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8 14:28:2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方法以随机的方式选取在本科室进行体检的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例数为88例,本次调查选取病例为2018年5月至9月。根据随机的方式将参与本次调查的对象分成两个小组,对比组和调研组,每组均分得44例体检人员。对比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调研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的护理方式为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结果。结果对比组护理满意率为77.27%低于调研组的97.67%,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且P<0.05;调研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27%低于对比组的25%,将两组病例皮下血肿发生情况输入统计学软件查实,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且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应用在体检采血护理中,此护理方式实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普及。

关键词:皮下血肿;护理干预;体检

本文引用格式:宋海旭,孙月,宋博,等.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300+302.

0引言

体检属于身体检查的方式之一,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于体检的认知程度也越来越高,现如今来本院进行体检的人员也越来越多[1]。在体检过程中,对体检人员实施常规护理,此护理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理想。为了提升采血质量,降低皮下血肿发生率,我科室采用了护理干预方式[2]。为了调查两种护理方式实施效果,选取88例体检对象进行对照分析,具体实施情况笔者在如下进行详述,见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随机的方式选取在本科室进行体检的对象,本次调查选取例数为88例,本次调查选取病例为2018年5月至9月。根据随机的方式将参与本次调查的对象分成两个小组,对比组和调研组,每组均分得44例体检人员。对比组参与本次调查的体检者当中,女21例、男23例;年龄为21-57岁,平均(39.7±1.3)岁,文化程度为:大学以及大学以上为15例、高中、中专以及大专为18例、初中以及初中以下为11。调研组参与本次调查的体检者中,女20例、男24例,年龄为22-57岁,平均(39.5±1.5)岁,文化程度为:大学以及大学以上为16例、高中、中专以及大专为15例、初中以及初中以下为13例。本次调查均取得体检者的同意,体检者均签署调查知情书。本次调查取得本院伦理委员会一致认同,将两组人员一般资料输入统计学相关软件查实,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人员一般资料无明显的差异,且P大于0.05,可见此对比结果无价值。

1.2护理方式

1.2.1对比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的护理方式为常规护理,即为常规宣教以及采血后常规叮嘱。

1.2.2调研组在本次调查中采用的护理方式为护理干预,具体实施情况如下:①健康宣教:在体检开始前,护理人员应采取简单的易懂的语言对体检者进行宣教,为其讲述和体检有关的常识,例如体检中如何配合采血人员的工作,在采血中有哪几方面的注意事项,如何避免皮下血肿发生情况;②心理干预:在体检前体检者会存在一定的恐惧感、焦虑感,还有部分体检人员应害怕疼痛而出现拒绝体检等情况,为此护理人员在开始体检前应评估体检者的心理状态,对于存在严重恐惧和抵抗体检、采血体检者应实施个性化心理疏导,引导体检者讲述心理不良情绪反应,释放心理压力,提升配合程度;③加强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操作技能,我科室定期举办交流培训会,会中着重的提升护理人员对于采血的认知程度,提升对于皮下血肿了解程度,在采血中应将手背静脉、前臂头静脉肘静脉为主要的采血位置,在采血过程中应叮嘱体检者固定采血的肢体,降低血肿发生机率;采血后应对病例实施常规按压,使用棉签直接按压法,同时将血管针眼、皮肤针眼同时压住,按压时间应为10 min以内5 min以上,同时将肢体抬高,降低皮下淤血程度,如果存有凝血障碍或者血液系统疾病,应叮嘱此类体检者按压20 min;④采血结束后进行针对性的观察,护理人员应观察体检者有无血肿情况,观察15 min后离开医院,如有体检者出现皮下血肿情况,护理人员应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处理,将冷开水浸湿毛巾湿敷穿刺点周围血肿位置30 min,而且每间隔3 min需要更换一次毛巾,保证毛巾的温度要处于低温度状态,降低血液渗透和收缩情况。

1.3评价指标

1.3.1观察两组体检者护理满意度:我科室采用相关表格测评方式对体检者实施测评调查,总得分值为一百分,高75分(包含75分)为非常满意;高于60分(包含60分)为基本满意;低于59分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总例数-不满意)/总例数×100%。

1.3.2观察两组体检者血肿发生情况:结果以发生和未发生来表示。血肿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例数/总例数
×100%。

2结果

2.1两组体检者护理满意度对比。对比组和调研组参与本次调查的体检者均为44例,对比组中有34例体检者对于本次护理表示满意,其中18例体检者对于本次护理表示非常满意,有16例体检者对于本次护理表示满意,有10例体检者对于本次护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为77.27%;调研组中有43例体检者对于本次护理表示满意,其中21例体检者对于本次护理表示非常满意,有22例体检者对于本次护理表示满意,有1例体检者对于本次护理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率为97.67%,对比组护理满意率低于调研组,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且P<0.05。

\

 
2.2两组体检者血肿发生情况。对比组有11例体检者发生了皮下血肿情况,有33例体检者未发生皮下血肿情况,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5%;调研组有1例体检者发生了皮下血肿情况,有43例体检者未发生皮下血肿情况,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27%,调研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低于对比组,将两组病例皮下血肿发生情况输入统计学软件查实,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且P<0.05。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身体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体检的认可程度也越来越高,现如今来本院体检的人群也越来越多[3]。在体检中,采血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体检者中有不少体检人员对于采血有一种恐惧感,部分体检者因此出现了拒绝体检的情况,采血后还有部分体检者因为不了解血液知识以及采血后的注意事项,在按压不当等因素的作用下,出现了皮下血肿等情况,为此对体检人员实施有效的护理可降低皮下血肿发生情况[4]。在本次护理中,我科室采用了护理干预方式,此护理方式属于临床新型护理方式的一种,是结合与传统常规护理,在实施过程中弥补常规护理不足的新型护理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健康宣教,可提升体检人员对于血液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心理干预,可降低心理压力,提升配合程度;通过提升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可提升采血效果,降低皮下血肿发生率[5];采血后针对性观察,可降低采血后皮下血肿发生机率。为了调查此方式实施效果在本文中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发现对比组护理满意率为77.27%低于调研组的97.67%,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且P<0.05;调研组皮下血肿发生率为2.27%低于对比组的25%,将两组病例皮下血肿发生情况输入统计学软件查实,经对比结果证实,两组之间的差异明显,且P<0.05。

综上所述,护理干预可应用在体检采血护理中,此护理方式实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普及。

参考文献

[1]王芳.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264-266.
[2]宋佳波.分析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55(88):271.
[3]罗云香,刘新凤.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77-78.
[4]路倩,黄季,刘雪红.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4,55(2):440-442.
[5]邓君.护理干预对献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分析[J].医药前沿,2014,65(5):325-3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04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