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产后抑郁是指女性分娩后出现明显的抑郁症状或典型的抑郁发作,是一类产褥期精神综合症。本文旨在通过对产后抑郁症临床表现的分析,导出产后抑郁症发生的潜在护理问题,进一步对产妇心理护理做出有效措施,实现预防和干预抑郁症发生的目的。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产妇护理;预防;干预
本文引用格式:李漂,郑雅宁,魏素花,等.产后抑郁的预防与护理干预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226,270.
0引言
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PD)是最常见的分娩并发症之一[1],一般发病期为产后6周内。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情绪失常、思想消极、失眠等,严重时会出现幻觉或自杀等行为的精神紊乱。其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异,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发生率为7%-40%,亚洲国家发生率为3.5%-63.3%,我国报道的发病率为1.1%-52.1%,平均14.7%[2]。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和困扰产妇和婴儿的身心健康,尤其是初产妇。由于产后抑郁症是一种特定时期非精神病性的综合症,一般不需要药物治疗,因此探究产后抑郁症的诱发因素,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对预防病症发生至关重要。
1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
1.1焦虑
焦虑和抑郁是两种相伴随的情绪障碍[3]。表现为担心和害怕照顾不好婴儿,从而产生焦虑情绪,有时无故埋怨、指责家人未及时正确地照顾好自己和婴儿等。
1.2情绪失常
表现为心情低落、烦躁不安、困倦、疲惫、无精打采,甚至无法控制的伤心和哭泣。
1.3思想消极
表现为自我评价较低、自卑感强、自责并自暴自弃,或对身边的人充满敌意和戒心,与家人关系不协调,严重时达到妄想程度[4]。
1.4失眠
产后抑郁常表现为睡眠紊乱,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睡眠困难。夜里焦躁难以入睡,即使入睡,睡眠时间短、质量差;早醒后眼涩、头痛,会陷入痛苦绝望之中。
1.5食欲紊乱
主要表现为没有心情进食,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但有时会以暴食来释放压力,又担心肥胖产生复杂的矛盾感而不安。
1.6自杀观念和行为
自杀观念和行为是常见的症状,也是最危险的症状。产妇担心自己不能照顾婴儿自己或婴儿会受到伤害等,严重者甚至绝望,出现自杀或杀婴倾向,有时陷入错乱或昏睡状态[2]。但产妇常不明确表达,甚至否认有自杀念头,对于护理人员来说,存在护理难点和突发不良事件的风险。
2产后抑郁预防和护理干预
2.1产前宣教
很多孕妇对于分娩知识掌握不足,特别是初产妇更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情绪控制力缺乏。在孕期、分娩期、产褥期对其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十分重要。孕妇学校、围产期护理门诊、产前宣教等形式,通过集中授课、播放视频、一对一讲解,护士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并发放书面宣传资料,从而达到减少产妇的恐惧和增加产妇对母亲这一角色变化的认同感,以预防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目的。
首先展现给孕妇一个美好的画面:婴儿出生时特有的啼哭声和母婴初次见面时的幸福感。让其充分认识到分娩是一个自然生理和值得期待的幸福历程。主动与产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胎儿监护的同时让产妇了解顺产的好处、正常分娩的过程、产前各种肌肉功能的锻炼、呼吸方法、产时如何配合、母乳喂养的优点、母乳喂养前的准备和喂养后的注意事项等待产期间准备方面的健康教育[3]。帮助待产妇了解医院产房舒适的环境,消除其担心忧虑、紧张恐惧的心理,使其很好地接受待产流程,为产后的心理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产前告知产妇:医生和助产人员均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在待产室会准确地判断其分娩方式的建议和选择。并指导训练产妇合适的呼吸模式,使之顺利完成分娩,减少分娩期并发症。同时建议产妇可以选择丈夫进行陪产,增强其自信心和精神支撑,从而消除其紧张焦虑的心理[5]。
2.2出院指导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出院指导,告知婴儿出院后需要为婴儿准备单独用具,按时预防接种事宜和婴儿健康体检,接触婴儿前需要注意消毒液洗手,尽量不要亲吻婴儿以防病毒感染。提示家属主动关注产妇回家后的情绪变化,注意考虑产妇的心情,常常与产妇进行沟通来帮助产妇保持心情的愉悦。
产妇出院后,护理人员需要定期电话回访,社区母乳喂养支持系统会到产妇家中探访,指导产妇做好外阴和乳房的清洁以及母乳喂养和婴儿护理,了解母婴的精神健康状态,同时观察产妇身体恢复好转程度,鼓励其做得好的方面以增强其信心[6]。
