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探讨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及对其 P 物质( SP )、内皮素 -1 ( ET-1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 )水平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3 月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就诊的 91 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 45 例) 与观察组( 46 例)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包括扩 张脑血管、控制颅内压、降脂、持续吸氧等)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歧黄针治疗。 1 周为 1 疗程,均 治疗 8 个疗程,并于治疗期间进行阶段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 Barthel 指数、视觉模拟量表( VAS )疼痛评分、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血清学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更高; 与治疗前比, 治疗后两组患者 Barthel 指数、 FMA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血清 CGRP 水平均升高, VAS 疼痛评分及血清 SP 、ET-1、各项中 医证候积分均降低, 观察组上述评分及指标变化幅度均更大(P<0.05 )。结论 岐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 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疼痛,促进上肢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并能够通过调节血清学指标,改善局部 血液循环,降低神经炎症,促使临床症状改善。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歧黄针,阶段性护理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多见于脑卒中后的 1~3 个月, Ⅰ期患者表现为患侧上肢以肩部为主的疼痛、手功能受 限,伴有肢体肿胀、感觉异常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 力,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患者恢复。中医认为,脑 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属于“痹症”范畴,治疗应以舒筋通 络、调节气血为主。电针治疗通过脉冲电流持续刺激穴 位,加大了毫针治疗效果,但需选穴较多,且操作时间较 长,患者接受性较差。歧黄针是在陈振虎教授经筋学说、 五刺法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建立,该治疗方法痛感轻微,操 作时间短。但其用于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报道不多。 阶段性护理干预根据患者依从性曲线变化给予患者不同 的康复锻炼干预,维持高水平依从行为,可有效促使患者 预后恢复 [1] 。本研究旨在探讨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 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 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6 月至 2023 年 3 月 于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就诊的 91 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 (45 例)与观察组(46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 24 例,女 性 21 例;年龄 43~72 岁,平均(58.64±5.17 )岁;病程 23~42 d,平均(34.16±4.50 )d ;脑卒中类型:缺血性 31 例,出血性 14 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 27 例,女性 19例; 年龄 45~73 岁,平均(57.42±4.82 )岁;病程 24~43 d, 平均(33.85±4.12 )d ;脑卒中类型:缺血性 33 例,出 血性 1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可比。纳入标准:符合《神经康复学(第 3 版)》[2] 中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同时也符 合《中医内科学(第 4 版)》[3] 中“痹症”的诊断标准;肩 手综合征Ⅰ期;30~75 岁。排除标准:由风湿病、肩周炎 等其他疾病引发的肩关节活动受限;恶性肿瘤晚期;有针 灸治疗禁忌。研究已提交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执行。
1.2治疗与护理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患者均接受扩张脑血管、控制颅内压、 降脂等常规治疗,避免通过输液方式给予镇痛药物。给予 对照组患者电针治疗,使用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 0.3 ×40 mm )、脉冲 针灸治疗仪(常州英迪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 KWD-808 Ⅰ)进行电针治疗。选取肩前、肩髃、肩髎、 臂懦、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穴位。上肢肿胀严重者 可加阳池,腕、手关节活动性差者可加大陵、四渎。消毒 后快速进针,得气后连接电针仪(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 公司,型号: 6805-A),将电极线导线夹与毫针针柄或针 体相连接,频率为 4/20 Hz,从零电位缓慢加大电流强度, 在患者可耐受强度下,以肌肉微微跳动为宜。30 min/ 次, 1 次 /d,连续治疗 5 d 后休息 2 d。给予观察组患者歧黄针 治疗,使用一次性无菌穴位针(重庆百笑医疗设备有效公 司,型号: 0.5 mm×50 mm )进行。选取主穴为肩前、肩 髃、肩髎,上臂外侧疼痛加臂懦,平卧疼痛严重者加天 宗,侧卧疼痛严重者加巨骨,疼痛持久影响睡眠者加双侧 厥阴俞,腕、指活动受限者加大陵、四渎,上肢肿胀加阳 池,根据治疗时间选取对应主穴,并根据临床表现选取配 穴,每次治疗不超过 4 个穴位。消毒后使用歧黄针快速刺 入,根据穴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及刺法,其中肩前、肩髎、 巨骨、采用输刺法,天宗、臂懦采用输刺法与合谷刺,肩 髃可采用输刺法与关刺法,大陵、四渎、厥阴俞使用合 谷刺,均针毕出针。于治疗开始后每周第 1、3、7 天开展, 3 次 / 周,1 周为 1 疗程,均治疗 8 个疗程。
1.2.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阶段性护理干预。收集 整理以往收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康复锻炼情况,根 据其康复训练依从性时间变化分为上升、下降、固化阶段。 ①上升阶段重点在于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宣教手册、视频 教育等形式向患者讲解患肢主被动活动、坐立位平衡练习 等康复锻炼知识。②下降阶段重点在于强化患者自我效能, 通过同伴支持、家属支持等形式监督患者按照训练计划执 行康复锻炼。③固化阶段重点在于提高其康复锻炼依从性, 对康复锻炼坚持良好的患者进行表扬,反之则对其进行正 向引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到坚持训练的重要性。
1.3观察指标 ①临床疗效。关节肿痛消失,活动范围 正常,手部肌肉无萎缩、水肿、痛感记为治愈;关节肿痛 显著减轻,活动轻微受限,手部肌肉萎缩不明显,水肿、 痛感基本消失记为显效;关节肿痛有所好转,活动受限明 显,手部肌肉萎缩不明显,仍存在明显水肿、痛感记为有 效;关节肿痛无好转,活动受限明显,手部肌肉萎缩、痛 感、水肿加重记为无效 [2] 。总有效率 = 治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② Barthel 指数 [4] 、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 分 [5]、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运动功能 评分 [6]。于治疗前后采用 Barthel 指数对患者日常生活自 理能力进行评估,评分 0~100 分,得分越高则生活自理 能力越好。通过 VAS 疼痛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评分0~10 分,得分越高则疼痛程度越重。采用 FMA 量表上肢 功能部分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分为上肢坐位、 腕、手 3 部分,共 33 个条目,满分 66 分,得分越高则上 肢运动功能越好。③血清学指标。于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 腹静脉血 3 mL,离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使用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型号: CS-1200)测定血清 P 物质(SP)、内皮素 -1(ET-1)、降 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④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 医内科学(第 4 版)》[3] 对中医证候积分评估,包括上肢 活动受限、肿胀、疼痛、僵硬 4 项,评分 0~4 分,得分越 高则证候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采用 SPSS 26.0 统计学软件分析 数据,计量资料经 S-W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以 ( x±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 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 [ 例 (%)] 表示,采用χ2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 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 患者 Barthel 指数、FMA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升高, VAS 疼痛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上述评分变化幅度均更大,差 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2.3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 组患者血清 SP、ET-1 水平均降低,血清 CGRP 水平均升 高,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 意义(均P<0.05),见表 3.
