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阿替普酶应用于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入住本院且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药物选择阿替普酶,对照组选择尿激酶,分析对比阿替普酶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脑血管再通率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优于尿激酶,有利于早期神经功能损伤恢复,缓解疾病给患者未来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阿替普酶;尿激酶;急性脑梗死;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邓志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5):136-137.
0引言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脑血管疾病,目前此病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当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为溶栓治疗,由于其较好的治疗效果被广大患者所欢迎[1]。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这种治疗方法所取得的效果进行分析。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基础资料
本研究收治的研究资料共计60例,全部患者均为脑梗死病例,全部患者均确诊为脑梗死且发病时间在4.5h内,患者的年龄在41-80岁范围内,患者中位年龄为52.83岁,为了顺利实施比较,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情况,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具备较强的可比较性。
1.2治疗措施
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r-tPa),用法:r-tPa0.9mg/kg(最大剂量为90mg),其中总量的10%在最初1min内静脉推注,剩余的90%以输液泵持续滴注1h[2,3]。
对照组患者静脉给予尿激酶。用法:尿激酶100-150万IU,溶于生理盐水100-200ml,持续静脉滴注30min,总量按2万U/kg计算,总剂量<150万U。
1.3监测
期间需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及神经动能缺损体征变化。静脉溶栓治疗中及结束后2h内,每15min进行一次血压测量和神经功能评估;然后每30min1次,持续6h;以后每小时1次直至治疗后24h。
1.4疗效标准
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为参考依据,在对患者实施干预后的6h、1d和1周内做神经功能评估。
疗效评估项目主要包括:显效、有效、无效。应用的统计方式为: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措施的应用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实施2检验,以最终得到的P的数值来判断结果是否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不大。如下表1。
2.2比较两组的NIHSS评分情况
在观察组中,溶栓前NIHSS评分为(15.2±4.3)分,对照组为(12.1±3.8)分,经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在实施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情况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下表2。
2.3对比两组溶栓后的出血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出血率为13.3%,对照组患者的出血率为33.3%,两组结果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3。
3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部分脑组织急性缺血坏死性疾病。此病的主要特征为:突然发病、症状隐匿、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患者一旦发生急性脑梗死就要及时接受治疗,否则患者极易发生致残、甚至死亡。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当前我国的脑梗死发病率呈持续升高趋势,每年因为急性脑梗死疾病死亡的人数不在少数,给患者造成巨大创伤,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临床上经常应用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是在治疗时间窗内给患者实施尿激酶溶栓,虽然治疗效果较好,在临床上也一直在广泛应用,但尿激酶也有着其致命的弱点,就是出血率较高。在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后,及时预防与控制出血是取得理想治疗效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难点,而出血是受时间窗影响的:对患者开始实施的溶栓时间越迟,那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出现的出血危险性就越大。通常应用尿激酶对患者实施溶栓治疗的时间为小于或等于6h内,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临床中出现了阿替普酶,将溶栓治疗的时间缩短了1.5h,由此可见,在应用阿替普酶对患者实施溶栓后,大大降低了患者的出血风险,但是这种药物的价格偏高,虽然对在临床中的广泛造成不利影响,但影响并不大,由于其安全性更高,人们还是原因选用[4-6]。临床上对一些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之后发生出血情况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阿替普酶的出血率脑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能够很好地控制出血情况,原因是阿替普酶规避了尿激酶溶解纤维蛋白,激活纤维酶原的缺点,促进溶解血栓效果的达成,达到迅速恢复神经功能的目标同时使神经功能损害显著下降了。经过研究我们认识到:阿替普酶与纤溶酶原亲和力不断提升,特别是局部溶栓能力不断增强,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7]。
此外,对患者实施的溶栓治疗时间对整体治疗效果是有重要影响,临床中以3h为界,对3h前的时间窗和3-4.5h的时间窗,同样是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并在治疗后比较两种时间窗的疗效,结果为:应用阿替普酶治疗脑梗死的黄金时间是3h内,在这个时间窗内对患者实施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治疗的缺点为容易导致神经功能恶化、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的出现,所以在治疗后,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
总之,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十分危急严重的疾病,需要在黄金时间内给患者实施治疗。当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的治疗措施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发病后越早接受治疗,那么取得的疗效就越好。在有效时间内,出血率等并发症也较尿激酶低,治愈率也显著提升,患者的住院时间也会显著缩短,患者所达到的治疗效果也更加理想[8],通过治疗后患者的自护能力与自理能够会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熊波,高建军,周建飞.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97-98.
[2]李安民,关文标,郭颖莹,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5(24):86-87.
[3]武国君,王晋朝,孔令军,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15(26):3711-3713.
[4]石智珍,白宇,赵延欣,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18):4-7.
[5]苏清梅,苏全喜,陈石伙,等.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7(30):1-3.
[6]尚俊英,李雪峰,赵虹,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发病3~4.5h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6(12):1923-1927.
[7]周晓安,盛宝英.尿激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8(1):24-26.
[8]赵继来,胡玲玲,孔亮,等.阿替普酶与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颅内出血转化及疗效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6(3):290-29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