2.3充足的睡眠
产妇分娩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能量,身体急需更好的恢复;产褥期,产妇需要母乳频繁定时地喂养婴儿,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样必然耗损其大量精力。所以,充足的睡眠至关重要:(1)当婴儿睡着时,产妇一定及时同步休息,即使没有瞌睡,闭目养神也是必要的,只有休息能保证,才能更好地预防和远离阴郁的心情。(2)在产褥期,应尽量减少亲朋好友的探视,给产妇营造一个安心舒适的家庭环境,避免因人多事杂打扰母婴引发产妇躁动的情绪。
2.4健康饮食和适度锻炼
产褥期每天需要大量地给婴儿提供母乳,自身营养需要补充。如果营养的失衡会使产妇产生抑郁情绪。研究表明,锰、锌、铁和一些维生素的缺乏,会影响产妇的精神状态,建议产妇多吃些粗粮、核桃、海带、新鲜的水果和蔬菜等。同时家人需要准备饭菜时,要更多地倾向于产妇的胃口食欲需求,不仅要保证健康的饮食,更要保证产妇吃的舒心和满足。
产妇在家也是需要进行适度的锻炼,如散步、简单的瑜伽动作等,有条件的可以在家跑步机跑跑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这样一方面可以转移对婴儿哭闹引起的烦躁情绪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产后恢复调节心情的作用[3]。
2.5育儿知识加强
产妇要积极加强学习产褥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育儿经验,不至于在照顾婴儿时出现手足无措,心底发毛的紧张情绪,而是真正地运用理论在实践中,体验作为母亲的快乐和成就感,并且能把辛苦化为幸福的动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情,也是促进母乳较好分泌的重要因素[7]。
2.6家庭的支持
丈夫需要尽职尽责,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援工作,精神上对产妇有更多的理解,积极关注其心情变化,倾听产妇的倾诉,有委屈、有需求、有不良情绪时,及时调节和疏导。生活中更多对照顾母婴的亲力亲为:主动给婴儿更换尿不湿、新生儿沐浴、新生儿抚触,正确的姿势抱婴儿、哺乳后轻拍背部使婴儿排出胃内误吸的空气。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干预作用,耐心的照护产妇及新生儿,从而使产妇感到放心,达到预防抑郁的发生[8]。
3讨论
产后抑郁症有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产科因素、妊娠期疾病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对母婴的健康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产妇出现严重的情绪低落、产后抑郁症状,很可能会出现危及到产妇自身及婴儿生命的行为。早发现、积极预防、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帮助产妇更顺利地适应“母亲”的新角色转变。根据产后抑郁症的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很好地预防和减少产妇抑郁症的发生,产科医护人员需要大力避免产科因素如难产、滞产、严重产后出血等引发的产后抑郁情绪。在产前、产时、产后给予人文关怀、心理护理,对促进产妇心理健康、婴儿的快乐成长和整体家庭的幸福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Ruyak SL,J Corwin EJ,J Lowe NK,et al.Prepregnancy obesity and a biobe-havioral predictivemodel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J].J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16,45(3):326-338.
[2]安立彬,陆红.妇产科护理学[G].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7:258-259.
[3]郭然.围产期妇女心理状况及护理干预研究[J].科技资讯,2016,14(16):158-159.
[4]罗岗,董林红.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15,22(08):26-29.
[5]张红梅.心理护理干预对孕妇产后抑郁症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97):230-231.
[6]白宏梅.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干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2):232-233.
[7]张海娜.产后抑郁症的防止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24(10):25-26.
[8]于文霞.产后抑郁的三时段护理干预研究[J].科技资讯,2016,14(25):142-1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