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胆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以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96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48例,对照组患在采取常规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研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肠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胆结石患者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镜;胆结石
本文引用格式:郭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3):74+76.
0引言
胆结石属于结石类疾病,临床发病率比较高,发病急、病情复杂,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右肩部、右上腹部疼痛,部分病情危重患者会出现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临床治疗胆结石主要采取开腹手术的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疗效不够理想。近年来,腹腔镜和内镜技术日趋成熟完善,在临床治疗胆结石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的96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96例胆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病例单双号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数量均为48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为33-48岁,平均(42.33±2.5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为31-49岁,平均(42.31±2.5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具有统计学可比性(P>0.05)。
1.2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均采取禁止饮食和饮水等措施,利用影像学检查确定胆结石的具体位置。研究组患者采取开腹手术治疗,患者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保持平卧位,切口位置为腹胆区右侧皮肤组织,将患者胆道充分暴露,切开总胆管后取出结石,将创口位置缝合后将结石取出,并给予抗感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在患者仰卧位状态下进行全身麻醉,为患者建立人工气腹,腹压为12-14 mmHg。镜孔位置设置在脐部10 mm,并在锁中线、肋缘下1 cm处设置5 mm直视状态Trocar1个,在患者剑突位置下方2 cm放置10 mmTrocar1个,在手术过程中以此为操作孔。探查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为充分暴露胆管总前臂1-2 cm位置,需要将肝十二指肠前臂位置浆膜切开,并进行穿刺确认,采用电刀切开1 cm左右长度,吸净胆汁。在操作孔中置入纤维胆道镜,观察结石取出情况。针对取出难度比较大的结石,需要采取生理盐水冲洗的方法取出结石。在患者无明显炎症和结石的情况下,术中无需放置T管。
1.3评价标准。统计两组患者肠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包括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象和生命体征完全正常,临床指标呈阴性。有效:血象和生命体征部分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显效和有效视为临床治疗有效。统计两组患者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使用%表示,检验方法为χ2检验,临床指标使用(±s)表示,检验方法为t检验,数据分析比较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2.0,P<0.05表明统计学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肠排气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临床指标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讨论
胆结石发病与饮食习惯和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多发于成年人,胆结石主要成分为胆固醇、黑色胆色素等。胆囊具有贮存和加工处理胆汁的作用,并能够对胆道的压力产生缓冲,对人体消化和肠道免疫具有重要作用。胆结石主要临床症状为胆绞痛、胆囊积液、上腹部疼痛等,胆结石如未能及时治疗,将会流入总胆管,引发胆管结石甚至癌症[2]。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变化,胆结石临床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创伤面积大、患者术中大量出血,术后极易出现胆道感染、胆道出血、胆漏等并发症发,因此该术式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伴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进步,腔镜手术技术日趋成熟完善,开腹探查术与腹腔镜下进行胆道探查适应症基本相同,主要应用与反复胆管炎、胆绞痛、胰腺炎病史、梗阻性黄疸病史、梗阻性黄疸,很多患者耐受性不足,可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进行疾病的治疗。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的研究组患者临床指标和质量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切口长度过长,术后恢复速度慢,极易出现感染,治疗效果不佳[3]。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具有微创的特点,患者疼痛较轻,能够在保证人体括约肌完整的情况下将胆结石一次性清除。该术式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如胆囊直降超过0.5 cm,结石处于胆囊管和胆总管汇合的位置,需要在胆囊管中放置胆道镜,也可在总胆管切开后放置胆道镜。术中需要将总胆管与Trocar头部贴近,确保将结石取净,降低结石残留率。配合使用的纤维胆道镜能够探查胆管内部出现的病变,判断胆管远端的顺畅程度,该术式与开腹手术相比优势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将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胆总管切开取石患者身体无需承担过多痛苦,治疗费用合理,该术式已经逐渐成为治疗胆结石的首选方法。现阶段,腹腔镜T管引流、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属于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在复杂性胆结石治疗中应用该术式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实现对结石的全面清除。该术式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能力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熟练使用各项操作技术,准确进行打结、镜下缝合、结扎处理,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需要结合患者病情合理放置T形引流管,为预防胆漏,可以进行注水等操作,便于及时发现结石残留以及渗漏的问题。
由此可知,胆结石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选取样本数量不足,缺乏同类医疗机构数据对比,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结石的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史芳芳.胆结石手术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的临床体会[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37):140.
[2]张强元.肝胆结石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1):17-18.
[3]扎西平措.高原环境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开腹手术治疗胆结石的效果比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0):56+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