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北京市名老中医王友仁主任医师运用按动微调法配合点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经验,阐述以“理筋整复、除痹止痛”为治疗原则的治疗方法,结合典型病案及现代医学研究分析各手法的作用原理,总结并体会王老“治病求本,标本兼治”学术思想的具体应用形式,以享同道。
关键词:推拿;王友仁;神经根型;颈椎病
本文引用格式:骆彬.王友仁点穴按动微调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经验[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6):252,262.
0引言
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是最常见的颈椎病类型,患者多由于颈椎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因而导致椎间孔狭窄和颈神经根受累。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肩臂痛,向前臂或手指放射,手麻,手或臂无力感,持物不稳或失落[1]。近年来,针对CSR的治疗临床多采用非手术疗法,其中以推拿、牵引、物理因子等治疗较为常见[2]。本院名老中医王友仁主任医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第四批市级名老中医,2013年成为中医药薪火传承“3+3”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北京按摩医院知名专家,擅用按动疗法。王友仁主任医师从事推拿临床工作50余年,经过多年理论积累与实践探索,形成了自身的手法特色。在本病的手法治疗中,王老强调手法操作中医者手法与患者主动、被动运动的配合,通过应用颈部按动微调法,即局部按动法、旋转推挤法、牵拔推挤法等配合点穴止痛法治疗,可起到舒筋活络、消炎镇痛等作用,达到缓解颈部肌肉痉挛、纠正颈椎关节紊乱的目的。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本病多因正气虚,气血失调,外卫不固,或先天禀赋不足,则外无御邪之能,内乏抗病之力,复因久住湿地汗出当风,冒雨涉水,以致风寒湿邪得以内侵于颈、肩、臂部的肌肉、筋骨,致使邪气留恋,或壅滞于经,或淤塞于络,气血凝滞,脉络闭阻而为病。
若阻滞于手阳明经,则肩前郁痛;阻滞于手少阳经,则耳后、肩、臑、肘臂外痛;阻滞与手太阳经则颈、颔、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阻滞于手太阴经则淖臂内前连痛厥。气血运行不畅、经脉失养是本病发病的关键[3]。
2手法治疗
基于上述认识,王老制定了一套以理筋整复、除痹止痛为主的治疗手法,其操作方法如下:
2.1颈部按动微调法
本法为网友任主任医师特色手法,包括局部按动法、旋转推挤法、牵拔推挤法三部分,具体操作如下:
2.1.1局部按动法
患者坐于方凳上,术者一手扶握患者头顶部,另一手拇指分别按于颈后正中线,沿风府至大椎穴一线;颈部两侧,沿天柱至大椎旁左右两条线,分别作屈伸被动按压3-5遍;以改善颈部疼痛伴屈伸受限症状。风池至颈根穴(斜方肌前缘,平第7颈椎棘突)左右两条线分别作侧屈被动按压3-5遍;以改善颈部疼痛伴侧屈受限症状。要求术者按压与患者颈部运动的有机配合,手法应沉稳渗透、紧推慢移,以达舒筋活络、放松肌肉、解痉止痛之目的。
2.1.2旋转推挤法
体位同上,术者站其后方(以棘突左偏为例),令患者头部前屈,并向左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医生用拇指顶住偏歪的棘突或痛点。向右侧推挤,同时患者头部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再缓慢仰头,此法作3-5遍,本法要求按压力稳定,能够对抗患者颈部主动运动,其目的是使偏歪的棘突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使其余各椎体产生向左侧旋转的作用力,从而使偏歪的棘突得到矫正。
2.1.3牵拔推挤法
体位同上,术者将肘关节屈曲,托住患者的下颌部,向上牵拔,另一手用拇指按住向后隆起的棘突,在牵拔的同时,令患者头部后仰,并用力向前推挤,使隆起的棘突产生一个向前的推动力,以纠正椎体的向后移位,此法反复施术3-5遍。
2.2点穴止痛法
患者俯卧位,点压类华佗夹脊穴3~5分钟,术者用拇指自上而下点压该穴,重点为病变部位,若有上肢痛麻症状时,多在下颈部类华佗夹脊穴(颈椎5~7)施术;若有上颈椎症状伴有头面五官症状时,多于上颈部类华佗夹脊穴(颈椎3、4)重点施术。点按患侧天宗穴1~2分钟,术者虎口张开,其余四指放于肩峰部,拇指下为本穴,其感觉可传导至手部,力度由轻到重,以患者能够忍受为度。患者取健侧卧位,点压患侧缺盆穴1~2分钟,用拇指点压该穴,患者上肢及腕部手指端有酸胀感为“得气”,力度由轻到重。患者仰卧位,点按患侧手三里穴1~2分钟,前臂内旋位取穴。神经根型颈椎病若其肩及上臂疼痛麻木明显者,点按该穴时用力方向稍偏向上方;若其为肘以下疼痛麻木明显,点按时用力方向稍偏向下方,若得气感不强,医者可用一手握患者腕部向桡侧缓慢旋转,可增强其得气感,应尽量使其传导至病变部位。
