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康复训练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后遗症患者计96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48)与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n=48),对比治疗效果及两组患者的吞咽功能水平。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周、4周、8周,实验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SSA)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并行综合康复训练方案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可加快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综合康复训练;脑卒中;吞咽障碍
本文引用格式:李晓楠.探讨分析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190-191.
0引言
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致死率与致残率均较高,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其病死率已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仍然伴随较多的后遗症,吞咽障碍即为常见的一种。吞咽功能障碍容易造成呛咳、营养不良以及吸入性肺炎等,对患者的健康存在较大的不良影响,不利于其生活质量的提升,在常规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故考虑联合进行功能训练,以发挥出机体的代偿能力,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1]。为验证综合康复训练对治疗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以我院收治脑卒中伴吞咽障碍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后遗症患者计96例,随机分为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n=48)与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n=48)。对照组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51~78岁,均数(62.4±4.1)岁,包括脑梗塞27例,脑出血21例,实验组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52~77岁,均数(62.1±4.3)岁,包括脑梗塞29例,脑出血19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纳入患者均经临床检验确诊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即下列标准中伴随一项阳性者:(1)饮水过程中或者饮水完毕后伴随噎呛或呛咳;(2)吞咽后伴随声音嘶哑现象;(3)伴随声音嘶哑、构音障碍、声音改变、进食后咳嗽等。对本次研究之情同意,自愿参与且已经签订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近期使用镇静药物、利尿剂等患者以及伴随咽喉部位恶性病变与重大脏器、精神疾病患者[2]。
1.3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案,遵医嘱使用脑蛋白水解物、血塞通、胞二磷胆碱等药物进行静脉滴注,每日用药1次,旨在改善患者的脑部循环。实验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案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体位训练,在进食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体力,辅助患者尽可能取自然坐姿进行摄食,如患者体力不佳,可采用半卧位的姿势进食,床头抬高30~45°。(2)口颜面训练,要求在正式开展吞咽功能康复训练之前,做好对患者吞咽器官肌肉的训练,包括唇部、腮部以及颌部等,同时进行患者下颚与颌部的按摩工作,按摩次数在5次以上。指导患者完成闭唇、开唇、鼓腮、吹气以及伸舌等动作,在完成动作时要求每个动作至少维持5s以上,并反复训练5~10次,并配合进行发音的指导,以单音节字逐渐过渡到词语[3]。(3)口腔与咽喉刺激,该过程中使用冰棉棒进行,刺激位置包括软腭、咽后壁、舌头等参与到整个吞咽过程的多个部位,在刺激的过程中,要求缓慢移动棉棒,确保循序渐近的进行刺激,每次刺激的时间在2~3min,在刺激完成后,指导患者进行空咽训练。(4)压舌板压迫,使用压舌板对患者的口腔内壁施加压力,力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让患者体验到压力,而后在以冰棉棒以及湿润的温棉棒对患者的口腔内壁与舌头进行交替刺激,让患者能够感受到温度。而后分别使用蘸取由强烈味道(酸、甜、苦、辣、咸)液体的棉棒对舌头与味蕾加以刺激,以加快患者味觉的恢复进程[4]。(5)吞咽训练,包括空咽、侧方吞咽、点头辅助吞咽等,在患者可完成上述吞咽动作之后,可开始利用食物进行辅助吞咽训练,最初使用糊状物与稀粥等进行训练,用量1小口或者是半茶匙即可,并根据患者的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增加食物量。在患者已经能够熟练吞咽流食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固体等。(6)使用吞咽电子治疗仪辅助治疗,将电极置于患者的舌骨附近肌肉,采用吞咽治疗模式,每日治疗15~20min,每天1次。
1.4观察指标
(1)对比临床疗效,分为基本治愈、显效、有效与无效四个等级,其中吞咽功能基本恢复,且SSA评分在25分之下,判定为基本治愈,如患者的吞咽功能有显著改善,SSA评分在25~29范围内,判定为显效,吞咽功能好转,SSA评分在30~35区间,判定为有效,未见显著改善,SSA评分在35之上,判定为无效[5]。(2)对比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的吞咽障碍评分(SSA),评分内容涵盖对患者吞咽活动相关组织功能的检查、饮水试验以及增加饮水量后的饮水试验,分值在17~46分,分值越高代表吞咽障碍越严重。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在Excel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SPSS 21.0软件包进行处理分析,设定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实验组治疗中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吞咽障碍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吞咽障碍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2周、4周、8周,实验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患者由于假性球麻痹影响,常伴随唇、舌、喉以及软腭等功能的损伤,导致吞咽功能异常,难以正常进食,并伴有发音障碍,对患者的雨后预后存在严重的不良影响,且容易并发诸如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甚至可威胁患者的生命,故需要采用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本次研究所指定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案以神经可塑性原理为基础,旨在通过对失能器官的反复刺激以及训练,实现神经与肌肉功能的代偿,促进神经的重建,以起到恢复患者吞咽功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综合康复训练方案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其疗效理想,而治疗后2周、4周、8周,实验组吞咽功能障碍评分(SSA)均低于对照组,P<0.05,则代表该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但需要注意的是,患者的治疗依从度与康复训练的效果存在密切的联系,而部分患者由于担心呛咳、误吸等,甚至会出现强烈的抗拒,故在训练前需要做好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提高其依从度,并在训练时控制好强度以及吞咽量,确保训练工作循序渐近的开展,进而保障训练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伴随吞咽障碍后遗症患者,在常规改善脑循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康复训练干预效果理想,能够促进神经代偿功能的恢复,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水平,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梁杰林.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10):140-141.
[2]赵屹.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4):49-50.
[3]彭慧.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施行康复护理的必要性及意义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10):221-222.
[4]陈国强,胡延林,宋玉佩,等.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7(8):52-54.
[5]周敏.综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8):95-9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