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8-08-17 00:03: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 研究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肾内科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1 月收治的 48 例急性间质
性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病理表现、致病因素、治疗效果及转归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48 例患者中显效 40 例,
有效 6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95.8%;经活检后发现,细胞浸润严重 2 例,给予碳酸氢钠治疗后均达到痊愈。随诊观察得知,对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无法自主进食者的治疗有效率为 97.5%(39/40);四肢乏力者为 100.0%(8/8),12 周后所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麻醉效果,降低术后不良反应, 缩小麻醉药物用量,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助于保证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

\

关键词:急性间质性肾炎;临床表现;致病因素

作者:王丽 . 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18(69):3-4.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WANG Li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Renhe District, Panzhihua, Sichuan,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Methods A total of 48 patients with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Nephrology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 According to its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pathogenic factors,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prognosis, w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changes. Results   Of the 48 patients, 40 were markedly effective, 6 were effective, and   2 were ineffective.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8%. After biopsy, severe cell infiltration was found in 2 patients. All patients were cured after administration of sodium bicarbonate. Observed after follow-up, the effective rate of gastrointestinal discomfort, nausea, vomiting and unable to eat autonomously was 97.5% (39/40). limb weakness was 100.0% (8/8), 12 weeks after all the clinical symptoms are completely disappear. Conclusion Remifentanil combined with propofol 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 is effective in gynecologic laparoscopic anesthesia.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linical anesthetic effect, reduce postoperative adverse reactions, and reduce the use of anesthetic drugs. It is safer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Further in-depth studies will help ensure hemodynamic stability during anesthesia.

KEY WORDS: 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Pathogenic factors

0引言
急性间质性肾炎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属于高发性肾间质综合征,多表现为肾间质水肿或局灶性浸润,同时伴随不同程度的肾小管退行性改变,导致患者肾功能受损,造成肾血管及肾小球等发生组织病变;其病症机理较为复杂,致病因素复杂多样,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反应,临床诊断率不高,一旦治疗不及很容易引起恶化,随病情发展,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生活 [1-2]。因此深入探究其病症机理,分析其致病因素,有利于协助临床上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提升综合诊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结果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肾内科 2016年1 月至 2017 年 1 月收治的 48 例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临床病理表现、致病因素、治疗效果及转归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其中男性 28 例,女性 20 例,年龄 20~61 岁,平均(40.5±3.5)岁,病程 1~30d,平均(14.5±4.5)d;两组患者均已通过相关检测,符合急性肾间质肾炎诊断标准,排除相关用药不适者,无其他传染性疾病,本次研究已获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其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病因分析
48 例患者中,由药物因素所致的占 20 例,其中木通 6 例、别嘌醇4 例、喹诺酮类 5 例、阿莫西林 3 例、头孢曲松 2 例; 特发性 12 例、干燥综合征所致 5 例、病毒及细菌感染所致 4例、鱼胆中毒 0 例、不明原因所致 7 例。

1.2.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全身检测,给予全程生命体征监测,远离病因、纠正其酸碱度紊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针对病情较重的患者, 可适当给予激素冲击,或执行血液透析,及时控制感染走向。同时给予常规药物控制,所有患者接受药物控制前需停用相关药物,20 例患者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剂,250mg/d,给予静脉滴注,2 次 /d,7d/ 疗程,5 例接受泼尼松治疗,20~40mg/ 次,同时给予碳酸氢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观察指标
48 例患者均接受肾脏穿刺活检,通过光镜观察发现,其病变性质程度可见肾组织冰冻切片荧光标记染色分析,免疫球蛋白(IG)、G、A、M、C1q,C3 补体、C4,同时观察其纤维蛋白沉淀情况,采用显效、有效、无效等指标观察其综合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 SPSS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数据描述采用(%)表示,采用  2 检验,计量数据以均数 ± 标准差(  ±s)表示,通过 t 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症状、体征分析

通过对 48 例患者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分析发现,由抗生素类、别嘌醇类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起病迅速,病情发展较快,用药后均在 1~3h 出现症状,具体表现为发热、皮疹、急性肾功能衰竭。由病毒、细菌感染及干燥综合征导致起病的患者其发病较为隐匿,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无法自主进食,共 40 例;存在一定程度的四肢乏力者 8 例,其中软瘫 1 例,夜间尿液增多 2 例,发热 37.5~38.5℃的 2
例,肉眼血尿 1 例,全身皮疹 1 例,关节痛1 例。

2.2实验室检查分析

血肌 酐水平:1 10.85 ~ 685.45 μmol/L ;血 尿 素 氮 :
6.55~8.95mmol/L;血尿酸低于 3.5mmol/L,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血钾低于 3.5mmol/L,血钾高于 5.5mmol/L,血碳酸氢盐低于 20mmol/L,代谢性酸中毒,尿蛋白呈阳性、24h 尿蛋白定量为 1~2g,其尿渗透压均存在明显降低,均为≤ 450mmol/L,其中血尿、尿糖阳性、尿 β2- 微球蛋白提升,白细胞明显可见。

