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现状及探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6 14:17:0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整理了近十年关于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相关文献,并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现将其综述如下。

关键词:热敏灸;肩周炎;研究现状

本文引用格式:纪鹏程,乔宇,李梅梅,等.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研究现状及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80-81.

0引言

肩关节周围炎症即肩周炎,是一种发生在肩部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蜕变而引起的关节囊和关节周软组织的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以肩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该病引起的疼痛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发现热敏灸治疗肩周炎有很好的疗效,现就近十年文献关于热敏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报道综述如下。

\

 
1热敏化腧穴规律研究

邹来勇[1]等对112例肩周炎患者及39例正常组按照回旋法、雀啄法、温和灸法进行腧穴热敏化探查,进行热敏化腧穴探感定位,分析肩周炎患者热敏穴出现规律,结果发现急性期热敏化主要在经外病变部位,即阿是穴及经外奇穴;粘连期热敏化主要在病变部位及足太阳经风门穴部位;缓解期热敏化主要在手阳明经手三里与肩髃部位。正常组出现热敏化现象不明显。结论:各期肩周炎热敏化部位不同,急性期以疼痛部位为主,粘连期以病变部位及太阳经为主,缓解期以阳明经为主,具有一定规律。

2热敏灸量研究

郑嵩[2]研究肩周炎患者60例,在患侧肩颈部及上肢上段寻找发生热敏化反应的腧穴,详细记录并选取敏化现象最强的2个腧穴进行悬灸,保持该穴有足够热量,施灸至消敏饱和状态。结果,治愈19例,显效29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67%。

3热敏灸灸感研究

徐海燕[3]等基于倾向性评分中的匹配法(PSM),观察热敏灸感与传统灸感对肩周炎的灸疗疗效差异。采用前瞻性队列设计模式,艾灸探查同一组穴位(手三里、肩井、膏肓俞、阿是穴)的灸感。在131例受试者中运用SPSS19.0软件PSM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的样本,共30对。其中试验组:出现6种特殊的热敏灸感;对照组(n=30):仅有局部温热感。两组均治疗30天,随访6个月。观察指标为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简化Mc Gill量表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年龄、体重指数、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MPQ评分以及ADL评分在两组间不均衡的协变量经匹配后均达到均衡。治疗2周和6个月随访后,组间Michael fees肩关节功能评分、MPQ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热敏灸感组不论近期疗效还是远期疗效均优于传统灸感组。结论:艾灸同一组穴位,热敏灸感组对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灸感组。

4热敏灸疗法疗效评价

4.1单纯热敏灸


(1)郭红波等[4]对23例肩周炎患者进行热敏穴位探查并使用热敏灸治疗,结果:热敏灸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治疗后8周随访,无复发。

(2)郑英[5]观察在热敏灸基础上能持久作用的温灸盒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将6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温灸盒组30例、电针组30例,取穴(肩髃、肩髎、肩前、肩贞、肩井、巨骨、臂臑)。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Joa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和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均有疗效,有效率均为100%。热敏灸组改善前屈活动度高于电针组,而电针组改善后伸活动度高于热敏灸组,但热敏灸组的痊愈率优于电针组。

(3)金仁奎[6]等、秦波[7]、袁海燕[8]等,均采用热敏灸对比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综合三个实验的有效率指标,三组有效率均为100%,研究结果发现,对比治疗前后JOA和VAS及肩关节自由度,热敏灸组的综合疗效和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方面明显优于温针灸组。

4.2热敏灸复合疗法疗效评价

4.2.1热敏灸配合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通过结合药力热力,促进皮肤和患处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药物吸收,疏通腠理、调活气血。陈晓玲[9]等采用热敏灸结合中药熏蒸治疗方法治疗肩周炎患者50例,依据疗效标准判定,治愈35例,占70%;好转14例,占28%;无效1例,占2%,总有效率98%。

4.2.2热敏灸配合电针

电针是在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引入电流,通过不同的电流强度刺激一发不同神经的阵痛机制。李明亮[10]采用电针加热敏灸治疗肩周炎56例,治愈49例,好转6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98。2%。

