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两种不同用药方法使用氨甲环酸对患者术后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60例,根据氨甲环酸的用药方法不同,将其中30例作为对照组,用药方法为关节腔给药,另外30例作为研究组,采取静脉给药联合关节腔给药的形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HCT、PT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患者术后HCT均有明显降低,但是与对照组相比较,研究组的降低幅度更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的PT水平比较,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说明,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采取静脉给药联合关节腔给药的形式,可以使患者术后失血量减少,并且不会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应用效果较好。
关键词:氨甲环酸;用药方法;全髋关节置换术;HCT;PT
本文引用格式:路聊东.氨甲环酸两种用法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HCT、PT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0):124,135.
0引言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较严重的髋关节疾病的一种常见方法,该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显著,目前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该术式能够使患者的患处疼痛感得以消除,让患者的病痛极大减轻,使患者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该手术主要应用于老年患者,手术难度较大,术中失血量大,并且容易发生并发症,而一些老年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耐受力差、抵抗力低等,使得手术风险进一步增加。氨甲环酸又称为凝血酸,其能够使纤维蛋白的结构更加稳定,阻止纤维蛋白溶解,避免由于纤溶功能亢进发生失血过多的情况[2]。随着研究的增多,越来越多研究证实氨甲环酸能够使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从而使输血量减少,不但能够使手术风险降低,也能为患者节省经济支出。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合理使用氨甲环酸容易增加并发症风险,如静脉血栓形成等。本研究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用法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患者红细胞压积(HCT)、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本院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60例,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年龄50-70岁,平均(61.3±2.3)岁;疾病类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共34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共26例。将股骨头骨折、股骨颈骨折等骨折类型患者、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异常患者、术前已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排除。随机将入选患者分成各含有30例患者的研究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比。对本次治疗方案以及研究患者均知情同意。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常规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方法实施手术,两组接受手术的患者差别主要在于氨甲环酸的用药方法,研究组采取静脉滴注+关节腔给药的方式,对照组单纯实施关节腔给药方式,具体如下。
1.2.1研究组氨甲环酸用药方法
在手术开始之前先给患者使用氨甲环酸,使用方法为静脉滴注,使用剂量为1.0 g/100 ml,手术结束关闭切口,常规放置引流,经引流管向患者的关节腔注入氨甲环酸,剂量为1.0 g/50 ml。完成手术之后将引流管夹闭,术后2 h再开放引流。
1.2.2对照组氨甲环酸用药方法
手术结束关闭切口之后,沿引流管逆行注入氨甲环酸,剂量为2.0 g/50 ml,之后夹闭引流管至术后2 h。
1.2.3两组术后预防并发症措施
术后将患者安全送至病房,让患者的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穿丁字鞋避免发生髋关节脱位情况。医生循序渐进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股四头肌等功能锻炼,给予下肢气压泵间歇性治疗。术后12 h后每天给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防止血栓形成。定期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根据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决定是否给患者实施输血。根据患者白蛋白水平以及精神状态决定是否给患者输注白蛋白。对引流量进行仔细地记录,24 h后将引流管拔除。加强观察患者是否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症状,如下肢不对称性肿胀、疼痛等,并对患者定期随访,以及时发现血栓形成、肺栓塞的风险,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保障患者健康安全。术后7 d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可让患者在家属的搀扶下逐渐开始拄拐下地行走。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HCT指数最低值;(2)两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PT值。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工具使用SPSS18.0软件,计量资料(HCT指数、PT值)表现形式为(±s),检验方式为t检验,P<0.05代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CT最低值对比
经过统计,两组患者的术前HCT值较为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较,两组术后的HCT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且研究组术后HCT最低值高于对照组的该项数值,研究组的HCT值降低幅度更小,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研究组患者的失血量更少。
2.2两组患者术前、术后PT值对比
在进行手术之前对两组患者的PT值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术后两组该项数值的比较,两组该项指标均未发生显著的变化,组内的术前术后比较,P>0.05,组间的术后指标水平比较,P>0.05,说明两种用药方法均不会对PT值产生影响[3]。
3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在髋关节疾病患者中有较广泛的应用,能够使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得到良好的恢复,提升患者生活质量[4]。但是同时该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如手术失血量大、术后并发症多等,而如何减少患者的手术失血量,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率成为了临床重点研究的课题[5]。目前,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应用十分普遍,诸多研究证明该药物对于减少患者失血量有十分明显的效果,有利于患者手术效果的提升以及术后尽快康复。但是应当采取哪种用药方式、用药剂量控制在多少能够达到最佳的使用效果,且保证用药安全性,仍然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术前静脉给药+术后关节腔给药的方式使用氨甲环酸,其术后的HCT值优于单纯实施关节腔给药的患者,说明该用药方法能够使患者的失血量显著减少,在临床中有较高的推广价值[6-8]。今后临床工作中,还需继续加强研究,探寻更为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法,使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风险性降至最低,促进效果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巍,王鹏,许士超,等.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9(04):96-99.
[2]陆华,孙美煜,顾荣胜,等.局部应用不同剂型氨甲环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9(05):40-43.
[3]王创明,李晓武,郑洵,等.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联合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8(08):101-103.
[4]彭博文,董晓俊.氨甲环酸静脉联合关节腔给药并引流管夹闭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的影响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6):147-148.
[5]张东方,郑稼.氨甲环酸对股骨头坏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及炎症状况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06):100-102,106.
[6]罗东方,孙永红.氨甲环酸对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症患者失血的影响[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9,19(02):190-191,194.
[7]廖柏强.氨甲环酸对老年陈旧性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行髋关节置换术失血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03):160-162.
[8]温锐灿,沈梓维,谭建基.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12):1669-167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