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中医心理学[1]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新生学科,其理论基础源于《皇帝内经》[2],临床应用于内科,外科,精神科,妇科,儿科各科,且获益良多。本文综述中医心理学方法的具体应用,为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提供更加优化的诊疗方案。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临床应用;方法;机制研究
本文引用格式:白先,宋宗良,杨维肖.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153-154.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Analysis of 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I Xian1,SONG Zong-liang2*,YANG Wei-xiao1
(1.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 Shaanxi;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Xianyang Shaanxi)
ABSTRACT:TCM Psychology[1]is a new subject combining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modern psychology,and its theoretical basis is derived from the HuangDiNeiJing[2],which is applied clinically in internal medicine,Surgery,Psychology,Gynecology and Pediatrics,and has great benefits.This paper review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CM psychology,and provides more optim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cheme for patients,families and medical staff.
KEY WORDS:Seven emotion Theory;Pathogenicity Mechanism;Psych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0引言
心身情绪相关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现代医学治疗此类疾病的措施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但可选西药有限且副作用大。王米渠[3]教授结合传统医学和现代心理学提出了中医心理学这一新概念,其是运用中医七情理论研究个体人的内心活动规律和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影响及规律的诊疗方法,临床获益良多。本文详细总结了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具体如下。
1中医心理学的概念
中医心理学(Psycholo gy of TCM)是以经典中医理论为主导,在医事保健活动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与疾病或健康之间的网络关系,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一门系统的科学体系[3]。具体指运用中医七情理论研究个体人的内心活动规律和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中的影响及规律的诊疗方法。不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发病基础,其常与个人性格、气质特点、社会经济相关。
2临床应用
朱海娟[4]对甲状腺疾病的治疗中认为,情志因素是甲状腺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运用情志调整法可缓解患者的精神心理压力,利于患者病情恢复并预防复发。李付云[5-6]治疗癌痛病人191例,治疗组给予情绪调控治疗和舒适护理,同时重视调节和管控患者的情绪,结论:良好的情绪可帮助癌痛病人缓解痛苦。冯丽红等[7]认为对乳癌患者的情绪调控中,采用术前健康宣教,病人家属医生配合,松弛疗法(放松、缓解压力充分沟通),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加强心理疏导等方法,可提高手术疗效,加快术后康复。临床数据[8]:中医心理养生(从精神上保持良好状态,以保障机体功能的正常发挥,来达到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可改善患者失眠状态,降低发病率,也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提高抗压能力,缓解焦虑。翟华玲等[9]临床研究200例妇科心理疾病患者,采用该院自制评分表,运用中医心理疗法,具体为暗示,解惑释疑,明察病情、解除心理、生活困扰;开导鼓励,顺情调志,疏肝理气法,同时鼓励患者处理好家庭及婚姻关系。结果:治疗后患者满意度优于治疗前。闫少校等[10]治疗86例抑郁症患者,治疗组给予改良中医情绪疗法(MTET),结果显示,MTET治疗不仅可改善抑郁症患者症状,而且长期治疗可达到持久缓解症状的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抑郁心理的康复。徐亭亭等[11]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中采用五志相胜法、遗精变气法、以理遣情法、太极拳四种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烧心、反酸、咽喉不适感等临床症状。胡汉娇[12]治疗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50例,给予移情易性法、言语开导法、行为干预法情志护理治疗后,结果患者的希望水平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和改善,结论:中医情志护理可以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塑造患者的正性情志,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稳定与发展。崔英丽[13]对妇女心理学问题临床研究中,应用“明察病情,闭经得通”理论治疗闭经,“木郁达之,疏肝理气法”治疗不孕症,“共情与疏神开心法”和“行为疗法、志意以绳法”治疗心身疾病均取得良好效果。杨志刚等[14]治疗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1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和五音疗法,结果:观察组焦虑和抑郁症状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张倩等[15]对睡眠质量受老年性皮肤瘙痒病影响的60例患者研究中,利用调欲疗法(节欲和从欲疗法)干预,结果表明调欲疗法可缓解患者的瘙痒症状并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康锦伟等[16]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焦虑症的80例门诊患者治疗中,应用传统中医情志养生、五志相胜理论进行干预后,对患者昼夜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调控作用。李娜等[17]对皮肤病病人的研究中,利用情志护理:具体为:1)情志相胜,辨证施护2)语言疏导,正面影响3)移情暗示,转移注意力4)发泄郁积,理解倾听四种方法治疗后患者皮肤症状改善,并有利于早日康复。高德芳等[18]对妊娠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问题干预的研究中,应用宣泄情绪、发现问题—倾诉中给予接纳、理解—强化积极心理成分,缓解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情志顺势心理治疗方法,有效缓解了患者家属的焦虑、人际关系敌对、偏执等临床表现。张建英等[19]认为,中医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的心理特征。叶增杰等[20]应用艺术疗法(自由绘画、泥塑、剪纸等为主)可改善肿瘤患儿的情绪困扰、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治疗配合度、促进患儿的自尊以及人格的发展。王祺慧等[21]利用音乐疗法治疗自闭症患儿的临床报道中提出,采用即兴式音乐治疗和再创造式音乐治疗,对患儿大哭大闹时诸如啃咬自己、攻击他人或扔东西的行为,倒地翻滚的各项情绪行为均有了明显改善。有临床观察250例慢性病[22]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用中医情志护理,临床观察证实情志护理可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并可提高生存质量。李想等[23]治疗大学生抑郁症,采用中医心理疗法(包括中医情志疗法、祝由术、暗示法、情志相胜法)和中医认知疗法(包括开导法和抑情顺理法)及中医行为疗法(包括习见习闻法和厌恶疗法)临床取得效果良好。