4.2.3热敏灸配合中药内服

李伟[11]采用热敏灸配合三痹汤治疗肩周炎。对照组采用热敏灸治疗,观察组采用热敏灸配合三痹汤治疗。治疗3周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4.62%和89.23%,对照组的中度疼痛例数明显少于观察组,无疼痛例数明显高于观察组。结论表明热敏灸配合三痹汤可明显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症状,显著改善肩关节功能,是临床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

4.2.4热敏灸配合推拿牵引手法

黄汉陵等[12]观察二头弹拨六向牵引法配合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热敏灸组和牵引组。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热敏灸组和牵引组。肩关节功能评分、肩关节疼痛评分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优于热敏灸组和牵引组。

\

 
4.2.5热敏灸配合推拿

彭超华等观察热敏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本病的作用机理。将60例冻结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热敏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单用推拿手法治疗,Mc Gi LL疼痛评分和肩部活动度明显改善,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提示热敏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冻结肩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优于单纯推拿手法。

4.2.6热敏灸配合针法

4.2.6.1热敏灸配合平衡针法


涂国卿[14]观察热敏灸结合平衡针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理。治疗组以热敏灸结合平衡针治疗,对照组以常规针刺及艾灸治疗,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血清NO及CRP表达治疗后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热敏灸结合平衡针具有确切疗效。

4.2.6.2热敏灸配合合谷刺法

欧阳莉[15]对比热敏灸联合“合谷刺法”与温灸针“合谷刺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1组、对照组2组、观察组各入选40例。对照1组采取温针灸“合谷刺法”,对照2组采取传统取穴针刺疗法,观察组热敏灸联合“合谷刺法”。观察组愈显率82.5%高于对照1组50.0%、对照组2组55.0%,治疗后,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VAS肩关节疼痛评分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差值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ASES评分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值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前屈上举角度、外展上举与后伸角度、水平内收外展角度,观察组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结论:热敏灸联合“合谷刺法”与温灸针“合谷刺法”在治疗肩周炎疗效肯定,但前者减轻疼痛、改善功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4.2.6.3热敏灸配合运动针法

周正正等[16],张允烨[17]、谢文娟[18]等均采用热敏灸联合运动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对比常规针刺法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综合3个有效率指标,治疗组总有效率在94.2%-97.2%之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肩关节功能恢复及疼痛消失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显著。

4.2.6.4热敏灸配合刃针

张铭金[19]使用刃针结合热敏灸的方法治疗肩周炎。对照组采用针刺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刃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效果、VAS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1~3疗程VAS评分均小于对照组,结果表示与针刺常规治疗法相比,刃针结合热敏灸能有效改善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5讨论

热敏腧穴是腧穴的一种新类型,这类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施灸时常呈现出“小刺激,大反应”的现象,对其进行艾灸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热敏腧穴作为一种对艾热敏感的新类型腧穴,具有动态的特性,位置的动态变化是其中一个鲜明的特征,同一患者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其热敏腧穴的出现位置不同,常随着时间或病情的变化而变化[20]热敏灸感是指在艾灸治疗过程中患者产生的一种特殊感觉,其中包括透热、扩热、传热以及局部不(微)热远部热、表面不(微)热深部、非热感觉6种特殊感觉。陈日新等[21]指出,热敏灸感的产生预示着能显著提高艾灸疗效。热敏灸感与针刺产生的“得气感”与“气至”等经气活动一样,是人体经气激发与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艾灸确能像针刺一样发动经脉感传,甚至气至病所,并且必须发动经气感传,才能提高灸疗疗效。

热敏化腧穴是以“敏消量足”为原则,即热敏化腧穴艾灸至热敏灸感消失为最佳灸量[22]。选择出现热敏灸感最强的热敏腧穴,在灸位给予最佳的艾热刺激和足够的艾热刺激量,可以最大程度的激发经气,发动经络感传,直达病所[23]。

综上,热敏腧穴、热敏灸感、消敏灸量是影响灸效的主要因素。陈日新等[24]归纳总结出“腧穴敏化”重要的是状态之别,敏化态腧穴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环节;“灸之要,气至而有效”表明施灸时不仅重视灸疗的局部反应,更强调灸感,激发经气传导、气至病所;“辨敏施灸”表示艾灸疗法不仅重视“辨证选穴”,更强调“择敏施灸”。