2.4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 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4.
3 讨论
对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临床多以对症处理为原则, 以手术、药物及康复训练为主,但手术、药物风险较大, 因此临床以康复训练较为常见。中医认为,脑卒中后肩手 综合征标实为痰、风、瘀血、郁热等互相影响转化,本虚 责之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风、痰、瘀血于腕、肩、肘等关节经脉处蕴结,不通则痛。电针法通过 针刺及脉冲电流刺激患者神经系统,进而缓解疼痛。但施 针后需留针较长时间,且选穴较多,患者依从性不佳。
歧黄针疗法所选主穴中,针刺肩前穴可缓解上肢关节 痛及臂不能举,针刺肩髃可有效通经活络、通利关节,针 刺肩髎可调气血、通经络,同时融合五刺法,借助歧黄针 的较高针体强度完成复合刺法,其针刺过程较电针更易获 得较强的得气感,手法操作更有效,选穴较少,操作时间 较短,患者接受度更高 [7] 。阶段性护理干预有针对性、有 侧重性地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以适应患者疾病发展,满 足患者需求 [8]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总有 效率、Barthel 指数、FMA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更高, VAS 疼痛评分更低,提示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 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中能够减轻疼痛,促进肢体活动功 能恢复。
CGRP 能够增加血流灌注量,其水平表达与肢体疼痛 肿胀程度呈负相关;ET-1 具备收缩血管作用, 其水平异常 与神经元缺血、缺氧状态相关;SP 可刺激感觉神经纤维痛 觉信号传导,提高缺血、缺氧损伤及神经炎症反应。电针 疗法应用电针仪输出低频脉冲电流,作用于穴位,能够促进 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但若刺激太强患者易产生紧张 感,加重疼痛,且电针疗法需连接电针设备,操作不当或刺激太强易发生感染,加重炎症反应。歧黄针疗法所用针 具直径略粗,针头呈卵圆形,进针时能够快速穿透皮肤, 减少进针疼痛感,降低对患者血管、肌肉等组织的损伤, 在刺入经筋节点后对软组织进行张力性挤压,改善局部血 液循环,降低神经炎症 [9] 。阶段性护理干预可缓解脑卒中 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心理应激,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 能力 [10]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血清 SP、 ET-1 水平及中医证候积分均更低, 血清 CGRP 水平更高, 提示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 者中的应用可调节血清学指标,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歧黄针联合阶段性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后肩手综 合征Ⅰ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轻疼痛,促进 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并能够通过 调节血清学指标,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降低神经炎症,促 使临床症状改善,但本研究样本较为单一,后续仍需进一 步开展临床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 路金丽 .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肩手综合征的效果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 2018. 22(2): 12-14. 18.
[2] 倪朝民 . 神经康复学 [M]. 3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18:45-53.
[3] 胡鸿毅 , 方祝元 , 吴伟 . 中医内科学 [M]. 4 版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 版社 , 2017: 339-344.
[4] 丁琳 , 陈素虹 , 吴家岚 , 等 . Barthel 指数在长期护理机构老年 痴呆患者中的适用性分析 [J]. 中华护理杂志 , 2019. 54(7): 1012-1016.
[5] 孙兵 , 车晓明 . 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6): 645.
[6] 黄先平 , 万子超 . 针药合用辅助康复锻炼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患者 Fugl-Meyer 评分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 35(8): 2199-2202.
[7] 张瑞琳 , 陈振虎 . 岐黄针结合经筋理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分析 [J]. 针灸临床杂志 , 2019. 35(10): 54-58.
[8] 刘跟莉 , 曹秋茹 , 刘云艳 , 等 . 护理干预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中 风后肩手综合征 [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17. 33(5): 790-792.819.
[9] 卢许恩 . 歧黄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观 察 [D].广州 : 广州中医药大学 , 2021.
[10] 管华 , 杨蓓 , 徐晨婕 , 等 . 阶段性抗阻训练联合综合康复护理 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 26(11): 81-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72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