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22 11:36:3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于子宫肌瘤治疗中开展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的临床应用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5月到2019年4月于我院妇科收治的124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划分两组各62例,予以研究组患者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方案,予以对照组患者常规子宫内肌瘤切除术。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总量、术后Vas评估、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值(P<0.05);两组并发症存差异(P<0.05);研究组子宫肌瘤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研究组fsH及e2指标与对照组存差异(P<0.05)。结论于子宫肌瘤手术中开展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手术质量。

关键词:腹腔镜;联合治疗;子宫动脉阻断术;肌瘤切除术;子宫肌瘤;疗效

本文引用格式:邹志兰,刘秋月.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75-76.

0引言

子宫肌瘤为常见妇科良性肿瘤,临床较为常见,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两种。针对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多建议采用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手术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的介入,于腹部手术中具有积极导向。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的124例研究对象均为2017年5月到2019年4月于我院妇科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划分两组各62例,研究组年龄22-55岁,中位年龄(35.28±1.17)岁,病程为5个月至9年,中位病程
(3.58±0.43)年,病灶部分:28例病灶于浆膜层,23例病灶于肌壁间,11例病灶于粘膜下层;对照组年龄24-52岁,中位年龄(34.81±1.09)岁,病程为6个月至8年,中位病程(3.35±0.41)年,病灶部分:26例病灶于浆膜层,20例病灶于肌壁间,16例病灶于粘膜下层;比对两组患者入组时的基线资料提示无统计学差异性,具有可比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124例研究对象均符合《妇科肿瘤诊治指南》[1]中对子宫肌瘤的诊断依据,患者伴有阴道不规则流血,入院后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检验可见不规则回声,可见显著肿块,经妇科医生确诊为子宫肌瘤;②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后批准开展,患者及监护人对研究内容知情,签署研究授权书;③具有生育需求;④符合手术指征;⑤伴侣生殖功能正常,性生活和谐。

排除标准:①手术禁忌症患者;②其他生殖疾病患者;③子宫内膜病变患者;④既往有腹部手术患者;⑤严重卵巢恶性肿瘤、生殖器感染、性生活不和谐、精神疾病患者;⑥治疗依从性较差;⑦绝经年龄女性。

1.2方法。两组患者符合手术指征后开展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子宫肌瘤切除术,取患者截石位,予以全身麻醉,于脐上进行穿刺,快速建立气腹,将套针管经穿刺点进入盆腔,观察肌瘤数目、粘连等病灶情况,采用钝性分离肌瘤,借助电凝刀止血,留置引流管进行固定后缝合切口;研究组联合使用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于对照组基础上辅助腹腔镜进入,查看动脉情况,切断动脉供血,采用电凝刀止血,待子宫颜色转为紫红色后对肌瘤进行钝性分离。

1.3评价标准。比对两组手术中及手术后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持续时间、出血总量、术后VAS评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肠梗阻、闭经、阴道出血及皮下气肿发生情况;采用随访模式,观察术后6个月复发情况。比对手术前及手术后6个月卵巢功能指标差异。

1.4统计学分析。本统计学软件SPSS 23.0版本进行所得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表达采用样本χ2检验,计量资料表达采用样本t检验,P<0.05作为统计学差异基础表达。

2结果

2.1患者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相较。研究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时间,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总量、术后VAS评估、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值(P<0.05),见表1。


\

 
2.2患者手术并发症及复发率相较。研究组术后1例患者继发肠梗阻,1例患者阴道出血,并发症发生率3.23%;对照组术后3例患者继发肠梗阻,3例患者继发闭经,3例患者继发阴道出血,2例患者继发皮下气肿,并发症17.74%,两组并发症存差异(P<0.05);研究组子宫肌瘤复发率1.61%,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6.13%(P<0.05),见表2。


\


2.3手术治疗前后两组卵巢功能相较。两组患者均成功随访6个月,术前两组患者卵巢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FSH及E2指标与对照组存差异(P<0.05),见表3。

\

 

3讨论

子宫肌瘤恶化程度较低,但是基于女性生殖健康及生育需求,临床多建议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消除炎性症状,恢复卵巢功能。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为临床常用的手术方案,临床使用因其微创、视野佳、瘢痕少、预后短等优势得以推广应用;但是基于腹腔镜手术于肌底微小肌瘤无作用,存在一定残留肌瘤,术后复发的几率较大[2]。随着临床于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探究深入,于子宫肌瘤切除术中辅助子宫动脉阻断术,阻断肌瘤血运情况,于手术操作中可显著减少术中出血,减少手术对机体的损害,术后预后较好;加之动脉阻断,肌瘤血运被阻断,很大程度降低术后复发几率,临床联合手术治疗效果显著[3]。本研究显示,研究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时间,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总量、术后VAS评估、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数值(P<0.05);两组并发症存差异(P<0.05);研究组子宫肌瘤复发率1.61%,显著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6.13%(P<0.05);两组患者均成功随访6个月,术前两组患者卵巢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FSH及E2指标与对照组存差(P<0.05)。

综上所述,于子宫肌瘤手术中开展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方案,可有效提高手术质量,提高肌瘤清除率,利于患者预后,可于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何红霞,段钊.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5):81-84.
[2]Panagiotopoulou N,Nethra S,Karavolos S,et al.Uterine-sparing minimally invasive interventions in women with uterine fibroid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indirect treatment comparison meta-analysis[J].Acta Obstetricia Et Gynecologica Scandinavica,2015,93(9):858-867.
[3]甄文明,邹岚,伍洁燕,等.腹腔镜子宫动脉阻断术联合肌瘤切除术治疗多发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复发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6):99-10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70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