肩周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跌仆闪挫,以致经络受损、气血凝滞,不通则痛。《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可见肩周炎表现的病患部位疼痛,主要是出于经络气血受到寒邪涩滞的缘故。

热敏灸采用点燃的艾材悬灸热敏穴位,使穴位呈现出小刺激大反应的状态,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扶正补气,温经通络,散寒止痛、消瘀化结,且其感传活动明显,温热效应是常规腧穴所不可相比的“灸之要,气至而有效”从而能够大幅提高临床疗效[25]。

通过近十年文献汇总提示,热敏化腧穴与肩周炎具有明显的分布特征。热敏腧穴灸疗效优于传统灸法,单纯热敏灸疗效明确,配合其他疗法或可增加临床疗效,灸感灸量影响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对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机制研究存在空白,相关基础研究缺乏,影响热敏灸疗效的相关因素及腧穴分布规律方面研究甚少,热敏灸临床操作规范及注意事项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热敏灸的进一步推广。热敏灸作为中医的新概念新方法,仍有很大的空间亟待研究和发展,未来应该深入其疗效机制,完善其疾病相关穴位敏化,经络感传,灸量控制,及临床操作的各项规范,以更好的在临床推广,发展灸疗调摄人体的功效,创新中医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邹来勇,涂国卿,曹耀兴.肩周炎热敏化腧穴定位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8,37(04):351-353.
[2]郑嵩.饱和量热敏灸治疗肩周炎60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8,53(04):241.
[3]徐海燕,熊俊,付洪.基于倾向性评分法探讨艾灸治疗肩周炎灸感与灸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7,44(01):137-140.
[4]郭红波,潘洁玲.热敏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观察[J].新中医,2012,44(05):112-113.
[5]郑英.针刺加热敏温灸盒灸与针刺加电针治疗肩周炎临床对照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02):8-11.
[6]金仁奎,吴永昌,郑英,等.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05):86-88.
[7]秦波.肩周炎患者应用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7,9(09):105-107.
[8]袁海燕.肩周炎患者采用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28):98-99.
[9]陈小玲,简清梅,杨贤海.热敏灸配合中药熏蒸治疗肩周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9,16(01):24.
[10]李明亮.电针加热敏灸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6例[J].河北中医,2011,33(09):1364-1365.
[11]李伟.热敏灸配合三痹汤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7):167-168.
[12]黄汉陵,郑苏,彭力.二头弹拨六向牵引法配合热敏灸治疗肩周炎80例[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08):4-6.
[13]彭超华,刘敏,杨凤云.热敏灸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冻结肩30例疗效观察[J].江西中医药,2018,49(05):58-59.
[14]涂国卿,邹来勇,曹耀兴,等.热敏灸结合平衡针治疗肩周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15(19):119-121.
[15]欧阳莉.热敏灸联合“合谷刺法”与温灸针“合谷刺法”在治疗肩周炎的疗效对比分析[J].广州医药,2017,48(06):75-78.
[16]周正正,熊鹏.热敏灸配合运动针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02):79-80.
[17]张允烨,彭富军.热敏灸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02):252-253.
[18]谢文娟,张铭金.热敏灸配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研究[J/OL].当代医学,2018(25):125-126.
[19]张铭金.刃针结合热敏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3):136-137.
[20]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0):17-18.
[21]陈日新,陈明人,康明非,等.重视热敏灸感是提高灸疗疗效的关键[J].针刺研究,2010,35(4):311-314.
[22]朱道成,陈日新,焦琳,等.论热敏灸探感定位是阿是之法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针灸,2014,34(8):769-771.
[23]谢秀俊,朱希法,陈日新.基于数据挖掘热敏灸治疗颈椎病灸感、灸位、灸量与灸效关系文献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4):333-334
[24]谢丁一,陈日新.热敏灸的昨天、今天与明天[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28(01):105-109,117.
[25]欧阳希林,焦琳,高晓燕,等.陈日新热敏灸动态观的临床验证与体会[J].中医杂志,2018,59(12):1006-10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2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