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当中所取得的疗效加以研究。方法将2017年3至2018年9月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86例纳入研究,随机分考察组与实验组各43例,给予考察组禁食、胃肠减压、纠正酸碱失衡及使用泮托拉唑等治疗,实验组在该基础上联合中药大承气汤加味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考察组治疗后总疗效是81.40%,实验组是93.02%,组间区别明显(P<0.05)。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肠蠕动、腹部症状消失、恢复进食及住院等所用时间实验组均比考察组短,组间区别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可取得更显著疗效,从而快速缓解病人的症状,具有显著优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本文引用格式:杨奎龙,关胜芬,张宝顺,等.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中的疗效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194-195.
0引言
术后炎性肠梗阻是指在腹部手术之后的2~4周内因腹部创伤、腹腔内炎症等引发的水肿、肠管壁渗出等生理病理改变所导致的机械系、动力性并存的肠梗阻,具有明显的粘连性。据统计,腹部手术发生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概率多达20%左右,对病人正常生活有严重影响[1]。对于该症状临床以西药治疗为主,并可起一定的缓解病情作用,但未达最佳理想效果。为了研究更为有效改善该症状的临床治疗方法,本文对西医与中医结合治疗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加以观察,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7年3至2018年9月收治的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病人86例纳入研究,随机分考察组与实验组各43例,考察组男女分别为23例、20例;年龄29~58(41.25±3.46)岁;病程0.5-6 d,平均(2.36±0.31)d;手术类型中,阑尾切除17例,胆囊切除13例,胃穿孔修补3例,胆肠吻合2例,结肠癌手术3例,直肠癌手术4例。实验组男女分别为22例、21例;年龄28-61岁,平均(42.54±3.71)岁;病程0.5-5 d,平均(2.20±0.25)d;手术类型中,阑尾切除16例,胆囊切除14例,胃穿孔修补5例,胆肠吻合2例,结肠癌手术3例,直肠癌手术3例。以上资料两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①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②经腹部X线或CT检查确诊;③近一月内曾有腹部手术史,并有明显肠梗阻表现;④处于发病早期,未达手术指征要求;⑤可配合并坚持本组临床治疗。
排除标准:①距前次腹部手术时间>4周;②因肠套叠、肠扭转、肠麻痹、内疝、吻合口狭窄等因素所致长耿素;③中医辨证属阴虚肠燥型者;④对本组用药不耐受者。
1.2方法。考察组给予禁食、胃肠减压、纠正酸碱失衡及使用泮托拉唑(生产企业:哈药集团三精加滨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90)等治疗,泮托拉唑每次服用40 mg,每日1次,同时予以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生产企业:上海丽珠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027)皮下注射,每次0.1 mg,每日3次,给予醋酸地塞米松(生产企业: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978)静脉注射,每次10mg,每天1次,连续治疗3天。实验组在该基础上联合中药大承气汤加味治疗,基础方为:芒硝9 g,赤芍、桃仁各12 g,川朴、枳实、生大黄各15 g,莱菔子20 g。对痰湿内结型者加用半夏6克,猪茯苓12 g;对气滞血瘀型者加用木香10 g、丹参15 g;对湿热壅滞型者加用黄柏、苍术各10 g。上述方剂用水煎后取100 mL药汁给予胃管注入,用药后夹闭胃管2 h再开放,视病人症状体征消失且可恢复正产饮食3 d后停用药物。
1.3观察指标。参照《内科学》疗效评价标准,治愈:治疗1周自觉症状明显消失,恢复肠鸣音和肛门排气、排便,腹部柔软,鼻胃管引流液每日量<400 mL,腹部柔软,正常饮食后无复发,经影像学检查无肠梗阻征象。好转:治疗一周后临床症状体征大部分消失,无其他并发症,饮食恢复正常后无复发,影像学检查无肠梗阻征象;无效:治疗10 d后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影像学检查梗阻征象无改善[2]。总疗效=治愈率+好转率。同时统计两组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肠蠕动、腹部症状消失、恢复进食及住院等时间参数。
1.4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数据由SPSS 21.0软件包处理后,以均数±标准差(±s)表计量资料,以百分比(%)表计数资料,组间差别相比以P<0.05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疗效相比。考察组治疗后总疗效是81.40%,实验组是93.02%,组间区别明显(P<0.05),如表1所示。
2.2两组治疗情况对比。首次肛门排气、首次肠蠕动、腹部症状消失、恢复进食及住院等所用时间实验组均比考察组短,组间区别明显(P<0.05),如表2所示。
3结论
手术治疗的本身都会给病人胃肠功能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在胃肠道等腹部手术中,因常需分离肠粘连,加上坏死组织的残留和腹膜炎等都会损伤肠管浆膜面,从而影响了胃肠动力学的恢复,引发炎性肠梗阻[3]。临床认为,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时进行药物保守的治疗,对于维持病人内环境的稳定和促进炎症的吸收具有重要作用,从而最终实现解除肠梗阻的作用。
西医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主要以禁食、胃肠减压及纠正内环境等为主,但因术后早期肠梗阻消化液的分泌比较多,大量消化液会聚集于肠腔当中,不但会使肠腔扩张和肠壁水肿,还会引发水电解质的紊乱,从而影响病人的肠功能恢复。且西医用药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疗效,但并未达到理想[4]。中医认为,术后炎性肠梗阻是气机不畅和腑气不通所致,故临床治疗应通里攻下,本组选择大承气汤加味治疗,组方中芒硝与生大黄重用,有通里攻下、荡涤肠胃及软坚润燥的作用;厚朴、枳实有行气散结和消除痞满之效;桃仁、赤芍能活血化瘀和润肠;莱菔子可增强下气除胀,诸药联用共奏通里攻下和行气活血之效[5-6]。和西医结合治疗可使疗效发挥更稳定。从本研究可以看出,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实验组治疗后疗效和症状改善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考察组(P<0.05),证明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有显著优势,值得推广[7-8]。
参考文献
[1]杨世圭.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影响[J].结直肠肛门外科,2016,22(S2):117-118.
[2]周杰.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3):169.
[3]黄建波,付继勇.中西医结合在术后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研究[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05):355-357.
[4]杜永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炎性肠梗阻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4):118-119.
[5]吴立格.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8,37(12):73-74+81.
[6]张虎.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2):162-164.
[7]张军伟,赵传印,胡卫东.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8):33-34.
[8]王春雨.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5):580-58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