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干眼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8例干眼病患者随机分两组,各组44例,对照组仅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药物、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指导及心理疏导,利用OSDI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眼症状、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通过护理干预后,眼部症状明显减轻,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明显缓解。结论药物、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指导及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干眼病患者眼部症状,有利于缓解其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护理干预;干眼;生存质量
本文引用格式:谢枋廷,傅钰仙.护理干预对干眼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4):257+260.
0引言
干眼(dry eye disease,DED)作为眼科门诊最常见疾病,根据2015年3月泪膜和眼表协会(TFOS)干眼病工作组第二次会议定义:干眼是眼表的一种多因子疾病,特征是泪膜稳态的丧失并伴有眼表症状,其病因包括泪膜不稳定、泪液高渗性、眼表炎症与损伤和神经感觉异常[1]。干眼发病率高,经调查显示,我国发病率21%-30%[2]。干眼常见主要症状有眼干涩、瘙痒、烧灼感、发红、流泪、刺痛感、沙砾感、异物感、视疲劳和视力模糊等[3],不仅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导致生活质量大大下降,还会产生抑郁等心理问题。我科自2018年2月始对干眼患者实施药物及疾病相关知识健康指导、心理疏导等相关护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科干眼患者88例(17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观察组男18例,女26例;年龄42-73岁,平均(57.48±6.17)岁;病程4-55个月,平均(36.43±9.56)个月;OSDI问卷评分轻度干眼15例,中度18例,重度11例。对照组男21例,女23例;年龄43-74岁,平均(57.17±6.42)岁;病程3-58个月,平均(37.01±8.87)个月;轻度干眼14例,中重20例,重度10例.两组性别、病程、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入选标准:①眼干涩、异物感、视物疲劳,可伴有口鼻干燥。②眼泪分泌量测定(Schirmer法)少于10 mm/5 min。③泪膜破裂时间少于10 s。
1.2.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入院时均记录联系方式,在医师指导下完成OSDI问卷调查。常规护理仅向干眼患者疾病宣教。观察组患者先对其进行健康评估,制定个体化护理计划。措施:①行干眼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干眼病因、临床表现及危害,了解其发病率,让患者知道此病是常见病,但应引起重视。②药物指导:嘱患者按时、遵医嘱用药,正确使用不含防腐剂的人工泪液或其他药物,不要随意用药,不乱用药。③生活指导:嘱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晚睡,适度用眼,不过度使用电子设备,适当增加瞬目动作,防视疲劳。加强眼部按摩或热敷。清淡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食物,加强体育运动,不在大风或空调环境下停留过久,以防泪液蒸发过多。④心理指导:部分患者因症状明显,严重影响了工作生活,出现了焦虑、抑郁情绪。应加强与患者有效沟通,讲解发病机制与治疗方式,帮助患者消除焦虑、恐惧。部分治疗周期长的患者,应耐心、细致,鼓劢患者诉说自己的不适与内心的担忧。⑤随访指导:嘱患者出院后加强随访,根据患者疾病恢复情况调整用药。
1.2.3评价指标和疗效判断:①评价指标:3个月后采用OSDI评分评定患者生存质量,问卷包括12个问题,主要内容为:最近一周内有无异物感、刺痛、畏光、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等症状;在阅读、夜间驾驶、看电子产品,遇到风吹或干燥、冷空气等环境下有无眼部不适。按发生频率将每个症状分为5级,即:0分:无;1分:有时发生;2分:约一半时间发生;3分:经常发生;4分:一直发生。OSDI评分=所有得分总和×100/(测评题目总数×4),总分为0-100分。0-20分为轻度症状,21-45分为中度症状,46-100分为严重症状[4]。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进行评价。②疗效指标:治愈:症状消失,泪液分泌试验多次测量>10 mm/5 min;好转:症状减轻,泪液分泌试验多次测量有所增加;未愈:症状无改善,泪液分泌试验多次测量分泌无增加。
1.3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秩和或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3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干眼分度比较情况,见表1。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后SDS、SAS评分比较情况,见表2。
3讨论
干眼主要分为水样液缺乏性和蒸发过强性两大类,而后者是临床上干眼患者最常见的一类[5]。目前,医学专家多认为干眼的发生与年龄、性别、激素水平、环境、疾病、药物、手术、角膜接触镜磨损以及视频终端使用等因素有关[6-7]。随着进入电子信息化时代,人们视觉任务越来越繁重,干眼发病率每年更呈递增趋势快速上升。伴随干眼而来的不仅仅是患者眼局部的强烈不适感,随着干眼病情的进展,病人生活及心理不堪承受的痛苦更应受到关注。因此,我们应重视干眼患者护理需求,通过护理宣教、饮食指导、药物指导、心理疏导等方面对其综合干预,帮助干眼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控制病情,降低视力伤害,解除内心顾虑,以提高干眼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邵毅.国际干眼新共识(TFOS DEWSⅡ)解读[J].眼科新进展,2018,38(1):1.
[2]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J].中华眼科杂志,2013,49(1):73-75.
[3]Bron A J,Tiffany J M.The Contribution of Meibomian Disease to Dry Eye[J].Ocular Surface,2004,2(2):149-164.
[4]Lemp M A,Crews L A,Bron A J,et al.Distribution of aqueous-deficient and evaporative dry eye in a clinic-based patient cohort:a retrospective study[J].Cornea,2012,31(5):472.
[5]Galor A,Feuer W,Lee D J,et al.Ocular surface parameters in older male veterans[J].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13,54(2):1426-1433.
[6]Tan L L,Morgan P,Cai Z Q,et al.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symptomatic dry eye disease in Singapore[J].Clinical&Experimental Optometry,2015,98(1):45-53.
[7]胡锦东,刘新泉.不利环境因素与干眼[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7,17(4):283-2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1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