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10 09:18:5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本院收治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8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胰岛素泵治疗,观察组联合西克列汀治疗,1个月后比较疗效、血糖变化情况、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血糖(FPG)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2 hPG、FPG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5.1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90.24%),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明显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2%)明显低于对照组(26.83%)(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减少胰岛素用量,改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关键词:西格列汀;2型糖尿病;血糖;不良反应

本文引用格式:于天宇.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价值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151+153.

0引言

随着国民生活方式和转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糖尿病发病率呈现不断增长态势,现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类型之一,患者在高血糖状态下容易损害机体内部各个组织器官,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2]。目前主要采用胰岛素强化降糖疗法调控患者血糖水平,但在治疗期间容易发生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影响治疗安全性。为了探讨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本文以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8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就不同治疗方案的应用效果展开了下述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82例。纳入标准:①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提出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②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1个月内服用过降糖类药物;②药物过敏;③严重器质性功能障碍;④血液病;⑤自身免疫性疾病;⑥严重胃肠道疾病;⑦临床资料缺失。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9例;年龄32-74岁,平均(56.43±3.26)岁。对照组患者包括男23例,女18例;年龄34-71岁,平均(56.27±3.58)岁。患者均获知情权,组间基线数据对比均衡性良好。

1.2方法。对照组采用美国顿力公司生产的712型胰岛素皮下注射泵治疗患者,胰岛素注射液(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548)初始剂量0.5U(kg·d),胰岛素总量的1/2用于基础输注,剩余50%在三餐前分配,结合血糖水平调整使用剂量,确保患者餐后2 h血糖(2hPG)≤10 mmol/L,空腹血糖(FPG)≤7 mmol/L。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患者磷酸西格列汀片(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20056)100 mg,早餐前口服,1次/d。两组均治疗1个月。
\
1.3观察指标

(1)美国美敦力公司生产的CGMS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测定患者治疗前后的2 hPG及空腹血糖FPG。
(2)疗效评价[4]:①显效:治疗后炎症因子、血糖水平恢复正常;②有效:治疗后患者炎症因子、血糖水平显著降低;③无效:炎症因子、血糖水平无明显变化,治疗有效率=(①+②)/41×100%[3]。
(3)记录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达标时间。
(4)统计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消化道反应、低血糖、头晕嗜睡、腹部不适。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3.0处理数据,以χ2检验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s),P<0.05,提示有差异。

2结果

2.1血糖水平对比。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餐后2h血糖值分别为(14.62±2.80)mmol/L和(7.23±1.65)mmol/L,对照组患者餐后2h血糖值分别为(14.83±2.85)mmol/L和(8.81±1.75)mmol/L,组间数据对比,治疗前,t=0.337,P=0.369;治疗后,t=4.206,P=0.000。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值值分别为(12.26±2.21)mmol/L和
(6.12±1.25)mmol/L,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值值分别为(12.59±2.25)mmol/L和(6.84±1.36)mmol/L,组间数据对比,治疗前,t=0.670,P=0.252;治疗后,t=2.496,P=0.007。且观察组治疗后的餐后2 h血糖值和空腹血糖值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t=14.560、15.484,P=0.000、0.000;对照组为,t=11.526、3.428,P=0.000、0.000。由此可知治疗前两组血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糖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

2.2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显效26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治疗有效率95.12%(39/41);对照组患者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90.24%(37/41)。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对比,χ2=0.179,P=0.671。由此可知,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3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达标时间对比。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14.38±4.81)U和(9.21±2.74)d,对照组胰岛素用量和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20.73±4.93)U和(12.87±2.84)d,组间数据对比,t=5.903、5.939,P=0.000、0.000。

\

 
2.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32%(3/41),包括恶心呕吐1例,腹部不适1例,低血糖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83%(11/41),包括头晕嗜睡2例,恶心呕吐3例,腹部不适2例,低血糖4例。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对比,χ2=5.512,P=0.018。

3讨论

相关报道显示,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在调控血糖水平的基础上,还可有效减少胰岛素抵抗引发的体质量增加、低血糖等不适症,减少患者胰岛素用量,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用药安全性良好[5-6]。结合本文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餐后2h血糖、空腹血糖值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治疗总有效率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证实两组采用的用药方案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但观察组降糖效果更加显著,疗效确切。初步分析,西格列汀可通过抑制人体胰升糖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和释放,帮助患者调节血糖水平。

本文中观察组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在相同疗效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减少患者胰岛素用量。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采用的胰岛素泵+西格列汀方案能够有效防控低血糖、恶心呕吐等不适症发生,提高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这是因为使用西格列汀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对外源性胰岛素的需求量,减少患者胰岛素使用剂量,改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过程中存在的低血糖等不良反应情况。与上述分析结果相吻合,马淑肖等[7]对6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后发现,采用西格列汀+胰岛素泵治疗患者的血糖改善效果更加明显,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性可靠,值得推广。

综上所述,与单纯使用胰岛素泵治疗方案相比较,采用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能够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保证血糖调控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患者胰岛素用量,改善患者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安全性良好,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蕾,齐晓玲,徐礼五,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3):219-221.
[2]杨艳丽,乔文政.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联合西格列汀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APN、GLP-1水平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8,24(6):904.
[3]佟之复,张见麟.糖尿病诊断标准[J].疾病监测,1999,35(1):27-30.
[4]贾真,何旺,张渭涛,等.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对初治Ⅱ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及安全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7,17(25):4900-4903.
[5]胡晓丽.胰岛素泵(门冬胰岛素)联合西格列汀方案对T2DM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5):119-121.
[6]史春虹,王璐,白然,等.西格列汀和伏格列波糖分别联合实时动态胰岛素泵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对比[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32):2554.
[7]马淑肖,张军旗,郑亚青.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糖波动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6,27(13):2183-218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82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