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8-17 15:00:1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诊断早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AMI患者做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做为对照组。两组均测定H-FABP、cTnI以及CK-MB水平。结果观察组胸痛发作0~3h、3~6h和6~12h内H-FAB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H-FABP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等指标优于cTnI、CK-MB(P<0.05)。结论H-FABP检测对于早期AMI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更高。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早期诊断

本文引用格式:杨锐强,李丽萍.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228,244.

引言

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早期正确诊断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多数AMI患者发病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的心电图改变,心梗发生后前4-6小时为抢救黄金期,如能及时进行抢救,将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所以AMI发生后迅速明确诊断、及时诊断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的关键。本研究主要是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急诊科和心血管内科因胸痛发作就诊且临床诊断为AMI的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55~85岁,平均(65.4±3.7)岁;对照组男40例,女40例;年龄55~84岁,平均65.5±3.9)岁。

1.2样本采集

分别抽取患者发病0~3 h、3~6 h和6~12 h静脉血,黄色分离胶管2 mL,3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检测患者血清H-FABP;EDTA抗凝血2 mL,检测患者cTnI、CK-MB的水平。所有检测标本应避免溶血、脂血和黄疸。

1.3仪器和试剂

H-FABP检测仪器为贝克曼AU5800全自动生化仪,试剂购自重庆中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nI、CK-MB检测仪器为美国博适荧光分析仪及配套试剂。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H-FABP、cTnI以及CK-MB水平比较分析,见表1。


\
 

2.2 比较观察组三项指标诊断价值

胸痛发作 0~3h、3~6h,H-FABP 敏感度 、 特异性均高于其它两个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特点是起病急、病死率高[3]。根据文献报道,在AMI发病后1h内对其进行治疗,病死率仅为1%,若超过6 h后才得到救治,病死率将达到11%,故对于AMI患者而言,在发病初期明确的诊断及治疗能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4-5]。H-FABP是一种分子量仅为15.0 kU的蛋白[6],除心肌细胞内大量分布外,肾脏、大脑及骨骼肌中少量分布。H-FABP作为心肌细胞内的脂肪酸载体,当心肌细胞出现缺血缺氧,能量供应不足时,需要动员脂肪酸进行供能,此时心肌细胞内HFABP水平增加,最终引起在血液中的含量升高[7]。由于H-FABP分子量较小,心肌细胞内的含量约为骨骼肌含量的10倍,故在AMI发病早期即可大量释放入血,一般在AMI发病后0.5 h开始上升,峰值为4~8h,12~24h恢复到正常水平[8]。研究显示: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如CK-MB、cTnI等对AMI的早期诊断虽有一定价值,但由于早期灵敏度或特异性较低,对AMK的早期诊断价值不高。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在心肌细胞受损时CK-MB和cTnI被大量释放入血,但两者释放入血时间约在AMI发生后6~8 h,血中CK-MB和cTnI的浓度才开始上升[9],所以CK-MB、cTnI在早期检测敏感性方面存在缺不足。理想的心肌损伤标志物除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外,还应具有以下特性:①主要或仅存在于心肌组织,在心肌中有较高的含量,可反应小范围的损伤:②能检测早期心肌损伤,且窗口期长;③能估计梗死范围大小,判断预后;④能评估溶栓效果。而H-FABP恰好符合以上要求,与传统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相比具有诸多优势,所以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恒秋,刘雨峰,王双.三种心肌标志物对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6):775-777.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8):675-687.
[3]LIEBETRAU C,NEFHM,DORRO,et al.Release kinetics of early ischaemic biomarkers is in a clinical model of a 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Heart,2014,100(8):652-657.
[4]朱永辉,粟勇.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检测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9):995-997.
[5]邓荣春,陈会,张明,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12):1289-1290,1292.
[6]江明凤.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意义[J].检验医学,2012,27(6):511.
[7]杨喜山,代琳琳,董平栓,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价值[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2,40(1):43-46.
[8]林高贵,孟凡超,曾云祥,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2012,27(4):280-283.
[9]李志恒.缺血修饰清蛋白测定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9(15):1672-9455.
[10]何水生,曾艳.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2,39(1):39-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68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