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析血液筛查中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7 10:50:1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血液筛查中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00例丙型肝炎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使用胶体金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化学发光测定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初检结果为阳性及可疑标本进行复检。结果经胶体金法检测出150例阳性及可疑标本;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出阴性、可疑、阳性分别为:45例、5例、100例;经化学发光测定法检测出阴性、可疑、阳性分别为:24例、16例、110例;两组一致性强度较好(Kappa=0.749,U=17.34,P<0.01);检出65例可疑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5例,20例,40例,化学发光测定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4例、16例、45例,两组一致性强度中等(Kappa=0.489,U=7.94,P<0.05);检出85例阳性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3例、17例、65例,化学发光测定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3例、16例、66例,两组一致性强度中等较好(Kappa=0.702,U=11.96,P<0.01)。结论在临床血液筛查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化学发光测定法等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检测可疑标本结果一致性强度中等,而阳性及阴性标本检测结果一致性强度较好,临床可利用特异性和敏感度更强的检测方法对可疑标本进行检测。

关键词:血液筛查;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敏感度

本文引用格式:虞蕊鸿.探析血液筛查中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62,178.

0引言

丙型肝炎病毒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传染范围较广的感染性疾病,而且有49%左右的患者会慢慢转化成为慢性肝炎[1],少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发展成肝细胞性肝癌或者肝硬化等恶性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2]。本文旨在探究血液筛查中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方法。

\

 
1资料和方法

1.1基线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00例丙型肝炎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有4925例,女性患者有5075例;年龄在10-90岁之间,平均年龄(58.61±20.18)岁。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并于检测前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使用促凝管抽取10000例需要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患者的静脉血,接着以3000 r/min的速度做10 min的离心处理,分离血清之后,利用胶体金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并记录检测结果,对检测结果为可疑和阳性的标本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化学发光法进行复检并记录检测结果[3]。

1.3观察指标

①胶体金法的检测结果;②两种复检方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可疑、阳性,可疑阳性的检测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核算本次所得数据的软件为:SPSS 22.0版本,当P<0.05时说明数据具有差异性。

2结果

(1)胶体金法检测出150例阳性及可疑标本;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出阴性45例,可疑5例,阳性100例;经化学发光测定法检测出阴性24例,可疑16例,阳性110例,两组一致性强度较好(Kappa=0.749,U=17.34,P<0.01)。

(2)检出65例可疑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5例,20例,40例;化学发光测定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4例、16例、45例,两组一致性强度中等(Kappa=0.489,U=7.94,P<0.05)。

(3)检出85例阳性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3例、17例、65例;化学发光测定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3例、16例、66例,两组一致性强度中等较好(Kappa=0.702,U=11.96,P<0.01)。

3讨论

丙型肝炎病毒是引起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的主要病原体,是一种传染范围极广,甚至是全球性流行的肝炎病毒。由于其对于患者的生命危害极大,目前又暂无有效的疫苗可用,所以早期临床上的诊断和控制、治疗已成为全世界对于该疾病的研究重点[4]。以我国目前的医疗科技水平,在大部分的医院都已开展丙型肝炎病毒检测的项目,但应用范围较狭隘,仅仅用于输血前、手术前和怀孕前的检查[5]。

\

 
患者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以后,早期的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患者给予该疾病的重视度不够[6]。但是随着病情的发展,丙型肝炎病毒可能会慢慢向慢性肝炎,甚至向肝细胞性肝癌或者肝硬化等恶性疾病演化。其次,有相当多的丙型肝炎病毒的携带者没有在早期的时候诊断出来并进行治疗[7],或者在自身毫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献血、手术等方式传播开来。因此,临床上加强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检测迫在眉睫[8]。

本文通过将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00例丙型肝炎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使用胶体金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及化学发光测定法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对初检结果为阳性及可疑标本进行复检,以观察其检测和复检结果数据。

本研究表明,经胶体金法检测出150例阳性及可疑标本;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出阴性、可疑、阳性分别为:45例、5例、100例;经化学发光测定法检测出阴性、可疑、阳性分别为:24例、16例、110例;两组一致性强度较好(Kappa=0.749,U=17.34,P<0.01);检出65例可疑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5例,20例,40例,化学发光测定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4例、16例、45例,两组一致性强度中等(Kappa=0.489,U=7.94,P<0.05);检出85例阳性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3例、17例、65例,化学发光测定法检验结果的阴性、可疑、阳性为:3例、16例、66例,两组一致性强度中等较好(Kappa=0.702,U=11.96,P<0.01)。

综上所述,在临床血液筛查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和化学发光测定法等常见的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检测可疑标本结果一致性强度中等,而阳性及阴性标本检测结果一致性强度较好,临床可利用特异性和敏感度更强的检测方法对可疑标本进行检测。

参考文献

[1]黄耀东,彭云娟,魏丽华,等.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联合核酸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价值[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8,10(1):53-54.
[2]王卓妍,陈立,任芙蓉,等.实施核酸检测后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模式的探讨[J].北京医学,2016,38(8):854-858.
[3]张健,刘晋洪,刘宜仲,等.深圳宝安地区血液筛查不合格献血人群特征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17):2450-2452.
[4]徐利强,李建华,倪修文,等.ELISA联合NAT技术在献血者血液筛查和输血残余风险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8,32(4):407-410.
[5]谢玉娜.血液筛查中常用的丙型肝炎病毒检测方法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8,24(24):73-75.
[6]任艳丽.核酸检测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7,46(8):968-969.
[7]黄乙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两种检测方法结果比较[J].海南医学,2016,27(23):3935-3936.
[8]孙天峰.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32(83):62-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3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