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针灸疗法配合整体护理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127例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将观察对象随机抽签分为观察组65例、对照组62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同时对照组实施整体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配合针灸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完成后,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肠鸣音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再配合针灸与整体护理治疗,效果更为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胃肠功能紊乱;整体护理;针灸疗法;腹部手术
本文引用格式:韩瑞红.针灸疗法配合整体护理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256+258.
0引言
腹部外科手术是临床常规治疗手段,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其常见并发症,与腹部炎症、麻醉、外源性刺激等存在相关性,其表现为排便、排气障碍、呕吐、腹胀等,若不及时治疗,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甚至影响治疗结果[1]。有研究指出,整体护理配合针灸疗法,对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具有积极作用。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127例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65例患者给予针灸配合整体护理治疗,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腹部手术患者127例,术后入选者均存在不同胃肠功能紊乱,均符合《外科学》(第5版)中相关诊断标准。将入选者采用随机抽签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5例中男37例、女28例,年龄20-73岁,平均(55.84±4.71)岁;对照组62例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19-75岁,平均(57.13±5.02)岁。两组资料比较(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均知情。
1.2方法
1.2.1术后对照组患者接受整体护理干预,具体方法:①饮食护理:尽早给予患者喂食,促进肠胃功能恢复,饮食由少至多、从流质向软食过度。②心理护理:患者神志恢复后,及时询问患者自身感受,并告知其手术非常成功,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实施疏导沟通,消除负面情绪。③运动干预:运动护理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鼓励、协助患者做一些简单运动,如活动上肢、坐位等,促进其机体早期恢复。④环境护理:患者住院期间,因注意病房、床单、被褥的干净、清洁,避免感染发生;同时时刻观察患者手术创口,若出现感染情况,应及时处理。⑤体位护理: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术后为避免患者肌肉、神经、血管等受到压迫,使患者取舒适体位,且每间隔2 h进行一次体位更换,预防压疮发生;注意体位调整时,护理人员需动作轻柔、缓慢,避免损伤受压面皮肤。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配合针灸治疗,具体方法:据六经辨证法取主穴:内庭穴、梁门、气冲、中脘、天枢、下巨虚、上巨虚、足三里等,再配合取血海、膈俞、膻中、三阴交、阳陵泉、内关等穴位作为辅穴。手术创伤局部,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穴。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进行治疗,针刺手法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刺激强度根据患者体质而定,对于术中出血多、体质差患者,适当减小刺激。针灸得气后,留针0.5 h,10 min行针一次,1 d/次,治疗5 d为一疗程。
1.3疗效评定。痊愈:经治疗24 h内,患者腹部、体温正常,排便或排气正常;显效:治疗48 h内患者腹部微胀、体温37-38℃、排气或排便正常;有效:术后72 h患者腹部膨隆、体温>38℃、排气或排便;无效:治疗后72 d后患者存在明显腹胀、且仍未排气。治疗有效率=(显效+痊愈+有效)/总人数×100%。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肠鸣音时间。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肛门排气、肠鸣音恢复时间。研究结果显示,两组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肠鸣音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统计学分析(P<0.05),详见表1。
2.2两组疗效对比。本研究显示,观察组65例中,痊愈33例、显效21例、有效8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5.38%;对照组62例患者中,痊愈25例、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治疗总有效率80.6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8%高于对照组8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4、P=0.001,P<0.05)
3讨论
胃肠功能紊乱是腹部手术常见并发症,病症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受阻等,若不及时治疗易诱发多种并发症,造成严重后果。目前,现代医学尚无特效治疗手段,主要方法为药物、或再次手术,而再次手术极易造成二度损伤,导致恶性循环。
中医理论认为胃肠是人体重要器官,主收纳,其属“肠结”范畴;机体受到金刃损伤,导致气滞血瘀、精气亏损、破气破血,气机不畅、转化之物停滞等是为病机;治疗需以通腑气、祛瘀通络为主。针灸作为我国古中医特殊治疗手段,其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备受医患青睐。同时,有研究指出,针灸+护理干预,对治疗胃肠功能紊乱效果显著[2-4]。
本研究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而患者肠鸣音、排期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灸联合整体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经分析,本研究选取针刺主穴分别为:内庭穴、梁门、气冲、中脘、天枢、下巨虚、上巨虚、足三里;其中下巨虚、上巨虚具有调理肠道气机作用,足三里具有行气止痛、理气消胀、疏通经络功效,阳陵泉可疏肝利胆,三阴交可行气补血、健脾疏肝作用,内庭穴具有化积滞、泄热邪、通胃腑作用;梁门穴则属足阳明胃经,具有调中气,和肠胃,化积滞功用;气冲穴具有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的效果;中脘穴属于人体任脉,具有疏肝养胃、降逆利水、和胃健脾的作用。诸穴配伍可加速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疏通气机,进而改善患者胃肠功能。
整体护理干预作为新型护理模式,是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现代护理观念为指导、以患者为中心,并结合患者心理状态、环境因素,将护理管理、临床护理工作模式化、系统化;进而满足临床、患者身心需求,实施有计划、系统、全面的护理,提高临床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护理服务。本研究从患者心理状态、饮食情况、运动等多方面实施干预,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其早日康复。
综上所述,对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患者,采用中西结合方式干预治疗,可起到互补作用,改善治疗结果,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柳瑞.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62例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11):880-883.
[2]胡敏超,陈祖彦,邓新盛,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对照研究[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24):42-43.
[3]杨永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腹膜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对照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6,37(10):113-114.
[4]钟敏林.中医针灸疗法配合腹部按摩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7,9(3):97-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