。
2结果
干预前,两组SAS、SDS及PSQI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及PSQI评分比对照组更低(P<0.05)。如表1。
3讨论
脑梗死患者若未接受及时治疗,易引发运动、感觉及语言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不仅会影响其生理健康,还会使其出现程度不一的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使其依从性下降,睡眠质量变差,最终会影响其预后。
杜学慧等研究中对脑梗死患者80例开展研究[3],一组予以常规护理设为对照组,一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予以阶段性护理干预设为观察组,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SAS、SDS及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本次研究发现,干预后,观察组SAS、SDS及PSQI评分比对照组更低,这与杜学慧等研究中的结果基本一致,说明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的负面情绪及睡眠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当患者处在急性期时,需确保充足休息,同时还应注重提升其舒适度,做好体位、环境护理,合理安排各项诊疗及护理操作的时间;当患者处在稳定期时,需适当开展健康教育与饮食护理,不仅能提升其对疾病有关知识、睡眠质量的认知,还能促进其身体恢复,进而缓解其因缺乏对疾病认知造成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提升其睡眠质量;在康复期时,除积极开展康复训练之外,还应给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及社会支持干预等。睡眠质量会受到较多因素影响,而通过亲属及朋友的支持及关心,能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增加其睡眠时间。
总之,予以脑梗死患者阶段性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罗宏丹.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负面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8):31-33.
[2]宗艳红.5E康复护理模式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河南医学研究,2019,28(7):1325-1326.
[3]杜学慧.阶段性护理干预对脑梗死患者睡眠质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J].医学临床研究,2016,33(4):823-8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