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神经重症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中的作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3 16:42:3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神经重症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中的作用。方法以行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神经重症患者120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干预前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各营养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改善神经重症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神经内科;重症;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

本文引用格式:郭斌艳,刘延锦.针对性护理干预在神经重症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272-273.

0引言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病情较为严重,多数伴有吞咽困难症状,而患者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极易导致营养代谢障碍, 出现营养不良,进而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需对神经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早期营养支持治疗。经学者对比研究 [1-2],指出: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应用于重症患者中,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出现了误吸、肺部感染及胃潴留等并发症。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对产生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以降低神经内科重症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其安全性,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护理提供参考。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 2018 年 6 月至 2018 年 8 月为研究时间段, 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的神经重症患者 120 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 60 例。对照组男 32 例,女 28 例;年龄 33-59 岁,平均(44.75±4.32)岁;疾病类型:脑梗死 31 例、脑出血 29 例。实验组男 34 例,女 26 例;年龄 31-60 岁,平均(45.39±4.61)岁;疾病类型:脑梗死 30 例、脑出血 30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本次研究经相关伦理委员会批准。

1.2纳入、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①无法自主进食,需经鼻胃管肠内营养者;②神经内科治疗;③意识清楚;④患者或家属同意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排除标准:①年龄 >60 岁;②合并有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者;③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④合并内分泌疾病者;⑤住院时间 <1 周。

1.3方法

1.3.1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按每日热量需求配置食物,选取适宜的输入速度,注入营养物质温度,保持无菌操作原则; 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一旦出现不良反应时,需暂停注入, 判断患者的肠内营养承受力。

1.3.2实验组实施针对性护理,包括:①输注前:向患者详细讲解营养支持的重要性,增加患者对营养支持的了解,提高其配合度;评估患者的病情,选取适宜的鼻胃管,缓慢、轻柔插管,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不顺畅时,停止插管, 寻找原因,避免黏膜损伤;定期更换营养管,从体重、食欲、饮食种类及进食状态了解饮食习惯,测量皮肤褶皱厚度了解皮下脂肪情况,监测血清白蛋白了解患者体内脏器对蛋白质的贮存情况。②输注时:检查鼻胃管的具体位置,妥善固定导管,患者取半卧位,灌注液后抬高患者头部(头高脚低位), 防止误吸及胃食管反流,并指导正常的呼吸;导管末端使用加温器保持营养液的适宜温度;定期温开水冲管,注意监测血糖,调整输注速度;及时有效的进行口腔、鼻腔护理,清除分泌物,预防感染。③输注后:鼓励患者适当活动,加速肠蠕动,促进营养吸收;每 4 h 监测胃残留量,如 >100 mL 则需应用胃肠动力药;如 24 h 后不能缓解,需进行幽门后喂养,必要时可经胃管进行胃肠减压,预防胃潴留的发生。两组患者均连续干预 3 个月。

1.4观察指标。通过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评价营养状况,测量时间是干预前、干预 3 个月后,测量仪器为全自动细胞分析仪。并发症包括误吸、肺部感染、胃潴留(胃潴留判定 [3]:2006 年由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推出的“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中指出:每 6h 抽吸 1 次胃腔残留量,若残留量 ≥200 mL,则提示有胃潴留)。

1.5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 SPSS 20.0 处理数据,n (%) 描述计数资料,χ 2 检验。( ±s)描述计量资料,t 检验。P<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2结果

2.1两组营养状况比较。干预前,实验组前清蛋白、清蛋白、转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0.21±0.06)g/L、(30.88±1.42) g/L、(2.41±0.16)g/L、(107.28±2.01)g/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0.22±0.07)g/L、(31.06±1.39)g/L、(2.46±0.18) g/L、(107.64±1.98)g/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0.840、0.702、1.608、0.988,P =0.201、0.242、0.055、0.163)。干预后,对照组各营养指标分别为(0.22±0.07)g/    L、(31.24±1.41)g/L、(2.50±0.21)g/L、(108.68±2.21)g/L;实验组分别为(0.29±0.08)g/L、(32.86±1.53)g/L、(2.61±0.24)g/L、(110.06±2.15)g/L;实验组各营养指标高于对照组(t =5.101、6.031、2.672、3.467,P =0.000、0.000、0.004、0.000)。

2.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实验组未发生误吸及肺部感染, 胃潴留 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3.33%;对照组误吸 2 例、肺部感染 3 例,胃潴留 6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 18.33%。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 2=6.99,P =0.008)。

3讨论

神经重症是一种新兴的神经病学亚专科,将神经病学与危重症医学交融。有研究证实 [4],神经重症患者不仅具有其他重症患者的代谢特点,还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障碍、运动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紊乱,部分存在应激性胃肠道功能障碍,对代谢、营养需求更高等特点,增加了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赵云燕等 [5] 学者发现:危重症患者中,入住 ICU 时约有 60% 存在营养不良,约 85% 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因此在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是十分必要的。与肠外营养相比,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更适宜神经内科患者。有研究对 [6] 神经内科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时机选择进行探讨,发现, 早期肠内营养可尽早补充机体所需营养物质,利于患者的生命体征的稳定。但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也具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诸如胃潴留等,影响机体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者仍会出现营养不良,影响临床效果。黄丽燕 [7] 对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进行统计,发现:263 例患者中,腹泻 42 例, 胃潴留 30 例、误吸 12 例、堵管 9 例。因此需对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神经重症患者进行护理干预。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就以往的常规护理与关于并发症的针对性护理进行对比,结果提示,实验组营养指标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证实针对性护理应用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针对性护理中,输注前,通过讲解营养支持重要性,提高患者的配合度, 插管轻柔,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黏膜损伤,增加感染的发生率,通过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皮下脂肪情况及机体蛋白质的贮存情况,制定出合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增加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在输注的过程中,通过体位预防误吸及胃食管反流,必要的口腔、鼻腔护理预防感染;输注后, 通过适当运动加速肠蠕动,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通过监测胃残留量,采取适应的措施,以预防胃潴留的发生。

综上所述,针对性护理在神经重症经鼻胃管早期肠内营养患者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常艳 , 王常玲, 王瑞利 , 等. 鼻胃管与鼻空肠管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肠内营养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J].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5,37(s2):57-59.
[2]黄明火 , 张正洪. 经鼻胃管早期规范化肠内营养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6,37(6):888-891.
[3]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 危重病人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26(10):721-732.
[4]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消化与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2016)[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96(21):1643-1647.
[5]赵云燕 , 郭信.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研究进展[C]. 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 ,2010.
[6]黄鹏, 黄寨.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新进展[J]. 医学综述 ,2015,21(13):2393-2395.
[7]黄丽燕. 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J]. 广西医学,2014,36(12):1838-18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98.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