本套手法10次为1个疗程,每次约10-15分钟。
3典型病例
张某某,女,45岁,2017年11月24日初诊。
主诉:颈肩部疼痛伴右上肢麻痛一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一月前因伏案工作劳累后出现颈肩部疼痛,次日晨起后出现右上肢及拇食中指麻木,即在某私人诊所进行针灸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
检查:颈椎X光片示颈椎生理曲线变直,C5-C7椎体边缘骨质增生。CT示C6-C7椎间盘向右后方膨出,神经根受压。触诊颈生理曲度消失,C6、C7棘突右侧压痛并C6棘突后凸,C7棘突右偏,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肌力、腱反射未发现异常。
诊断:颈椎病(神经根型)。治疗:予以以上手法治疗。
手法治疗三次后,即感症状减轻,后连续治疗2个疗程,症状完全消失,查无阳性体征,恢复正常生活。随访迄今未复发。
4讨论与体会
4.1按动结合,重建颈椎内外平衡
现代医学认为,由于颈部的急慢性劳损及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髓核水分减少,缓冲能力下降,椎间隙变窄,导致关节囊和韧带松弛,椎骨间滑移活动增加,影响了颈脊柱间的稳定性,久之产生骨赘增生,韧带钙化,若椎体侧后方,后关节前缘或钩椎关节后方增生均可使椎间孔变窄,压迫神经根,引起神经根的反应性炎症-水肿。从而在临床上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机体为了抵抗疼痛,使神经免受刺激,必然要进一步加重颈脊柱的不协调活动,加之受寒等致颈椎周围及肩背部肌腱、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损伤,产生无菌性炎症,出现肌肉痉挛、肌纤维粘连,甚至挛缩,使颈椎周围肌肉的协调性舒缩功能发生紊乱,导致颈椎曲度改变,关节紊乱。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4]。因此,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应遵循“整体治疗、筋骨并重”原则,通过对颈椎相应部位的内外调整,纠正失衡的脊柱形态,重建力学平衡为目的。使用局部按动法,通过术者按压与患者颈部运动的配合,在手法松解软组织的基础上,结合软组织的收缩与舒张运动,能够更好的缓解颈部软组织病理性改变,为调整颈部内外平衡、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旋转推挤法、牵拔推挤法针对单(多)个椎体偏歪、后凸进行矫正,改变关节突关节、椎间韧带及椎间盘的张力,重建脊柱内源性稳定,从而减缓颈椎增生蜕变。同时,在本法施术过程中,患者颈部的主动抗组运动可提升颈部软组织肌肉耐力与肌力,抑制疼痛信号传入的同时提升颈椎稳定性,研究表明,主动抗阻运动能够促进颈部肌肉局部Na+-K+泵活动,对肌肉疼痛与疲劳的缓解具有显著效果,同时,主动抗阻训练增加高尔基腱、肌梭感受器等神经冲动,对脊髓上中枢与脊髓后角产生反射性抑制,进而产生减轻颈部疼痛的作用[5]。
4.2点穴止痛的机制
颈椎横突末端的前后结节有许多肌群起止,颈丛神经皮支从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中点穿出深筋膜呈放射状分布于头颈部皮肤,臂丛神经在锁骨中点下方和腋窝处比较集中。用点穴止痛法点压相关穴位,刺激颈丛及臂丛神经产生酸麻胀痛等得气感觉而起止痛消炎作用,有利于神经根水肿消散及无菌性炎症吸收、调节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另外,点按颈臂等穴,可直接刺激受压神经下段。从而改善其疼痛麻木等症状。
综上,本手法运用点穴止痛法缓解临床症状,按动微调法重建颈椎内外平衡,标本兼治,临床值得进一步学习体会。
参考文献
[1]南登昆.康复医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17-222.
[2]牛雪飞,苏辉棠.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87-88.
[3]敖清田,倪泰一.黄帝内经白话全译附原版[J].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30-296.
[4]俞大方.推拿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15-116.
[5]陈果,薛智慧,向娟,等.整脊及相关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4):61-6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