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66例GRE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3例给予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治疗,对照组33例给予奥美拉唑治疗。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78.8%,2组复发率治疗组为6.1%,对照组为2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治疗GERD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半夏厚朴汤;乌贝散;中医药疗法
本文引用格式:袁君丽,高学清,赵永艳.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66例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1):172-173.
0引言
胃食管反流病指胃或者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咽喉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一种疾病,分生理性与病理性两种[1]。典型症状是食管表现,烧心与反流最具特征性,还会出现胸痛、腹胀、嗳气、吞咽困难、咽喉不适等食管外表现[2]。近些年来,本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多数患者由于本病的反复性和症状多样性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状态,现代医学常用药物为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阻滞剂,配合常规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缓解临床症状。
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食管和胃,与肝、胆、脾、胃相关。半夏厚朴汤由半夏、厚朴、茯苓等组成,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效;乌贝散由海螵蛸、浙贝母、陈皮油组成,功效制酸止痛。笔者跟随导师高学清教授学艺,总结导师以两方合用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明显,现研究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5月十堰市太和医院中医部高学清主任医师门诊及科室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13例;年龄21-60岁,平均(42.8±11.2)岁;对照组男22例,女11例;年龄20-63岁,平均(43.9±11.6)岁;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依据《2017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和2006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共识意见[4]拟定标准:(1)有典型的烧心、反流等症状,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平均每周≥3次,胃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者;(2)有典型烧心、反流等症状,症状持续1个月以上,平均每周≥3次,胃镜检查无食管黏膜破损,且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RDQ)积分≥12分;(3)口服标准剂量PPI治疗4周后症状无缓解。具备以上三条其中两条,即可明确诊断。
1.3纳入标准
(1)符合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20~70岁之间;(3)停用治疗药物1月以上;(4)同意加入本研究者。
1.4排除标准
(1)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肿瘤及其他肝肾疾病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怀疑或确有精神病史,及酒精、药物滥用史者;(4)确认对本方药物成分过敏者;(5)未按规定用药,或进行过消化道手术,无法判断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6)同时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研究者。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
采用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加减,具体处方:法半夏15g,厚朴15g,茯苓18g,陈皮12g,紫苏叶9g,浙贝母12g,海螵蛸15g,白及6g,蒲公英25g,乌药12g,三七粉3g,炙甘草6g。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温服。
2.2对照组
给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mg,每天两次,早晚空腹口服。两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持续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治疗期间不辅助其他疗法。
3疗效观察
3.1疗效观察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个等级。(1)痊愈:治疗后,患者的反酸、烧心、反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2)显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缓解;(3)有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缓解;(4)无效:经过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未缓解。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2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用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临床疗效
经治疗,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9例,有效4例,无效2例;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78.8%,两组比较,2=8.18,P=0.04<0.05,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4.2复发率比较
5典型病例
郭某某,男,36岁。2018年10月28日就诊。反酸、烧心3月余。3月前饮酒及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出现反酸、烧心,呈间断性,晨起和进食后明显,胃中嘈杂;伴腹胀、恶心,嗳气频作、纳差。咽中时有异物感,伴咽痛咽干,口干口苦,口干不欲饮水。大便每日1-2次,不成形,小便黄,舌红边有齿痕,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查幽门螺杆菌阳性。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B级),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电子咽喉镜示:慢性咽喉炎。素日饮酒,喜食辛辣之物,蕴生湿热,阻滞中焦,中焦气机不利,伤脾碍胃,脾胃升降失司,胃失和降,故反酸、烧心,腹胀、恶心。中医诊断为吞酸。故证属湿热中阻。方选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加减。药用:法半夏15g,厚朴15g,白及6g,茯苓18g,陈皮12g,紫苏叶9g,浙贝12g,海螵蛸15g,蒲公英25g,乌药12g,三七粉3g,炙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患者戒酒,避免高糖及高脂肪食物。服药7剂后复诊,反酸、烧心症状明显缓解,仍有咽痛、咽干症状,偶有腹胀、嗳气。舌边红,齿痕稍淡,舌苔黄厚,脉弦滑。二诊以原方加减。药用:海螵蛸15g,浙贝15g,法半夏15g,厚朴12g,紫苏叶9g,陈皮12g,牛蒡子15g,茯苓15g,枳壳12g,熟三七粉3g,冬凌草10g,炙甘草9g。7剂,水煎服,每日1剂。一周后复诊,反酸、烧心症状未再出现,无腹胀、嗳气,偶有咽痛,口干口苦。舌尖红,舌边齿痕减少,舌苔白稍腻,脉滑。三诊加用左金丸,用药:乌药12g,蒲公英25g,黄连9g,吴茱萸5g,半夏15g,茯苓15g,厚朴12g,紫苏9g,冬凌草10g,炙甘草9g。再服7剂后疾病痊愈,随访2月后未发。
6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吞酸”、“痞满”、“嘈杂”等范畴,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脾、肝、胆密切相关,属本虚标实之证。病因主要在于气郁、湿热、痰阻。由于GERD的病名不统一,病机各有特点,传统和现代中医并没有固定的辨证分型研究,所以证型论治存在差异。《医宗必读·呕吐哆》认为酸是肝挟热扰胃,胃液上泛而成,应清热平肝。方用左金丸加白落、生姜、竹茹、桅子。刘万里教授[5]认为肝肺不和是本病的发病基础,治疗应以调肝理肺治本,和胃降逆治标,实将相和调,胃逆易降。国医大师徐景藩[6]认为导致本病的因素多与酒食,体弱,忧郁相关,病变脏腑包括肝、胆、肺、脾、胃。半夏厚朴汤君药半夏辛温入胃,降逆和胃散结,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为臣药。茯苓甘淡健脾助君药化痰;生姜和胃止呕,制约半夏毒性;苏叶芳香行气疏肝,共为佐药。乌贝散中海螵蛸咸涩性温,能够制酸止痛;浙贝母苦寒清热散结,陈皮健脾除痰;加上蒲公英散结,乌药行气止痛,三七粉活血化瘀,两方加减共奏健脾理气、清热化痰、和胃降逆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半夏厚朴汤合乌贝散加减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3.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8%,可有效缓解GERD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本病复发概率,并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其作用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参考文献
[1]Calvet X,Villoria A.Esophageal diseases: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nd Barrett’s esophagus[J].Gastroenterol Hepatol,2012,35(1):26-34.
[2]Vakil N,van Zanten SV,Kahrilas P,et al.The Montreal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a global,evidencebased consensus paper[J].Z Gastroenterol,2007,45:1125-1140.
[3]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7,25(5):321-326.
[4]袁耀宗,邹多武,汤玉茗,等.胃食管反流病的蒙特利尔(Montreal)定义和分类——基于循证医学的全球共识[J].中华消化杂志,2006(10):686-689.
[5]陆为民,徐丹华,周晓波.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诊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3):703-705.
[6]苏坤涵,刘万里.刘万里教授运用调肝理肺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01):29-3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