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探讨在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的具体措施和作用。方法通过对文献资料及本院临床实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因病而不能生活自理的老年患者在长期卧床期间的心理状态和不良心理问题,并提出针对这些不良心理的临床护理策略,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的护理中的临床作用和意义。结果悲观抑郁、焦虑烦躁、孤独是长期卧床老年患者较常出现的负面心理状态,而这些负面心理的产生不仅影响了患者自身疾病的治疗,降低了其预后生活的幸福感,而且还会给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护患关系带来隐患,容易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出现不良护理事件;针对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护理人员通过营造舒适的生理环境、加强基础护理工作、完善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运用适当的心理护理技能等具体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促进和维护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是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必要和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对老年患者的临床护理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少和预防临床并发症的发生,通过对其心理康复的促进,取得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可以极大地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老年;长期卧床;生活质量;心理状态
本文引用格式:字春娥.长期卧床老年患者心理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298,307.
0引言
当前,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在2000-2025年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从1.29亿增至2.64亿,老年人口系数由10.18%上升到17.63%[1]。这一快速增长的趋势,意味着,每4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老年人将成为医疗服务的主要对象。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多数是身体瘫痪、癌症晚期等因素造成的[2]。由于老年患者长期生活不能自理,离不开他人照顾,主要存在孤独、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问题。为此,本文对此类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现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综述如下。
1长期卧床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
1.1悲观抑郁
由于老年患者久卧病床,心理上有一种对家庭的负罪感,,担心自身的疾病难以治愈,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以后生活艰难,再加上病情迁延,行动不便、生活无法自理,对病情不够了解,诸多因素易出现消极悲观心理,自暴自弃,重者可发展为抑郁症。有文献报道[3]:正常人抑郁状况的发病率10%-23%,而老年人因病情不可逆转性引起抑郁症的发生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疾病的治疗是一种负性情绪。
1.2焦虑烦躁
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带来繁重负担,老年患者焦虑心理的内心体验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是极端的惊恐,外在行为主要表现为内心紧张、心烦意乱、坐卧不安、睡眠差、心悸、血压增高、脉搏及呼吸加快等;重者可产生妄想和幻觉[4]。
1.3孤独心理
每个年龄段均有的心理特征,更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特点。老年患者原本受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等外部因素影响,已经导致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再加上卧床,行动障碍,无法建立社交关系,进一步加剧孤独寂寞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躯体化的慢性精神疾病的出现,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患者常以躯体症状来获取注意和照料[5].
2心理护理的具体措施
2.1营造舒适的生理环境
对于焦虑烦躁的老年患者来说,舒适安全的环境是调节紧张情绪,保证充足睡眠的首要前提。例如室内外物品的放置、适宜的温湿度、柔和的光线等等,为患者营造舒适、安全、整洁、安静的治疗环境,对于稳定情绪、减少心理应激、巩固疗效有着重要作用[6]。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良好进行的基础。首先,护士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取得患者的信任与认可;其次,要多方了解患者的个性和行为习惯,理解和尊重患者,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护理;此外,护理工作中,护士端庄的仪表、轻柔的举止、热心温和的态度,对老年人发自内心的尊重,都将有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7]。
2.3加强基础护理工作,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护士和家属要细心周到,做好其日常生活护理工作。指导深呼吸和有效咳嗽,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定时翻身拍背,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的发生。不能刷牙者,协助口腔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有利于减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鼓励患者多饮水,练习床上坐起,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2.4运用适当的心理护理技能,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和维护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
要想在临床取得理想的心理护理效果,就要恰当运用心理护理技能。平等对待患者,耐心倾听,每天主动沟通交流,为促进和维护老年患者的心理康复,要求护士做到如下几点。(1)取得老年患者的高度信任。增加交往时间,向老年患者主动介绍病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让老年患者能够正确对待对疾病,鼓励老年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使其感到自己的生存价值,坚定生活的信心。(2)指导合理使用大脑。只有勤动脑筋,科学合理的使用大脑,才能保持大脑健康。例如,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鼓励老年患者回忆往事,读书读报,做简单算术等等。(3)指导保持稳定乐观的情绪,正确对待疾病和死亡,告知老年患者,快乐的情绪,能使人体的各大系统都处于良好的机能,愉悦的氛围使人心情放松。为老年患者主动营造一些制造快乐氛围的元素,保持快乐心情。(4)帮助老年患者客观对待事物。人到老年更加珍惜生命,留恋生活,总希望健康长寿。但是,老年人也同时清楚时不我待。长期卧床,病痛折磨,会使老年患者冷漠外界事物,对生活失去信心。这对老年患者的身心康复是十分不利的。通过护士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可帮助老年患者克服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心理,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平衡心理状态。
.5完善社会支持
目前,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疗养与生活已逐渐成为一个现实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但老年患者的支持网络还只是停留在自身构建的家庭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层面的介入极少。因此,应当从国家政府、民间组织、个人支持等多个层面构建老年患者的有效支持体系[5]: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8];大力扶持民间社会支持组织,例如慈善组织、宗教组织、社团等;完善社会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如亲戚、乡邻、同事、同学、病友等个人支持。加强这些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力度,才能给予当代数字庞大的老年人口及时全面的照顾,提供物质、情感、信息等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晓琳.心理护理程序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中的积极作用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1):161,173.
[2]V李卉.心理护理程序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29):83,86.
[3]李萍萍.心理护理程序在长期卧床老年患者护理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2):239-240.
[4]何莲芬,樊玲玲,邓怡,等.心理护理对于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6,43(01):155-158.
[5]张冰,陈任,马颖,等.中国老年抑郁症患者心理护理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03):680-683.
[6]谢萍香,王桃.心理护理联合认知行为干预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6):156-158.
[7]王南丽,张雅琼.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24):203-205.
[8]时翔,黄炜.心理护理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改善[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300-30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