3小结
吴瑭在《医医病书》中言:"详告以病之所由来,使患者知之,而不放再犯,又必细体变风变雅,曲察劳人思妇之隐情,婉言以开导之,重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惊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可以奏效如神。[24]”医生治病,既要着眼于疾病的症候表现,更要注意了解病人的性情好恶等心理活动,即在遣方用药上,也应照顾病人的心理特点;《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闲情偶寄》言"投其所好"即病疾者以酷爱之物药之,急需之物愈之,钟爱之人缓之等为方法,即顺从情欲疗法。目前中医心理学的具体方法有情志相胜、习以平惊、逸以治劳、行为疗法、祝由术、音乐疗法、艺术疗法、调欲疗法。运用中医心理疗法临床效果显著。
4实验研究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25],人体情绪发生剧烈而长期变化时可导致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素(HPAA)调节水平发生变化,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神经酶、环核苷酸系统以及Fos蛋白表达的变化也发生相应变化,外显出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多环节的作用特点,该研究指出,大脑的边缘系统、海马、皮质额叶等可能是情绪的反应区,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网络调节活动与患者所表现出的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激素和神经递质改变成相关性。秦竹等[26]认为:长期不良负性生活体验,压力心理应激刺激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及其相关的氧化刺激、细胞凋亡为核心的应激中介机制相互影响,致使脑、脑干LC-NE及其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靶腺内分泌调节轴、免疫系统及过氧化物等的应激中介作用发挥失常,从而导致相关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5讨论
国内外学者现对情志因素导致疾病的相关研究已经很多,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27],人群中焦虑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3.6%~28.8%,90%的焦虑症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女性往往多于男性。就中国人而言,受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心理疾病的认识及危害了解尚浅,且对自身心理问题因内在原因避而不谈,无法及时的治疗。据相关研究,我们应从多方面考虑疾病治疗的影响因素,不仅对于患者,而且与提供护理的相关人员包括家属及医护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相关性。于心身相关疾病,全国绝大多数中医院现还没有标准、规范的中医心理诊疗科或心身疾病科[28-29],大多数病人无处就诊,导致长期精神上压抑与治疗困难,同时给患者自身及家属也带来精神压力,而中医心理学注重情志调畅、恰当劝慰、妥善的药物治疗,以期解决问题。因此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为临床治疗心身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行、借鉴的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家强,王米渠.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530-531.
[2]邢玉瑞.内经选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6.
[3]李世通,汪卫东,王米渠.探讨中医心理学核心竞争优势[J].时珍国医国药,2017,28(1):178-180.
[4]朱海娟.甲状腺疾病的情志致病机制及治疗[J].山东中医杂志,2018,37(2):101-103.
[5]李付云,情绪调控和环境舒适在癌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研究,2014,11:242-243.
[6]李付云,李瑾.情绪调控干预对癌症患者心理状况疼痛程度和生存质量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3):69-71.
[7]冯丽红,杨蕾.浅谈乳癌患者的情绪调控[J].健康教育,2018,2,5(6):269-270.
[8]肖美霞,彭玉长,高则安,等.中医心理养生对睡眠障碍的影响概述[J].教育现代化,2016,26:310-312.
[9]翟华玲.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及在中医妇科的应用[J].Medicine and health education,2016,135:135-137.
[10]闫少校,赵霞,吕梦涵,等.改良中医情绪疗法配合抗抑郁药治疗抑郁症34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6,57(6):484-488.
[11]徐亭亭,张宇,程艳梅.等,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心理学探析[J].新中医,2017,49(7):187-189.
[12]胡汉娇.肺癌全肺切除术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3):53-56.
[13]崔英丽.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及在中医妇科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3):103.
[14]杨志刚,潘春联,郑丽芳,等.中医心理疗法对重症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负面情绪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18,21(4);484-486.
[15]张倩,王洪志,高静,等.中医调欲疗法对老年性皮肤瘙痒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2):161-165.
[16]康锦伟,林庆,王懿.中医情志疗法干预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焦虑症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17(5):789-791.
[17]李娜冉,群兰,涂颖.中医情志护理在皮肤病中的运用[J].皮肤病与性病,2016,38(5):339-341.
[18]高德芳,赵永红,张传波,等.情志顺势心理治疗对妊娠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6,29(2):123-125.
[19]张建英,何建成.帕金森病心理特征表现及中医心理干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6,43(5):956-957.
[20]叶增杰,梁木子,武凤震,等.艺术疗法在肿瘤患儿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2017,16(8):77-81.
[21]王祺慧,宋博媛.音乐治疗干预自闭症儿童情绪问题的个案研究[J].科技视界,2017,3:52,58.
[22]李想,闫海军.大学生抑郁症中医心理疗法疏导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9):171-174.
[23]张伯华.中医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4]吴鞠通.医医病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5]李楠.情志致病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机制探讨[M].中医研究,2008,21(3):3-5.
[26]秦竹,马定松,王显.中西医结合医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9-102.
[27]大卫·伯恩斯,刘树英译.我们该如何应对焦虑情绪[N].健康报,2017.8.25第006版.
[28]王米渠,谭从娥,李世通.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5):470-472.
[29]肖源诣,李军,李梦桐,等.中医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前景[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8,7(4):770-7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