2.3肾活检标本病理检测分析

通过光镜下检测发现,48 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炎症细胞浸润,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小管上皮细胞的空泡变性,多表现为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其中 10 例存在肾小管坏死、12 例存在间质水肿、8 例存在灶性小管萎缩,10 例存在轻度局灶性间质纤维化倾向,5 例存在灶性出血;同时,3例 存在小球系膜细胞轻度局灶增生,与球囊存在明显粘连,1例IgG、1gM 沿系膜区与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颗粒样沉积,1例C3 与纤维蛋白沿纤维蛋白系膜区与小管上皮细胞基底膜颗粒样沉积,M、C1q、C4,均呈现为阴性。

2.4治疗效果与转归观察
48 例患者中显效 40 例、有效6 例、无效2 例,总有效率为 95.8%;经活检后发现,细胞浸润严重 2 例,给予碳酸氢钠治疗后均达到痊愈。随诊观察得知,对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无法自主进食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7.5%(39/40);四肢乏力者为 100.0%(8/8),12 周后所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3讨论

急性间质性肾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是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发病率正呈现出持续性升高的趋势,因此,进一步探讨其内在病症机理,总结其致病因素,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提升治疗安全性,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研究意义 [3]。

急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种以急性肾小管间质炎症为病理特征的常见肾脏疾病,其原发过程累及肾间质及有关结构,随着病情进展,将导致多种特征性的功能异常,其中,急性间质性肾炎约占总比的 10%~20%[4]。其临床表现以多尿、烦渴、恶心、夜尿、肉眼血尿、肌无力、软瘫、关节痛等症状为主,可并发肾性糖尿乃至 fanconi 综合征,引起肾小管性酸中毒直至进入尿毒症,一旦治疗不及将导致肾性贫血和高血压急性间质性肾炎并发急性肾衰,且无特异性临床症状,仅表现肾衰竭症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浆尿素氮、肌酐增高。在少数情况下,急性间质性肾炎伴大量蛋白尿,甚至出现肾病综合征、镜下或肉眼血尿。虽提示肾小球病变,但病理上未见小球受损,其发病机制不明,可能由于感染或中毒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对蛋白和红细胞的通透性增加 [5]。

其病症机理较为复杂,致病因素主要包括感染、系统性疾病、药物影响、重金属盐、化学毒物或生物毒素影响、代谢疾病等:

(1)致病感染包括细菌、真菌及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同时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重症链球菌感染、白喉、猩红热、支原体肺炎、梅毒、布氏杆菌病、军团菌病、乙肝病毒抗原血症、巨细胞病毒感染、伤寒、麻疹、肾盂肾炎等;

(2)系统性疾病类型多样,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结节病、原发性冷球蛋白血症,有无血液系统疾病,如多发性骨髓瘤、阵发性血红蛋白尿、淋巴增生性疾病、镰状细胞病等;

(3)间质性肾炎病因之药物致病可能与环孢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两性霉素 B、止痛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顺铂等长期应用相关;

\

(4)生物(化学)毒素主要包括四氯化碳、四氯乙烯、甲醇、鱼胆毒、蜂毒、蕈毒等 [6-7]。
临床研究得知,肾乳头部位以下尿路梗阻是半数以上间质性肾炎的原发性病因,但非梗阻性肾盂肾炎在无梗阻或其他肾脏病的原发病因时,肾脏细菌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进行性肾盂肾炎在慢性肾衰较为少见,因此,一旦间质及其有关结构发生免疫性损伤,将大大提升疾病促发几率。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的因素主要包括微血管损伤、肾小管细胞损伤、炎症细胞相互作用、纤维母细胞表现型的变化,肾小管细胞与纤维母细胞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导致肾小管萎缩、发生不同程度的间质纤维化、间质浸润等反应 [8]。同时能够释出大量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致使细胞成分合成与降解失调,造成肾小管萎缩 [9]。另外,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使间质成纤维细胞增殖,将明显提升细胞外基质沉积量,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力升高,最终导致肾功能进行性丧失。

本次研究通过病理学观察及临床检测发现,药物影响、系统性疾病及生物毒性是造成急性间质性肾炎的主要因素,其中以药物影响最具代表性;临床治疗主要应用药物控制方式,及时停用有关药物;对中毒性肾病患者的治疗,要求其脱离接触有关的毒性物质及重金属,使用特效解毒剂(本次研究选择甲基强的松龙),加速毒性物质的清除效果,同时应用碳酸氢钠等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症状,平衡酸碱水平,降低血压水平,纠正贫血症状,对由药物等因素过敏所致病的患者给予适当的激素治疗,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如肾功能衰竭等,及时采取血液透析,对症治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控制肾功能进一步衰退 [10]。本次研究发现,由药物导致的急性间质性肾炎多以单核细胞或多核嗜酸性细胞为主,单核细胞增多同样出现病毒感染的症状中;而嗜酸性细胞增多见于某些特发性间质性肾炎,针对不同致病类型,及时远离致病源,采取血液透析、激素治疗或水电解质干预,给予对症治疗,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总有效率高达 95.8%,各临床指标水平相较于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导致急性间质性肾炎的致病因素以药物影响为主,通过血液透析、激素治疗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尽早确诊并去除病因,改善预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51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